明月何时照我还上一句是什么?明月何时照我还上一句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上一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话出自北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前一句是什么?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前一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译文: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扩展资料:全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祐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把“数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人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数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从时间上说,已是夜晚。
诗人回望既久,不觉红日西沉,皓月初上。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终将有日,故结尾以设问句式表达了这一想法。
明月何时照我还上一句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上一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泊船瓜洲》的原文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作者先是从远处来写京口与瓜洲的地理位置,接着又说了层层叠叠的山脉,为下文的思念家乡埋下伏笔,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全诗不仅借景抒情,而且在叙事上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上一句是啥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上一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话出自北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以依恋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顾,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前一句是什么
“明月何时照我还”前一句为“春风又绿江南岸”。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全诗不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而且在叙事上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古诗原文:《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译文: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年间,任参知政事,后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于1074年被罢相。保守派得势后,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
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上一句是什么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上一句是什么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上一句是什么 ,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作品《泊船瓜洲》中的一句,这首诗的名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下面是这首诗的详细信息,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上一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 原文: 泊船瓜洲 作者: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翻译: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中心思想: 该诗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解释: 1.泊船:停船。指停泊靠岸。 2.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3.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4.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
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5.间:根据平仄来认读jiàn四声。
6.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7.绿:吹绿,拂绿。 8.还:回。 背景: 宋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
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同乎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由於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泊船瓜洲》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也有争议,虽然都认为写于王安石晚期,但具体的说法主要有三种意见:①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②神宗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时所作;③神宗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
赏析: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次句钟山只隔万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佑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
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把万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入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万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
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这是因为:
一.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
二.本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春风实指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
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
三.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
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产生重里的顾虑。变法图强,遐希翟契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王维《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都是把草绿与思归联系在一起的。本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
毋庸讳言,用绿字描写春风,唐人不乏其例。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晴听新莺。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