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写的是哪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诗写的是江西庐山。这句诗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原文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诗的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北枕滔滔长江,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介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之间,长约25千米,宽约10千米,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哪座山?
01 庐山 诗中所写的山是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诗出自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诗后两句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这句诗出自于苏轼的《题西林壁》。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庐山,又称匡山、匡庐,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南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同时还是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文明旅游风景区、世界名山大会的发起者。庐山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脉,是中国自古以来重要的游览目的地。 庐山(匡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其中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
其是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并有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诗写的是哪座山
写的是庐山,全诗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为大家带来了详细的内容。 题西林壁写的是什么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诗出自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诗后两句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诗中所写的山是庐山。 古诗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作者苏轼简介 苏轼(别称苏东坡、苏仙,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以上内容就是我为大家找来的《题西林壁》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哪一座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指的是庐山。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题西林壁》,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本文中,我整理了这首诗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庐山简介 庐山,中华十大名山之一(西藏珠穆朗玛峰、山东泰山、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江西庐山、吉林长白山、陕西华山、福建武夷山、台湾玉山、山西五台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北枕滔滔长江,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最为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美句。
以上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题西林壁》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横看成岭侧成峰 说的山是那座山
这座山是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原文如下:《题西林壁》作者: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苏轼于公元1084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哪座山 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描写的山是哪里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诗出自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诗后两句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诗中所写的山是庐山。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