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清末新政是什么?清末新政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清末新政是什么?清末新政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最佳回答2022-11-22

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慈禧太后率光绪皇帝等百位皇亲在忠臣随扈下出宫避祸西安。回銮之后,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改革内容多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戊戌变法近似,但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还涉及废除千年仕宦之道的科举制度。

清末新政是什么

清末新政中央行政改革

1906年,清政府宣示“仿行宪政”次日,即颁布改革官制的上谕,著派载泽、世续、那桐、荣庆、铁良、戴鸿慈及袁世凯共同制定中央官制方案。1906年9月,朝廷下诏订定新中央官制,改六部为十一部;初仍保留内阁及军机处,改大理寺为大理院,又设立资政院及审计院。

清末新政是什么

清末新政地方行政改革

1902年,山西巡抚赵尔巽建议重整保甲制度等地方行政改革,包括成立警察及扩大地方组织职能。1905年,朝廷谕令釐定县级以下行政官制。1907年,颁布外官制,削减督抚财权及军权;民政部统领全国巡警道。

清末新政是什么意思?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甲午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结束后,清政府面临着巨额赔款,部分地区的封建经济基础遭到破坏,列强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

新政在军事、商业、教育、法律等方面进行改革,但由于清政府官员的消极怠工没有取得太大进展,但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也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清末新政推动了自由经济发展,促进法律现代化,政权机构现代化,中国军队近代化,新学教育兴隆,民族资产阶级崛起,促进民主革命。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的崛起;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速扩张,民族危机空前深重。

清末新政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当时习惯称为“新政”。

清政府自感面临统治危机,需要加强本身统治能力。《辛丑条约》签订后,全国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发展,清政府需要采取对策。清朝统治集团中,在义和团运动后顽固派失势,洋务派占据上风。 1901年1月29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清政府颁发上谕,命各省督抚及政府大员议奏,“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兴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

”在当时的笔记、报刊、奏折中,通常称清廷此举为“新政”。同年4月21日,又命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清朝中央政府推动“新政”的专门机构。以后陆续颁布各种章程命令推行“新政”,直至清政府灭亡。

编练“新军” 新军是相对于清朝旧有军队而言。它用西方营制编成,以洋操训练,使用洋枪洋炮,要求士兵具有一定的文化,军官则由国内外近代军事学堂毕业生担任。 1894年冬,清政府命胡 芬在直隶(今河北)马厂编练“定武军”,次年转往小站练兵。

随即由袁世凯接办,改称“新建陆军”,约七千人。同时,又有张之洞在湖北编练的“自强军”。1901年以后,“练兵”成为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当年下谕停止武科科举考试。命各省筹建武备学堂,并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1903年,清朝中央政府设练兵处,任庆亲王奕劻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襄同办理;各省设督练公所,为中央及地方编练“新军”的领导机构。1904年,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练成“北洋常备军”三镇,成为以后北洋军阀的基础。

1905年6月,清政府将“常备军”改称“陆军”,统一全国番号,“北洋陆军”练成六镇,1906年11月,清政府改兵部为陆军部,将练兵处并入,统率全国“新军”,并将北洋六镇中四镇的指挥权收归陆军部。1907年8月,陆军部奏准《全国陆军三十六镇按省分配限年编成办法》,命各省加快编练。至清朝覆亡,实际共练成十四镇,又十八个混成协,又四标以及禁卫军一镇,共约十六万人。 筹饷 《辛丑条约》后,清政府财政收支入不敷出的状况日益严重,因此,将“筹饷”与“练兵”同作为“新政”的核心任务。

内容包括: 增加税种,如增开印花税、房捐、铺捐等。各地更任意增设,名目繁多。提高税率,如盐斤加价,茶、糖、烟、酒厘金再加三成等。各级官吏也任意增收。

将各地库存以及各“陋规”收归清朝中央政府。 允许地方官自筹税收。 废科举、办学堂、奖游学 1901年9月14日,命令将各省书院中羰〕钦属各府者改为中学堂,强调“教法当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

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又颁布《重订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学堂章程及管理体制。1905年9月2日,命令自明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结束了中国延续一千余年的科举取士制度(见科举制)。12月6日,在中央政府成立学部。

据当时官方记载,1910年全国学堂有两万四千六百九十六处,学生有一百三十多万人,初步建立起包括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各级,文、法、理、工、农、医、军事以及巡警各学科的近代教育体制。另外,1901年9月11日,命各省选派留学生出国,并准许自费留学,以后陆续颁布有关游学及奖励章程。这时以留日学生人数最多,1905年曾达八千人。 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清政府为了提高中央至地方的行政效率,对原有机构进行了一些改变、裁减和合并。

如1901年7月撤销原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06年11月,命令军机处,外务部、吏部、学堂照旧;巡警部改民政部,户部改度支部,兵部改陆军部(将练兵处、太仆寺并入),刑部改法部,大理寺改大理院,工部、商部改并为农工商部,设邮传部,理藩院改理藩部;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并入礼部。1907年4月,将盛京将军改为东三省总督,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巡抚。

7月(六月)命各省将按察使改为提法使,增设巡警道、劝业道,留兵备处,设审判厅。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1904年,公布《商律》(部分)、《公司律》、《商会简明章程》,并先在京师设立商会。1905年,颁布《商标注册试办章程》、《重订开矿暂行章程》、《奖励公司章程》、《改订奖励华商章程》、《试办银行章程》、《农会简明章程》等。1907年,设立邮传部交通银行,1908年2月公布《大清银行则例》,将原户部银行改为大清银行,并先后对著名工商界人士给以名位荣誉。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措施。因此,它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不过在当时民主革命高涨的条件下,其中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对发展工商业起了一定作用。

而有些措施则激起人民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清政府的新政及其主要内容是什么新政的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1)官制改革:裁旧衙门、添新衙门和整顿吏治。

(2)军事改革:编练新军和开办警政。新军编制:军(总统)、镇(统制)、协(协统)、标(标统)、营(管带)、队(队官)、排(排长)、棚(正副目)新军的编制主要效法德、日两国,从军、镇到棚的建制,相当于军、师、旅、团、营、连、排、班。此外还有一种混成协,是多兵种的混合部队,不隶属于镇,相当于独立师或独立旅。从编制来看,新军已经是一支接近于近代化的军队,编练新军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重要阶段。

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活动,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副产品:一是袁世凯北洋集团的崛起。在最后练成的新军中,袁世凯主持编练的北洋新军就有6个镇,从而形成了庞大的北洋集团。二是为清政府的最后覆灭准备了掘墓人。

“新军”的军官大多选用国内外军事学校毕业生,对士兵也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所以新军的官兵素质也比旧军要高。同时也为革命党人的活动提供了有得的条件,“新军”最终成为反清革命的一支基本力量,这是清朝统治者始料所不及的。这种情况大概可以称作“种瓜得豆”。

开办警政,建立维持治安的巡警部队始于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1902年,袁世凯在保定主持训练了一支3000人的巡警部队。列强撤出天津后,规定天津20里以内中国不得驻军。

于是在直隶总督衙门从保定迁回天津的同时,袁世凯以巡警的名义,把这支部队带进了天津。这是中国警察制度的开始,此后,各地相继推行警政。到1905年,清政府感到巡警关系重要,决定设立巡警部,由徐世昌任尚书,赵秉均等任侍郎。(3)改革教育:停科举、设学堂、奖游学和定学制1905/9,清廷下令从1906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被废除。

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评论:“科举制度的改革,代表着中国已与过去一刀两断,这大致相当于1861年沙俄废奴和1868年明治维新后的废藩。”新式学堂的设立和奖励留学政策的实施。新政的教育改革还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1902)和《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1904),前者因为不完备而没有实施,由张之洞、张百熙等人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成为中国第一个实行的学制:普通教育:蒙养院、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分科大学、通儒院。师范教育:初级师范学堂;优级师范学堂职业教育:初等农工商学堂;中等农工商学堂;高等农工商学堂这是一个三级七段制的教育体系。

它的实施,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类型比较齐全、体制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从而为教育的近代化奠定了第一块基石。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中进行得最为彻底也是影响最大的改革,影响所及,不仅推动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甚至要超过教育本身。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旧式士类的解体和新式知识分子群的出现。在新式学堂和留学运动中诞生的新式知识分子,在接受了西学知识后,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走向了清廷的对立面,成为反清革命的又一支基本力量。

(4)经济改革:成立商部,劝办商会,颁定商律、奖励工商。一是成立各级工商业管理机构,在中央设立商部(1903),由皇族载振担任尚书。同时在地方设立商务局;二是在各省劝办商会,以打破传统的行会、公所、会馆对工商业的限制。

到1911年,全国各地基本上都成立了有关的商会组织;三是颁定商律。新政期间,商部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的商律,如《公司律》、《破产律》、《奖励公司章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商人通例》、《简明商会章程》等等。这是近代中国经济立法的开始,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

此外,在社会习俗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准许满汉通婚、禁止鸦片、禁止妇女缠足等。

什么是清末新政?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
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清政府对此投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力气。 1901年8月29日,清政府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9月12日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编练“新军”的工作在全国铺开。

为了在全国推行编练“新军”计划,清政府于1903年12月4日设立练兵处,任庆亲王奕?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襄同办理。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所掌握。清政府还令各省设立督练公所,为各省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

1904年9月,练兵处、兵部奏准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颁布了《陆军学堂办法》。1906年11月7日,清政府改兵部为陆军部,将练兵处并入其中,铁良为尚书,统一指挥全国“新军”。1907年8月,陆军部制定了全国编练“新军”36镇的庞大计划,拟于2—5年内,除近畿4镇、四川3镇外,其他各省各编练1—2镇。

但直至清朝覆亡,只编成14镇和18个混成协又4标及禁卫军1镇,约16万人。 清政府推行“新政”,编练“新军”。而练兵需要巨额款项,因而筹饷就成为清末统治者的又一“要政”。

为了筹饷,清政府不惜巧立名目,多方搜刮。从1902年起,在通商口岸征收印花税,在湖广征收房捐、铺捐;1903年在吉林征收烧窑捐、车辆捐;在其他地方征收牛捐、马捐、盐商捐、绅富捐,还有户口税、丁税等。同时,还乱提税率,有由户部决定在全国公开加收的,也有由各地任意增加税率的,并允许地方官自筹税收。如此“筹饷”,使财税紊乱,贪污横行,给广大劳动人民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第二,振兴商务,奖励实业。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这些章程规定,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这些章程和做法,都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 第三,废科举,育才兴学。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1901年9月4日,清政府命令各省城书院改成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12月5日,颁布学堂科举奖励章程,规定学堂毕业生考试后可得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1902年2月13日公布推广学堂办法。8月15日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1904年1月13日又颁布《重订学堂章程》,详细规定了各级学堂章程及管理体制,以法令形式要求在全国推行。与普通学堂并行的还有专业教育,包括师范学堂及各类实业学堂,在学制上自成系统,一套完整的学校制度随之建立。 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使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的脱钩。

12月6日,清廷下谕设立学部,为专管全国学堂事务的机构。清政府在推行“新政”过程中,把“奖游学”与“改学堂,停科举”并提,要求各省筹集经费选派学生出洋学习,讲求专门学业。对毕业留学生,分别赏给进士、举人等出身。对自备旅费出洋留学的,与派出学生同等对待。

为统一管理留学生工作,清政府分别在1902年10月31日和1906年10月2日派出总监督赴东洋和欧洲。 第四,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改革官制是清政府“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包括“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对统治机构作了一些改变。

1901年7月24日,清政府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1902年2月24日裁河东河道总督,其事务改归河南巡抚兼办。3月6日裁詹事府及通司。1903年9月7日设商部。

1904年12月12日裁云南、湖北两省巡抚,由云贵总督、湖广总督兼管。1905年9月4日裁奉天府尹,由巡抚兼管;裁奉天府丞,改为东三省学政。10月8日设巡警部。

12月6日设学部,裁国子监。 除裁并增设行政机构�。

清政府推行“新政”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新政”的结果是什么?

1. 目的:维护清朝统治、挽救民族危亡1901年4月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但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救亡图存,而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巩固皇权。

清政府推行“新政”的真正目的在于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编练一支掌握近代枪炮的新军。因此,新政非但未达到预期目的,反而因筹措庞大的练兵费用和对帝国主义的巨额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2. 结果清末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新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封建统治的实质,而只是清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并不能满足人民对民主的要求。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签订了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 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满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 这是清末新政的时代背景。

而清末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新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封建统治的实质,而只是清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并不能满足人民对民主的要求。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清政府对此投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力气。

拓展资料:1,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8月29日,清政府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9月12日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编练新军的工作在全国展开。2,为了在全国推行编练新军计划,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2月4日设立练兵处,任庆亲王奕_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襄同办理。

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所掌握。清政府还令各省设立督练公所,为各省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3,光绪三十年(1904年)9月,练兵处、兵部奏准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颁布了《陆军学堂办法》。4,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1月7日,清政府改兵部为陆军部,将练兵处并入其中,铁良为尚书,统一指挥全国新军。

5,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8月,陆军部制定了全国编练新军36镇的庞大计划,拟于2—5年内,除近畿4镇、四川3镇外,其他各省各编练1—2镇。但直至清朝覆亡,只编成14镇和18个混成协又4标及禁卫军1镇,约16万人。

继续浏览:

上一篇:戊戌变法是谁领导的?戊戌变法领导人是胡适吗

下一篇:新文化运动是哪个阶级领导的?新文化运动是什么阶级领导的什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