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洋务运动创办的新式学堂有哪些?洋务运动中创办了的新式学堂主要有哪些

洋务运动创办的新式学堂有哪些?洋务运动中创办了的新式学堂主要有哪些

最佳回答2022-11-22

洋务运动创办的新式学堂有: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上海机械学堂、北洋电报学堂等。

洋务运动创办的新式学堂有哪些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1860年后,在中外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和近代性的官僚和军阀。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所从事的洋务,史称洋务运动。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北洋,福建,南洋舰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洋务运动创办的新式学堂有哪些

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由恭亲王奕訢和文祥于1861年1月(咸丰十年十二月)奏请开办,并于1862年8月24号正式开办,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属总理事务衙门。课程开始时只设英文,由英国传教士包尔腾任教习,后来增设法文、德文、俄文、日文。同治六年又添设算学馆,教授天文、算学。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总管校务近三十年。

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新式学堂主要有哪些类型

主要有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主要培养翻译人才;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门人才;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等,培养新式海军人才等。办学特点:与传统官学相比,这些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如翻译人才、军事人才、技术人才等;教学内容有西学,如西文、西艺等;采用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等。

可以说,没有新式学堂的诞生和发展,就没有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大进步。历史留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其一,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对社会的变革起着巨大的引导作用,因此它是社会通向现代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这充分说明,要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教育必须先行。

其二,教育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的,社会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动力。近代教育发端于创办实业的社会需要,它反映了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的社会渴望。新式学堂的兴起和近代教育的发展表明,是社会需要造就了教育是教育推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近代教育把实用主义精神融入了教育体系,创造了务实的教育体制,这种取向值得我们在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及科技发展需要的新教育体制时借鉴。

洋务运动中创办了的新式学堂主要有哪些

当时创办的新式学堂大致分为三类:(1)外国语性质的学堂,如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1866年后增设算学馆,成为综合性学堂)上海广方言馆等。(2)军事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等。

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掀起了殖民战争的狂潮,特别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为在全球范围内打造自己的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体系,亚洲自然而然成为了英国殖民扩张的目标,英国在成功地占领印度后将下一个目标瞄准了中国。扩展资料: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

后四个字“ 中体西用” 。表明洋务运动与本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的关系,表明中学与西学各自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即以中学为主体,西学为辅用。“师夷制夷” 、“ 中体西用”,也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处理中西民族国家关系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

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包括哪几类

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包括4类:
1.兼习西学的外语学堂。
2.军械技术学堂:如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操炮学堂、工艺学堂及广东实学馆。


4.水师、武备学堂:属于专门培养军事指挥人才和训练作战技术的近代军事学校,如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张之洞创办的广东水陆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及江南陆师学堂。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有30多所。

洋务派创办的学堂有哪些

洋务派创办的学堂有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上海机械学堂、北洋电报学堂等。
一.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1862年8月24日-1900年(停办)-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清末自强运动期间中国政府官办的外语人才学校,以教授西方语言为主的官办教育机构,也是中国近代最早成立的新式教育机构。

初设英文馆(相当于系),后增设法文、俄文、德文、日文、格致(当时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的统称)、化学等馆,1866年时又增设天文及算学等课程。学制分五年、八年两种。八年制又分前馆、后馆。后馆学有成效者升入前馆。

学员兼学天文、算学、格物、化学、医学、机器制造、西洋史地和万国公法等科。
二.上海广方言馆上海广方言馆创设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由江苏巡抚李鸿章奏设,以培养翻译人才。广方言馆仿照同文馆设立,是外国语言文字学馆,选拔邻近地区十四岁以下的文童,聘西人及内地品学兼优之举人、贡生教习。

同治六年(1867年),江南制造总局设立翻译馆,并于同治八年(1869年)将广方言馆并入制造局内,但仍保留广方言馆名称。广方言馆除英文、法文、算学外,亦有教授地矿、金属、机械、船炮等工科知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上海广方言馆改制为工业学校,脱离江南制造总局。


三.福州船政学堂1866年,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奏准于福建福州成立船政局,制造船舰及相关火炮等军械。同年左宗棠调往陕甘,船政大臣由沈葆祯继任。福建船政选择在马尾为基地,兴建船坞及相关海军设施,从欧洲聘请工匠及教习教授造船。

在建造造船基地的同时,沈葆祯亦非常着重培养船政及海军人材。
四.北洋水师学堂北洋水师学堂,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创办于1881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后停办。严复曾在这里任教和担任总办。

光绪六年(1880年)七月二十一日,李鸿章上奏朝廷,在天津建立一所现代化的水师学堂二这是为建立北洋舰队所做的另一项准备工作。因为恭亲王的鼎力支持,李鸿章 很快就得到了允准。 李鸿章任命吴赞诚督办水师学堂,具体负责办学事宜。1881年校舍落成,校址在天津卫城东三里天津机器局。


五.北洋电报学堂北洋电报学堂,又称天津北洋电报学堂,创办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停办。原址坐落于天津东门外扒头街,后选新址于天津法租界紫竹林(今吉林路承德道一带)一带,是当时中国近代第一所工业技术学校亦是中国最早的电报学校。

继续浏览:

上一篇:京师大学堂是哪所大学的前身?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什么

下一篇:戊戌变法是谁领导的?戊戌变法领导人是胡适吗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