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下一句是什么?玉不琢不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下一句是:人不学,不知义。这几句话出自王应麟的《三字经》,指玉石不经过打磨,成不了器物;人不受教育就不能成才。

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
玉石如果没有经过雕琢就是一块石头,只有经过雕琢的玉石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好比是一块玉石,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也需要良好的教育,经过努力学习雕琢自己,才能成为有用的人。

《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玉不琢不成器的下一句是什么
问答,读音wèn dá,汉语词语,意思为提问和解答,一个过程。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玉不琢不成器的下一句是什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慎哉?”2.�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释】①第2节选自《学礼》。②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
(3)兑(yue)命:《古文尚书》中的篇名,也作《说命》。④念终:始终想着。 【译文】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
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
”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3.�韩诗外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行。 【注释】行:品德,品行和修养,自己所成的成就 【译文】玉不加工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不学习,就不能使品德有所成就。
翻译: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做的东西,它固然有好的好本质,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也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会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改变。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从品德高尚的君子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原文
1.欧阳修《悔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慎哉?
2.�礼记·学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释】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兑(yue)命:《古文尚书》中的篇名,也作《说命》。
念终:始终想着。
3.�韩诗外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行。
【注释】行:品德,品行和修养,自己所成的.成就
4.《三字经》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注释】义:义理、道理。 译文 《悔学》: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做的东西,它固然有好的好本质,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也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会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改变。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从品德高尚的君子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礼记·学记》:玉石如果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可用之器;人如果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明白人生宇宙的各种道理。
因此古代的君主在建立国家、统治百姓的时候,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尚书》的《兑命》篇说:“要始终如一地注重学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韩诗外传》:玉不加工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不学习,就不能使品德有所成就。
《三字经》:一块没有经过雕琢过的玉石,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一个人若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懂得知识和道理。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的下一句是什么?希望大家可以接下去
下一句是: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原句出自于汉代郑玄的《礼记》。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意。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白话译文:说话和考虑问题合乎法度,招求一些贤良人士辅佐自己,那就足可以有小的声誉,但还不足以胜任统帅军队的将领。礼贤于德行贤良的人,亲近于才艺广远的人,就足以胜任统帅军队的将领,但还不足以教化臣民,成其美俗。处于君位的人如果要教化臣民,成其美俗,这一定要通过学习呀!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不会明白儒家至道。
所以古代的三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要把兴办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尚书·兑命》篇中说:“由始至终要经常想着学习先王正典”,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扩展资料:赏析:《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
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
《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3] 。
玉不琢不成器的后两句是什么
玉不琢,不成器的后两句是:人不学,不知义。出处:《悔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慎哉?”白话释义:(如果)玉不雕刻,(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物品,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雕刻制作成为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有才德的人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考虑吗?扩展资料文章启示:《诲学》以“玉”同“人”作比,从“玉不琢,不成器”比之于“人不学,不知道”,这一点是易于理解的,而“玉不琢”与“人不学”之间的关系并不一般,“玉不琢”为害尚不大,因为玉“有不变之常德”,不琢“犹不害为玉”,但是人不学性质就大不一样。因为“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这就是《诲学》要说明的关键之点,事实也正是这样。写作背景: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例:《醉翁亭记》最后一句),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天圣七年(1029年)春天,由胥偃保举,欧阳修就试开封府最高学府国子监。同年秋天,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欧阳修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也算是“连中三元”。
欧阳修觉得,在即将到来的殿试中,自己肯定也能夺得状元,于是特意做了一身新衣服,准备到时候穿。欧阳修在广文馆有个同学,叫王拱辰,才19岁,也获得了殿试资格。一天晚上,王拱辰调皮地穿上欧阳修的新衣服,得意地说:“我穿状元袍子啦!”没想到,殿试那天,真的是王拱辰中了状元。天圣八年(1030年),由宋仁宗赵祯主持的殿试在崇政殿举行。
殿试放榜后,欧阳修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据欧阳修同乡时任主考官晏殊后来对人说,欧阳修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于显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玉不琢不成器的下一句 玉不琢不成器的下一句是什么
1.玉不琢,不成器下一句:人不学,不知义。—— 出自《三字经》
2.天资丰厚的美玉,也琢后方可成器具。
下一篇:东施打一字是什么字?元宵节的灯谜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