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社会事件是什么意思?重大(事情)和特大(事情)有什么区别
重大社会事件的意思是:由于社会发生各种难以预料的重大变动所造成的客观事实。如战争、社会动乱、罢工等,它们都可以引起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终止。

重大社会事件的特点
1、全局性
重大事件是影响全局的大事。国际重大事件可以辐射到世界各地,产生巨大的影响;国内重大事件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很快就会在全国产生影响,对当时或当地的自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作用。有些事件,从一开始发生就是重大事件,如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有些事件,一开始是一件小事,以后随着媒体的介入,关注的人群不断扩大,最后演变成重大事件,如2011年10月23日发生的深圳联防队员入室强奸案。

2、代表性
重大事件是反映一时一地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大事、要事,代表着这一时期这一社会发展的主流。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它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迫切需要让国人看到国家发展建设取得的成绩并让世界认可中国的发展这样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相反,那些背离了社会发展要求的大事,无论当事人如何造势也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而一些小事在发生之初似乎很小——参与人员的数量比较少,参与人员的身份比较低,但是由于契合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就会随着不断传播而由小事发展成为大事、要事。
什么是重大突发事件
重大突发事件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
1.Ⅰ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由国务院负责组织处置,如汶川地震,南方19省雨雪冰冻灾害。
3.Ⅲ级(较大)突发事件由市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
4.Ⅳ级(一般)突发事件由县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扩展资料: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有:
1.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
2.省级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组织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3.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汇总分析突发事件隐患和预警信息,必要时组织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学者进行会商,对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认为可能发生重大或者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当立即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向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
重大(事情)和特大(事情)有什么区别?
重大事情和特大事情的区别就在于两种事情的大小不一样,特大事情要比重大事情还要大。打一个比方吧,这个不一定恰当,只是比方而已。
什么是社会事件
社会,汉字本意是指特定土地上人的集合。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
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什么是重大治安事件?
重大治安案件,是指严重违反治安管理法律、法规,依法应当受到治安行政处罚,由公安机关依法立案查处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治安事件”是中国公安工作特有提法的一个概念。
“治安事件”的涵义是:群体或个人为了满足特殊需要或者达到特殊目的,利用或选择适宜的场所、时机和环境,通过实施违法犯罪或采取不正当手段,导致或促使事态加剧、扩大,从而扰乱、破坏社会治安秩序的群体越轨行为。其基本特征为:群体的聚集;公开对抗性;危害的多样性和多重性。社会影响重大事故的哪些原因?
一次参与人数5000人以上,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等原因。特别重大群体性事件包括:一次参与人数5000人以上,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冲击、围攻县级以上党政军机关和要害部门,打、砸、抢、烧乡镇以上党政军机关的事件;参与人员对抗性特征突出,已发生大规模的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阻断铁路繁忙干线、国道、高速公路和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交通8小时停运,或阻挠、妨碍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施工,造成24小时以上停工事件。
扩展资料: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关要求规定:1.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2.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
3.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社会热点事件是指什么
社会热点事件普遍是指在社会中引起广泛关注、参与讨论、激起民众情绪,引发强烈反响的事件,通俗点说就是被很多人熟知且讨论的事件。社会热点问题,一般具有时代性、挑战性、普遍性、敏感性、流变性的特征。
扩展资料关于社会热点问题报道的哲学思考近几年来,我国新闻界发生的一个可喜变化,就是不回避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通过热点报道,加强了党、政府和人民的沟通与联系,增强了报道与群众的“贴近性”,在舆论引导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热点报道,已成为传媒引导舆论的一种重要手段。热点问题报道在整个舆论导向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日益显现出来。热点报道是在时代的呐喊中呱呱坠地的。因为改革开放是交织着各种矛盾的艰难曲折进程,它把跌宕起伏的矛盾推到人们面前:大家既为市场的繁荣昌盛叫好,又为市场的变幻莫测惊呼;既赞美市场经济的生机与活力,又痛恨“拜金主义”的风行;既为打破了“大锅饭”、“铁饭碗”,不再捆在一起受穷而欢欣鼓舞,又为社会利益调整不匀、分配不公愤愤不平;在新与旧的“夹缝”中,人们既有率先“吃螃蟹”的欢乐,又有扎刺卡喉的苦恼……总之,新旧体制的磨擦,思想观念的冲撞,利益格局打破的失衡,使一个个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冒了出来。在沸沸扬扬的舆论中,热点问题最引人注目,它矛盾复杂,是非莫辨,往往成为公众情绪的“催化剂”,社会舆论的“牛鼻子”,涉及到整个舆论的走向。因此,搞好热点报道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摆到了媒体面前。
社会热点问题,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改革开放的伴生物,它迅速反映客观世界的最新动向与最新趋势,在诸多的社会矛盾中,热点问题比较突出,使人无法回避。二是挑战性,热点、难点问题,是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矛盾的显露,解决这些问题有相当难度,对领导者与实际工作部门极富挑战性。三是普遍性,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的还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因而引起了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
四是敏感性,由于是深层次矛盾的爆发,因此,多数热点问题相当敏感,是社会上一根“紧绷的弦”。五是流变性,随着情况的发展与公众关注点的变化,热点问题也会转化,其自身有发生、发展、消退的过程,今天是热点,明天就可能不是,又有新的热点问题取而代之。热点报道,涉及到报道对象的美丑、真假、善恶、好坏、利弊;涉及到伦理道德、价值趋向、人文精神等内涵。
对此,新闻媒介要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到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褒什么,贬什么,提倡什么,鞭挞什么,旗帜鲜明,不能有半点含糊,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舆论。媒体对体现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要大力弘扬;对群众中正确的、积极的意见与要求要在舆论上给予支持,使其成为社会的主流舆论;对阻碍改革、涣散人心、影响稳定的错误言行要予以批驳,使其失去市场;对消极、落后的认识要予以疏导。总之,对热点报道中涉及到的不同情况、不同问题,要区别对待,分析鉴别,做到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媒体要立足全局,把热点问题选准选好。
哪些问题要突出报道,哪些问题暂不宜报道,哪些问题要大声疾呼,哪些问题则淡化处理,哪些问题要“加热”,哪些问题要“降温”,都要从纵览全局的高度去正确把握。在选择热点问题报道时,必须考虑到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条件。热点问题报道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一条重要纽带。因此,新闻媒体一方面要把领导机关有关解决热点问题的考虑、决策、部署,及时加以传播,起“上情下达”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把广大群众的意见、要求、呼声,及时在媒体上反映出来,起“下情上传”的作用。
而且要把“上情下达”与“下情上传”相互融合起来,使党的决策与人民的愿望得到有机统一。冷静地把握好热点报道,媒体要“吃透”两头,既要“吃透”上头的精神,通晓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又要“吃透”下头情况,深入实际,体察民情,了解民生。
下一篇:三夏是哪三夏?什么叫三夏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