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哪首诗?海上生明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词《望月怀远》。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及妻子而写的。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 。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哪首诗?
该句诗出自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全诗如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唐代·张九龄《望月怀远 》译文: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注释:⑴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⑵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
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
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⑷怜:爱。
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诗人简介: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
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有《曲江集》。
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誉为“岭南第一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出自哪一首诗?
该诗句出自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怀远是指怀念远方的亲人;竟夕:终宵,即一整夜;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盈:满(指充盈的状态)。+译文: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请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全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译文: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在朝中任宰相的张九龄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
《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就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2.作者简介:张九龄(678—740),唐朝大臣。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景龙(唐中宗年号,707—710)初年进士。唐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是唐朝有名的贤相。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为李林甫所谮,罢相。
其《感遇诗》以格调刚健著称。有《曲江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哪一首诗词?
这话出自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全句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形容虽各在一方,但此时明月,却都在一个时候,表达了一种朦胧的思念和那种不舍,展现了作者的惆怅。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诗歌一开始就用“海上”、“天涯”,给人以无限广阔的空间联想,加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更渲染了宁静、空灵的气氛,营造了一种阔大、静谧的境界,漾溢着浓浓的抒情氛围。“望月”往往伴随。“怀远”之意,南朝宋人谢庄“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唐代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十五夜望月》),宋代苏轼“千里共婢娟”(《水调歌头》),都是望月怀远的名句。此处作者用一个“共”字,纵概古今,横括地域,写出了自古至今,无论天涯还是海角的人们,只要望见朗朗圆月,就会产生一种共同的心理——怀念远方之人。首联紧扣题目下笔,意境美丽深远,为下面委婉深沉的相思,在情境上作了铺垫映衬。
颔联承首联意思而下,并由各种怀远之情浓缩集中到“情人”“相思”上。对这种相思之情,作者下一个“怨”字,可谓情致深婉。由相思而怨,乃相思之深、相思之极、相思而不能如愿所致。
诗中那个“遥”字,语意双关,是怨的根源。既指长夜漫漫,孤单凄凉,令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是怨;又可理解为情人远隔天涯,难以相见,只能望月长嗟,也是怨。怨,还在“竟夕起相思”上,相思之情甘苦难言、悲喜莫辨,挥之不去,拂之又来,惹人恼人,乃至通宵,怎能不怨?从全诗来看,一个“怨”字,暗示着相思之苦、相思之痛、相思之深,既承首联“望月怀远”而来,又开启了颈联和尾联的曲折内容。
颈联转换角度,写试图摆脱相思之苦。但相思之情欲去又来,连绵不断,曲折有致。一次“灭烛”,吹灭灯烛,想早点睡下,该可以吧?但满屋的月光,柔柔的、静静的,使人怜爱,催人联想。一个“怜”字,又由月光逗起了相思之情;一次“披衣”,到庭院走走吧,变换环境,或许能摆脱相思?但时间一久,不觉露水打湿了衣裳,而相思之情索绕心头,更为浓重。
这里的“露滋”,既指露水沾湿衣裳,又喻相思之意更为浓重。尾联承颈联而来,并收束深化了全诗。“赠”、“梦”是关键。月光如此纯净、皎洁,如此美好,就像对情人的思念之情,怪不得“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呀。
捧一把赠给远方情人表心迹吧,让她明白我的心意,倒也踏实放心了。可是做不到呀。这“不堪”又是一怨。思来想去,无奈之下,还是回到寝室,只能希望在梦中与佳人相会。
但梦能实现吗?这和“赠”一样,只是希望,只是梦想啊。又是隐含一怨!真是相思之苦,相思无奈,相思有深怨。通观全诗,作者所用的“生”、“共”、“怨”、“起”“灭”“怜”“披”“觉”、“赠”“还”、“梦”等一系列动词,个个和月相关,和相思有缘,集中表达一种难以排遣的相思之怨。
由于境界优美,语言浅近,意脉流转,读来使人感到清新淡雅、委婉曲折而又情深有致。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哪首诗
应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处: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译文: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作者是哪个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句诗的作者是张九龄。出处:《望月怀远》鉴赏:当月亮从海的那边升上来时,天涯相隔的我们,可以在遥远的异地共欣赏此景。
原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的介绍: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武后神功元年(697),乡试进士,年方弱冠,但竟被诽谤,上达武后,诏令当代词宗中书令李峤重试,再度拔萃,擢秘书省校书郎。玄宗先天元年,官右拾遗,未几迁左补阙。
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张不循资格选用人才,设十道采访史。直言敢谏,是开元时贤相之一。后为李林甫所谮,罢相。
开元二十五年,贬为荆州长史。开元二十八年,在故乡韶关病卒。九龄诗辞采富艳,而情致深婉。
晚年遭受谗毁,激愤感慨。其《感遇诗》十二首,作于贬谪之后,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著有《张曲江集》、《千秋金鉴录》,并参与编写《朝英集》。翻开《唐诗三百首》,第一位诗人,是张九龄,这使那些即使是“杀书头”(恩师屈守元先生戏称那些看书只看前面一点,从来不看完为“杀书头”)的人,也一下子就知道了张九龄的名字。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