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批评的是谁?描述李清照的论词主张
“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批评的是柳永。《论词》是由李清照编写的一篇词论,是历史上第一篇有明晰理论意义的词学论文,其中涉及词之创作的诸多问题。它是对唐五代以来,作为新兴的文学样式所具有的独特风格的概括和总结。“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是李清照对柳永词的评论。

李清照挨个点评20位名家
“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晏殊、欧阳修、苏轼那是学究天人,厉害厉害。然而做起词来,音律都不协调,只能算是长短不一的诗罢了。
“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柳永写得好,写得妙,人人都夸,曲也是真真极好的,就是词太媚俗,落于尘下。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王安石和曾巩文章做得好啊,有西汉之风,只不过词就算了,看来人估计要被吓趴下。

当时的文人认为她“多有妄评诸公”,如今有的文人如李长之则认为她"狭小与尖刻","恰足以反映自己的空虚"。但更多的学者,则认为李清照的《词论》有理有据。这篇文章强调了词与诗的分野,强调了音律,强调了词配合词牌所对应的曲调演唱的重要性,全篇并不是空说玄谈,也不是发泄情绪。
"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拜托各位了 3Q
这是李清照批评柳永的词的时候说的一句话,代表的是李清照诗词典雅美的观点。 这句话的含义是:虽然柳永的词也是和音协律,但是,词的内容确实世俗俚语,轻佻,不典重。
柳永何许人呢?柳永(公元987—1053),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其父柳宜,曾任国子博士、工部侍郎等职。而其本人乃北宋颇具开拓性词人,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词多描绘妓人生活,尤擅写羁旅行役之情。所作慢词居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音律谐婉,然其仕途经历,坎坷曲折。
后人将其归结为,行为不检点及所作艳词。“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柳屯田,即柳永。景佑元年(公元1034)进士,曾做睦州团练推官、太常博士、屯田员外郎。
《吹剑录续》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吾词与柳七郎如何?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绰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柳永与苏轼,分别为北宋婉约、豪放派之代表。费衮《梁溪漫志》曰:“士大夫不能颂坡诗者,自觉气索。”叶梦得《避暑录话》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可见柳词,流传之广。其所作总是不胫而走,连皇帝亦对其耳熟能详。李易安《词论》:“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
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其长期滞留京城,多游狭邪,留连坊曲,以小词声传一时, 作为官宦子弟,自然以功名为重。然柳永整日在瓦子勾栏间,依红偎翠。一面渴望通过科举,为帝王师;一面填词著文优游自得,幻想两全齐美的好事。
且看其两次落榜之后,如何自我安慰:“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来,柳三变终于考得进士,仁宗御笔圈点时,见其姓名,曰:“此人好‘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临轩放榜,竟黜落之。自称“奉旨填词”的柳三变,只好纵游娼馆酒楼间,无复检约,以卖词为生,混迹于世。
柳永自述:“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美。”妓家有言:“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其缠绵悱恻,可见一斑。有词为证:“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描述李清照的论词主张?
提问百度知道十分钟内有问必答立即下载李清照对词的创作提出了哪些独特的审美要求我有更好答案最佳答案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她批评苏轼的词是“句读不萁之诗”。那么词和诗究竟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李清照认为主要在于诗只有较为简单粗疏的声律要求,而词则特别讲究音律、乐律之规则。
《论词》中还提出了对词创作的其他一些审美要求,主要有:一.勿“破碎”,是在批评张先、宋祁等人作品时提出来的,这表面看来是对语言的要求,实则包含着对词的意象的要求,要求作品应该有完整的、浑然的意象结构,给人以整体的审美感受。
二.要有“铺叙”。她批评晏几道的作品“苦无铺叙“。主张词要展开些,尽可能写的曲折、细腻、有渲染,讲层次,起伏跌宕,前后呼应,这是对以柳永词为代表的长调词的肯定和总结。
三.讲“故实”,她批评秦观词说其“专主情致,而少故实。”故实即前代、前人的文化掌故,这反映了李清照对词人文化修养的要求。
四.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
她批评柳永词说:“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批评贺铸词说:“苦少典重。”这种典雅美的追求,也可以看作是李清照词学观的综合的体现。
在人间每章主要内容?
《在人间》第1章节的主要内容是写主人公在城里大街上一家“时式鞋店”里当学徒,在生活过程中受到老板和大伙记的压迫,感受到二伙计萨沙的友情,以及见到厨娘的死去的悲惨经历。1.《在人间》 简介《在人间》不仅是作者童年时代的自传,不仅是一个少年的生活史,而且也是一个时代艺术性的史册,反映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成长引起的小资产阶段手工业的瓦解过程。
小说描述了普通俄国人的困苦生活和他们日常的苦闷,显示出这个少年对这种生活的反抗情绪越来越强烈了。从而创造出一个能干、求知欲很强的少年的活生生的形象。书中真实地描写了人民下层的严峻的、阴暗的生活,也描述这个来自下层的少年建立了自己初步的世界观。这部自传小说获得了进步的社会活动家的好评。亚美尼亚作家希尔万扎杰认为这部小说具有全人类的意义。2.作者简介玛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他是前苏联下诺夫哥罗德人,俄罗斯族。
1868年3月16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的一个木工家庭。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政治生活1892年用笔名“玛克西姆·高尔基”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从此专心从事写作。1936年6月18日在莫斯科逝世。
《在人间》中阿廖沙的爱心、抗争、探索、选择及建设性的人生态度,体现着作者宽广的精神世界,这对身处现代和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生存的人们具有十分重要的精神价值。《在人间》能看到那种生活的痛苦与黑暗,能看到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区别之大。那种封建落后的社会风气也让人看后难受。
但是在这样的生活下,高尔基的生活又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在黑暗之中,他不受黑暗的影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走出了自己独特的生活。
这个女人不寻常 一篇短文将北宋名家一网打尽 批评苏轼不会写词
前言 很多文人比较狂放,特别是诗人。李白得意时曾经写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不过他们只是自夸,说起别人来,多是客气地褒扬,例如李白说起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如果是批评,也不愿意点名,只是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中批评晋宋以来的文风,也没有直接点名: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对于不尊重前人的现象,杜甫还批评道: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古人评价别人的作品或者文风时,大多比较客气,当然也有不太客气的,比如今天说的这位。
一.一篇词论,将北宋大家一网打尽 轻易评论功成名就的前一代人物,往往需要具备极大的勇气,特别是敢于说两代文坛领袖苏轼、欧阳修是外行这种话,可算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因此这位女子被人批评道:多有妄评诸公…… 我们先列举一下,她在短短的一篇文章中批评了多少人?
1.柳屯田永:即柳永,北宋著名词人,曾任屯田员外郎 ,所以世称柳屯田;其《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千古流传,时人称:凡饮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2.张子野:即人称张三影的北宋词人张先。
因八十娶小妾,被苏轼揶揄: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宋 李颀 《古今诗话·有客谓张三影》: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尚书郎 张先 善著词,有云‘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幕卷花影’,‘堕轻絮无影’,世称诵之,号 张三影 。”
3.宋子京兄弟:即北宋词人宋庠、宋祁(字子京),宋祁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4.沈唐:即北宋词人。
5.元绛:北宋词人,词作传世甚少。沈唐、元绛二人名气不大。
6.晁次膺:即北宋词人晁端礼。
其《绿头鸭·咏月》也是宋词名作: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烂银盘、来从海底,皓色千里澄辉......
7.晏元献:即北宋词人晏殊,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无人不知,王国维的三重境界中第一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来自于晏殊的《蝶恋花》。
8.欧阳永叔:即北宋欧阳修,欧阳修还要介绍吗?其词曰: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 帘幕无重数..........
9.苏子瞻:即北宋苏轼,著名的东坡居士,也不用介绍了。
其词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0.王介甫:北宋词人王安石。其词曰: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1
1.晏叔原:是晏殊的儿子晏几道,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
其词曰:..........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1
2.贺方回:即北宋词人贺铸,人称贺梅子,其《青玉案》几乎是宋代文人次韵最多的一首词,其词曰:..........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1
3.秦少游:北宋词人秦观,人称山抹微云秦学士。其词曰: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
4.黄鲁直:即山谷道人黄庭坚,与苏轼并称苏黄,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其词曰:..........平生个里愿怀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1
5.曾子固:指的是曾巩,曾巩留下的词作不多,以诗文见长。 这十四个人中,除了第
4.5的沈唐、元绛以外,哪一个不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其中有三位属于后人称道的唐宋八大家。 敢于批评这些词坛和文坛大家的人,却是一个奇女子。
我们先看看她是怎样评价的。
二.这篇文章说了什么?
1.李氏君臣的亡国之音 首先,老街上文没有提到几个人物,即作者在下文所说的”李氏君臣“,李氏君臣是指南唐词帝李煜父子和冯延巳。"小楼吹彻玉笙寒"出自于李煜父亲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吹皱一池春水"来自于冯延巳《谒金门》。 老街没有将他们列入上面被批评的一段,是因为我觉得评价他们"亡国之音哀以思"还是非常恰当的,而且还有个小小的表扬:语虽甚奇。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2.柳永的词语尘下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柳永的”词语尘下“不仅仅是作者这样认为,在柳永同时期的人也这样看待柳永,张舜民《画墁录》有。
李清照一篇《词论》横扫词坛,连苏东坡的词也被评为“不协音律”!
文 | 叶老六 李清照,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素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有多篇诗词传世,很多也被选入教科书,这也让很多人都记住了这位才女。 除了诗词创作成绩斐然之外,李清照其实还是一位诗词理论家,她写过一篇《词论》,全文不足千字,对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起源做了简单说明,同时对五代到北宋的词坛名家都做了点评。
《词论》言辞尖锐,再加上对前辈名家“妄加批评”,又是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下,由一“女流之辈”写的。所以,此文一出,千百年来争议不断。特别是对豪放派大神级人物苏东坡的点评,“句读不葺之诗尔”、“不协音律”,明确反对了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方向,更是引起豪放派的词人的不满。 李清照对其他词人的评价,是基于她自己对宋词创作的理解之上的,带有明显的个人感情色彩。但她提倡的“词别是一家”的理论,认为词需要格调高雅、别具情致,协音律,对后世的诗词理论研究还是很有价值的。 让我们一起来看下《词论》的原文吧,你对词有什么感想,欢迎留言交流!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必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靡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奇甚,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者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馀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则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则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古诗词问题
“别是一家”与“自是一家”——从李清照《论词》看苏轼豪放词(累死累活的考据结论)李清照在其《论词》中总结了前人词家创作上的优缺点,并指出了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的特点及创作标准。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总结起来,主要有一下几点:一.高雅 李清照批评柳永词“虽协音律,而词语陈下”,反对以俚词俗语入词。主张为词应像南唐君臣那样“尚文雅”,要有文人的清高情趣和格调。
二.典重 李清照不满贺铸作词“少典重:,认为作词应当端庄典雅,不宜轻佻为之。
三.浑成 李清照重视文学的整体性,批评张先、宋祁有佳句而无佳篇,“破碎何足名家”。
认为词应有整体的意境,浑然一体。
四.协乐 李清照认为词要严格遵守五音六律及清浊轻重,反对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作词不协音律,并讥其为“句读不葺之诗”。
五.铺叙 这是由于当时长调慢词盛行,故而李清照认为词要注意铺陈,不满晏几道多为小令而少铺叙。
六.故实 故实即运用典故,用典得当可以增加作品的典雅,充实作品的内涵,李清照批评秦观“少故实”,而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 总的来说,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是要维护词的艺术体性和文人词的传统风格,主张在内容与形式上既与诗有所区别,又不流于浅近卑俗,脱离市井坊曲的俚俗之词。而以上数条原则中,又以“协乐”问题最为突出,争论也最为激烈。
李清照在《论词》开篇以李八郎的一段轶事表达了作者对词在音乐方面的艺术要求,认为“可歌”是词的最基本的特点。她反对苏轼以诗为词、以文为词的最重要的理由,就是苏词“往往不协音律”。 的确,苏轼的词常常突破音乐的束缚,在词的双重属性之间偏重其文学属性。
清人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毛先舒言曰: “东坡‘大江东去’词:‘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论调则当于‘是’字读断,论意则当于‘边’字读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论调则‘了’字当属下句,论意则‘了’字当属上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字亦然。又《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调则当是‘点’字断句,意则当是‘花’字断句。” 点明了东坡词的不合音律。然而,东坡虽亦自云不善歌,但其许多作品仍然是叶律可歌的。
这一点从他部分词作的题序以及前人文献资料的记载中均可得到证实。那么,苏轼既然并非不通音律,他的词不能严格遵守音律的原因就在于他有意识地使词趋向文学化而非音乐化。宋赵令畤《侯鲭录》引黄鲁直云: “东坡居士曲,世所见者数百首,或谓于音律小不协。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缚不住者。
”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复齐漫录》引晁补之语: “东坡词,人谓多不协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中缚不住者。” 王灼《碧鸡漫志》云: “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陆游《老学庵笔记》云: “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晁以道云: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
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 可见,当时及后世的许多学者已经指出了苏轼以其豪放不羁的个性把词从音乐的附属中解脱出来,使词既有能歌的特点,又与诗一样成为独立的文学体式,不为音律、曲调所驱使。在这一点上,与极力维护曲子词体式特征的李清照相左。
另一方面,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的作词要求规定了词的风格、意境乃至内容范畴,即高雅庄重、婉约矜持的风格,认为此乃词之本色,也就是词“别是一家”的主要特色。殊不知词自唐代以来,同时有两个系统,一为民间词,一为文人词。民间词以清光绪年间在甘肃敦煌石窟中发现的数百首唐五代曲子词为代表,题材广泛,风格各异。
近人王重民辑《敦煌曲子词》时说: “(敦煌曲子词)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言闺情及花柳者,上不及半。” 其中除缠绵悱恻的风格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作品。如: 生查子 三尺龙泉剑,匣裹无人见。一张落雁弓,百枝金花箭。
为国竭忠贞,苦处曾征战。先望立功勋,后见君王面。 定风波 工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塞骋偻罗。
手执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新磨。 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德能多,四塞忽间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 剑器词 皇帝持刀强,一一上秦王。面贼勇勇勇,拟欲向前汤。心乎三五个,万人谁敢当?从家缘业重,终日事三郎。
菩萨蛮 枕边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砣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这些词作,有的词情壮烈,�。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