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的开山之作是什么?中国歌剧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民族歌剧的开山之作是:《白毛女》。《白毛女》的故事来源于民间传说,讲述了贫苦佃农杨白劳的女儿喜儿,被恶霸地主黄世仁霸占,喜儿逃入深山穴居,青丝变成白发,最后被八路军和昔日恋人大春所救的故事,反映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

歌剧《白毛女》
1945年4月28日,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期间,歌剧《白毛女》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举行首演,来看演出的人把礼堂挤得满满当当。台上的演员倾情演绎着悲欢离合,台下的观众们被剧情深深吸引,他们时而流下感动的泪水,时而报以雷鸣般的掌声。歌剧《白毛女》在延安连续演出了30多场,场场爆满。新中国成立后,《白毛女》的故事又被拍摄成电影,改编为京剧、舞剧等多种形式,长演不衰。

芭蕾舞版《白毛女》
后来,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根据中国的《白毛女》,推出了芭蕾舞版的《白毛女》。而在中国的芭蕾舞界,《白毛女》也一直作为保留剧目,不断上演。歌剧《白毛女》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为中国文艺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是成为体现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最有说服力的作品之一。
中国歌剧的典型代表作品有哪些?
1.《小二黑结婚》《小二黑结婚》是根据赵树理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豫剧,1953年河南省歌剧团以豫剧形式首演于河南开封。田川、杨兰春根据自己的同名歌剧改写。
2.《草原之歌》歌剧《草原之歌》是中央歌剧院的早期代表作之一,一九五五年首演于北京。此剧以它引人入胜的剧情和民族色彩浓郁的音乐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曾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并获得国际友人的高度评价。
3.《刘胡兰》歌剧版《刘胡兰》是1948年由战斗剧社集体创作,魏风、刘莲池等执笔并首演。
1954年中央实验歌剧院重新创作演出,由陈紫、茅沅、葛光锐作曲,于村、海啸、卢肃等编剧,郭兰英主演。
4.《赤叶河》《赤叶河》是一部歌剧,由现代诗人阮章竞创作,后改编而成。赤叶河故事发生于1932-1934年间,剧情反映老解放区的贫苦农民受地主阶级剥削压迫,在党的领导下起来斗地主闹翻身的故事。
歌剧《赤叶河》公演时,因剧情曲折,曲调动听,而引起巨大轰动,与《白毛女》并称解放区两大歌剧。1950年,音乐家陈玛原将《赤叶河》改编成潮州方言歌剧,也产生强烈的影响。
5.江姐江姐,2000年由“国家京剧院”程派青衣张火丁演出的一部京剧。
故事讲述了,1948年春,我国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战略反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重庆,已是一派“山雨欲来丰满楼”的景象。我地下党江姐到这省委的重要指示,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奔赴川北革命根据地的故事。
中国歌剧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受什么文化影响,我国歌剧的发展进程是哪三个阶段?每一阶段举一代表作。
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音乐工作者借鉴西洋歌剧开始了中国歌剧的探索之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以后,出现了盛极一时的新秧歌运动。
40年代中期,民族风格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歌剧的创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开创了中国歌剧发展的新阶段。 取材于长篇小说《红岩》的歌剧《江姐》是中国民族歌剧的丰碑之作。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歌剧团1964年首演于北京。该剧由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担任编剧,著名作曲家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该剧优美的音乐旋律,鲜明的人物形象,强烈的艺术力,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在全国歌剧舞台独领风骚,成为久演不衰的民族歌剧精品。1964年后,歌剧《江姐》四次重排,在全国各地广泛上演,享誉国内外,其中《红梅赞》、《绣红旗》、《春蚕到死丝不断》、《五洲人民齐欢笑》等经典唱段影响了几代观众。
中国民族歌剧的代表作有哪些?
中国民族歌剧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包括40年代在延安出现的《白毛女》。新中国成立以后,向戏曲和地方戏借鉴中,逐渐形成了既区别于传统戏曲又与西方歌剧有一定差异的民族歌剧。
而过名族音乐的开山鼻祖是谁?
19世纪俄国的歌剧创作在欧洲独树一帜。其时正值俄国贵族革命和平民革命时期,反对沙皇专制,反对农奴制度的呼声此起彼伏。
所以,在他的作品中,集中概括地反映了俄国人民的灵魂与精神。30岁那年起,他致力于创作一部从题材到音乐都是属于俄罗斯民族的歌剧作品。它就是歌剧《伊凡·苏萨宁》(原名《为沙皇献身》,1839年更名)。1842年他又创作了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前者取材于历史题材,充满了爱国主义深情,歌颂了为祖国献身的农民苏萨宁,是俄罗斯“民族魂”的真实写照;后者则取材于普希金(1799~1837)的同名叙事诗,描写中世纪的骑士与基辅大公之女的故事。这两部歌剧是格林卡创作中最富社会意义和艺术成就的作品。他一方面注重从俄罗斯民间音乐中提炼其精华,一方面他又吸收西欧音乐的写作技法等,从而创作出新的、具有高度艺术性的音乐语言,并为后人指出了前进的方向,被人誉为“俄罗斯歌剧的曙光”。
19世纪60年代,在俄罗斯民主主义运动不断高涨的背景下,音乐领域有一群年轻人,为了摆脱一味崇尚西欧音乐的风气,致力于繁荣俄罗斯民族音乐文化事业,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歌剧领域中“五人团”和柴科夫斯基作出了很大的成绩。“五人团”大部分成员都参与了歌剧创作,其中鲍罗廷的歌剧《伊戈尔王》和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都诺夫》为其代表作。
鲍罗廷(1833~1887)的四幕五场歌剧《伊戈尔王》始作于1869年,未果而逝,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格拉祖诺夫续成,1890年首演于彼得堡(非全部)。该剧由曲作者自撰脚本,根据中世纪基辅公国叙事诗《伊戈尔远征记》编剧。是一部史诗般壮丽的历史剧。
歌剧拥有壮丽的历史场面,雄伟的民族气概,又有充满想象力的抒情气息。如雅洛斯拉芙娜的咏叹调《漫长的日月就要过去了》、伊戈尔王的咏叹调《心儿已筋疲力尽,令人难以入眠》以及女声合唱《波罗维茨之歌》等。穆索尔斯基(1839~1881)的四幕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带序幕)作于1868~1869年,修订于1871~1872年,由曲作者根据普希金的同名剧作编剧。1873年首演于彼得堡。
是公认为最伟大的俄罗斯歌剧。讲述了17世纪初,俄国摄政王鲍里斯·戈都诺夫谋害幼皇,篡夺皇位的故事。歌剧充分表现了人民在历史上的作用,以相当大的篇幅表现了人民这一“巨人”(曲作者语),故又有人称之为“人民的音乐剧”。穆索尔斯基在歌剧中用合唱塑造了人民的形象,如在序幕中当卫兵威吓民众时,人们面向修道院跪下祈祷所唱的《亲人啊,把我们丢给谁》等。
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
中国宋元以来形成的戏曲多达300多种,他们具有歌剧性质。
1.探索阶段:(1919~1944)的新歌剧,或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或是为了适应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斗争的需要。
3.深入探索阶段:(1956至今)是遵循“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方针,进一步大胆探索新歌剧的创作经验的。扩展资料: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试论歌剧《白毛女》在中国歌剧史上的重大意义
意义:《白毛女》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里程牌式的作品,它是中国民族歌剧成熟的标志和发展的奠基石。它的成功演出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并为我国歌剧创作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
《白毛女》简介:1.创作背景:白毛女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儿”,其因饱受旧社会的迫害而成为少白头,顾名思义被称作“白毛女”。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这部1940年代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共产党控制的解放区创作的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一特殊时期创作的文艺作品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
2.主要内容:解放前的华北农村,贫苦佃农杨白劳早年丧妻,膝下一女名喜儿,相依度日;邻居王大婶及其子王大春常给杨家父女多方照顾,两家融洽和睦。喜儿和大春相处日久,情投意合,两老商定秋后为他俩完婚。
恶霸地主黄世仁欲霸占年轻貌美的喜儿,遂与管家穆仁智设计,以重租厚利强迫杨白劳于年内归还欠债。旧历除夕,杨白劳终因无力偿还重利,被黄世仁威逼在喜儿的卖身契上画押。杨白劳痛不欲生,回家后饮盐卤自尽。
初一早上,喜儿被抢入黄宅后,受尽折磨。黄世仁为斩断喜儿对大春的情丝,夺回王家租地,驱逐王大婶母子,又伺机将喜儿奸污。大春救喜儿未成,投奔红军。
怀有身孕的喜儿在黄家女佣张二婶的帮助下逃离虎口,途中生下婴儿,旋即夭折。后独自入深山穴居,餐风宿露。由于长期缺少盐分摄入,一头青丝变成白发。喜儿因常至破庙中取供品充饥,被村人迷信视为“白毛仙姑”下凡显灵。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春随八路军回到家乡。此时,黄世仁借村人迷信,制造“白毛仙姑”降灾谣言惑众。留乡工作的大春为发动减租减息,提高群众觉悟,十五之夜,亲往跟踪查探,竟在山洞中与喜儿相逢。在全村公审会上,黄世仁、穆仁智二人受到严惩。
地主被镇压了,喜儿报了仇伸了冤。她重又回到自己的村庄,与大春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头发也渐渐变黑了。
上一篇:冷血动物有哪些?冷血动物有哪些
下一篇:西湖在哪里?西湖在哪里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