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城一面是什么意思?谈谈你对“千城一面”的看法
千城一面的意思是:现在很多城市、很多开发商都在规划城市综合体,雷同现象比较普遍,很多购物中心在外观、内部设计等方面差异很小。中国的大城市普遍都是千城一面,所有的建筑看上去都差不了太多。如果不细细品味城市之间细微的差别和文化上的差异,很难感受到城市之间的区别。

千城一面的现状
苗家的吊脚楼,徽派的马头墙、小青瓦,侗族的风雨桥,客家的土楼,上海的石库门,北京的四合院······这些身份区别的样式在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城市现代建筑中难觅踪迹,而今的中国城市千城一面,香港建筑大师潘祖尧就曾批评,“非洋不取、千城一面、高大全。”他还指出,在中国城市“赶跑”过程中,还存在不断破坏近现代建筑,却又不断复制假古董的风潮。

缺水的西安再造“八水绕长安”,湖南再造“凤凰古城”,河南开封重造“北宋汴京”······政府主导下,古城复建在文化复兴这张牌下风起云涌,或充实着房地产商的腰包,或光鲜着官员的政绩。“中国的建筑师应该具有独立的思考精神和创造精神,并且赢得城市的信任,这样中国的建筑才会有改观。”潘祖尧的建言固然诚恳,但政府主导下,这样的追求显得并不会太容易。
千城一面与翘角飞檐
小品文/PIXIU 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正成为社会生活的最高形式和理想目标。乡村向城镇发展,小城市向大城市进军,大城市向特大城市迈进。
放眼望去,这些趋势如火如荼。然而,有一个现象值得思考,“千城一面”成了发展中的诟病。(一)“千城一面”指的是多个城市的样子都相同。随便到外面走走,到处高楼林立,像丛林一样比着赛向空中生长。
连楼体的外表色也局限在有数的几样里,要么深黄一片,要么铅灰入云。组成城市的要素也不外几点:密集在一起的高楼、曲折的水泥路面、草坪,再配个小广场,里面摆放些健身器材,喷个泉水,便是小区的典型形态。城市需要有公园,于是在某一处,树多种些,种密集些,再安置一些大型的游乐设施,便成了现代公园的基本模式。
如今的高铁车站、机场也是一样的模式,一层乘客到达,二层行人出发,底层接送停车,不外乎这三个区块,外观风格几无区别。 突然发现,不知从何时起,很多城市似乎都张了同一张脸,没有自身的特色,成为现代社会一个最大的景观。雷同的规划,雷同的建筑,甚至连楼盘的名称也雷同,各地新建的城区尤为突出。
如果你走进去,根本看不出身在哪个城市。 以前,外地人到了陌生的城市,是喜欢逛逛商场的。如今,宁愿“宅”在宾馆里,也不愿出去,为什么?因为商场里的货品大同小异。
油盐酱醋、茶米肉菜,糖酒烟奶,衣帽鞋袜电器,在任何城市都不缺,都可见到买到。观察商场的布局,一楼摆满了化妆品和金银首饰;二楼是女装童装,三楼是男装,其它楼层分别为老人装、床品和电器区。最重要的一点是,商场里必要专设一层提供餐饮,再设个影院。商场上面的楼层全部是公寓和住宅,超市和停车场往往设在地下。
这种模式在全国流行无阻,它无形中成为推动城市生活在各地毫无分别的主要力量。人们去商场为了什么?并非购物,主要是为了吃饭,看电影,消遣放松的,新生的年轻一代更喜如此。许多电影创出票房纪录,都是在这样的影院里产生的。无论你走到哪个城市,商场、影院、超市、让人头疼的停车问题,都是一样的。
社会在进步,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功利主义是趋动,文化信仰缺失是核心。一方面我们在追求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各地盲目攀比,老宅旧物被推倒,取而代之为整齐划一的现代高楼。与此配套的步行街、叠层高架环路、毕直的主道、综合性广场是不能没有的,这种模式被复制到了各地。
另一方面在学习洋文化的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之根。崇洋跟风,似乎没有高楼大厦就难以成城。楼越多越高,越密集越摩天,才越有国际大都市的范儿。
于是,今天变一点,明天变一点,过去“香亭三间五座,云天飞檐翘角”的气息越来越少见,不知不觉间“千城一面”成了气候。
(二)城市发明之初,包含了两层意思:“城”是指用墙围起来的地域,里面又包括了两个范围,“内为之城,外为之廓”,即城是被廓包围在里面的,这就是城市最原始的形态。为什么要造城?“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建廓围城旨在加强防卫。
“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曰市井。”这就是城市里要有商业区的来历。由此可见,廓中有城,城中有市,市在井边完成,它们共同构成了古代城市的面貌。
到了现代,和平与发展成为全球的两大主题。城市的防卫功能在观念上弱化了不少,“市井”功能却越来越受到推崇,它几乎成为经济效益的代名词。经济学家们津津乐道的理论是:要想办法把人口聚起来,把乡村也变成城市,扩大城市的覆盖面,就能创造就业,带来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全球各地每年都在举办各种各样的洽谈交流会、展览会、商业贸易会,便是最好的例子。提高一国的城镇化比率,扩大GDP的总量,比谁发展的快是全球明争暗斗的一场竞赛。这些理念显然都戴上了的功利主义的帽子,无形中在导向城市的经济效用,而不是考虑如何让人们生活的更好。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现实情况却并不理想。“节奏太快、压力太大、生活成本太高,商业化的触角充斥着日常生活”,许多城市人这样的感叹。对于这个问题,早在几十年前,国学大师林语堂就发出了担忧:“我们的房子建的都是方形的,街道毕直,没有曲径花廊。
树木都被整齐化,修剪成圆形,或者锥形,不论粗细都要一样高……到了晚上,摩天大楼变成一个个闪着光亮的窗户。窗外没有星星,闻不到花香,更听不到虫鸣鸟叫。想想,这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城市正在把我们挡在大自然的外面。
谈谈你对“千城一面”的看法?
“每栋建筑都应讲述它自己的故事,而中国绝大多数建筑都缺乏故事”。这是上海世博会主设计师马丁·罗班对城市建筑灵魂的描述,“有一点是我觉得很遗憾的,当下中国城市普遍缺乏自己的特色,以至于从酒店的窗户望出去,城市风貌‘千城一面’。
(10月22日《中国青年报》)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城市都有经典精彩的文化底蕴;并在城市的风貌中灿烂闪烁。南京的烟柳绿水秦淮河,北京的碧瓦皇墙四合院,苏州的小巧园林,西安的古都古文化等,都是我国历史城市别具一格的风貌特色,成为城市的品牌象征。北京城、长安城等城市特色在世界人民心目中具有永久诱惑,永远成为政治互动、缔结友好、经济发展、内外交流的强大平台,应该说,一个城市的特色,就是一个城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综合资源。 而近几十年来,虽然我国城市建设发展日新月异,但城市风貌特色塑造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千城一面”失去了城市固有的形象、魅力;满目俗套的高楼广厦使人很容易发生审美疲劳;并消去“留恋”的情怀。“千城一面”不仅是建设城市的一大遗憾,也是“割断历史”的愚昧。 建筑专家认为,城市是人类最美妙、最高级、最复杂而又最深刻的产物,每个城市因它独特的自然、人文和历史背景而各不相同,每个城市的风格、建筑的色彩体现出城市的个性化魅力。城市就像一本书,一栋栋建筑是“字”,一条条街道是“句”,街坊是章节,公园是“插曲”,因而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人创造建筑,建筑也塑造人”。
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城村一面是否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结果
是的。注重产品、设施与项目的特色,不搞一个模式,防止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千景一面,推行各具特色、差异化推进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方式。
一面什么
“千城一面”——城市规划的滥觞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院长 付宝华如果 一个公认的、法定的、权威的旧规划体制,把城市都规划成了“千城一面”,这个旧规划体制就值得让人们怀疑了,怀疑这个旧规划体制还有没有在这个社会存在的 必要性和存在的价值。不管这个公认的、法定的、权威的旧规划体制多么合法和权威,但它未能给城市带来福祉,反而给城市带来灾难,那么任何一个公认的、法定 的、权威的旧规划体制都不能成为理由而存在,必须废除掉。
而当城市规划违背了这 种担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宗旨,这种城市规划是不是应该接受历史的拷问和现实的审判呢?其审判的结果为“千城一面”的罪名成立,那么这个公认的、法定的、权 威的旧规划体制,是不是应该被判处有期徒刑直至死刑呢?这个社会法理是存在的,法理的逻辑是成立的。否则“千城一面”的罪责谁来承担!谁都 知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杀人不偿命者天理难容,欠债不还者法理难容。而城市规划把城市搞成“千城一面”,就等于扼杀了城市的生命,就等于欠了城市一笔 债。而旧规划体制既对扼杀城市生命的罪责不承担任何责任,又对欠下城市的债不去偿还,还一付无赖的态度。与天理不容,与法理不容,与城市生命受到扼杀的情 理所不容。按照社会法理必而诛杀之,否则城市感到太冤屈,城市不服啊!我们现在的城市旧规划体制,实际上是国家当初办了一件错事,培养了一大批废人,又让这些废人建立了一个权威部门,废人建立的权威部门,又办了一大堆废国家,废城市的废事。
这就是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和现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什么说国家当初办了一件错事。就是 因为我们国家在建国初期,在城市规划学科建立的时候,就把城市规划这个学科给建错了。
在西方城市规划这个学科是把工程技术规划设计和人文学科、艺术学科、 自然学科、地理学科、社会学科放在一起的一门综合学科,接着学科的定位是文理兼备的一门综合学科。而我们国家在建国初期城市规划学科建立时,采用的是苏联 的教学模式,不但未把城市规划这个学科建立在文理兼备的学科基础上,而是把城市规划学科建成了纯理工科学科。更为错误的是,就是在纯理工学科基础上,又把 城市规划这门学科缩小到建筑学的专业上。
所以我们国家在城市规划学科建立的时候,就偏离了城市规划学科的方向。用城市建筑学科来顶替城市规划学科,这本身 就是把城市规划学科建立在旁门左道的基础上,让这些只学建筑规划设计的来搞城市规划,让这些只会机械描绘建筑图纸的技术工匠来搞城市规划,这不是拿鸭子上 架吗?建筑 设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一个只学建筑设计,而未学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专家,只是一个会机械描绘建筑图纸的技术工匠而已,让这些只会 机械描绘建筑图纸的技术工匠来搞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这本来就是一件本末倒置的事情。而我们国家建国初期照搬苏联这种教条办学模式,结果培养出来的城市规 划专家,实际上只是一些会机械描绘图纸的技术工匠,让这些只会机械描绘图纸的技术工匠充当国家城市规划栋梁,这些人怎么能胜任呢?另 外,城市规划的硬伤就是城市规划一直被其他社会自然科学视作没有理论的“学科”(而不是科学);一直被其他社会学科视作没有思想体系的多种“学术理论的堆 砌”。
至今,我们国家还没有形成城市规划完整的理论体系。一个没有完整规划理论体系的学科,又怎么能培养出真正的城市规划专家呢?所以说,学科的错位,理 论的断层,造成了我们国家城市规划人才培养的畸形和滥竽充数。拿城市建筑设计人才充当城市规划专家,这本身就是一种人才培养上的错位和使用上的颠倒。一旦 把这种建筑设计人才当成规划专家使用,城市的噩运从此而来。
城市就滥觞于这些不懂城市规划人的手中。另 外,城市规划的软肋就是本来城市规划都不是一个完整的学科,它需要城市设计来帮助补充和完善。而可悲的是,我们国家1991 年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才第一次涉及到城市设计。也就是说,1991年前,我们的城市规划中还没有城市设计的概念。
这样,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又暴露出 来了。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是一门宏大的学科和体系,它应包括:工程技术、建筑学、人文学、艺术学、经济学、环境学、社会学等学科。只有这些学科综合到一 起,才能支撑起城市规划设计的使命。
而我们仅仅通过工程技术、建筑学培养的人才来搞城市规划,那不是天方夜谭吗?拿一个小学科来支撑一个大体系;拿一个小 人才来规划一个大城市。学科体系的先天贫血和人才素质上的先天透支,中国城市规划怎能不出现大问题呢?所以说,这就是国家在城市规划上办了一件错事。学科 上的缺失,人才培养上的错位,中国城市规划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它要失败的命运。
二.国家在城市规划方面培养了一大批废人。国家 在建立城市规划学科的时候,本意是为国家培养一大批城市规划专家。而当套用了苏联的教学模式——仅仅以工程技术专业和建筑专业作为城市规划专业主导学科, 可以说从城市规划这个学科建立一开始,就是在定位上出现了方向上的错误,从学科建立一开始,就进入了死胡同。就像是国家要培养一批音乐指挥家,而这个音乐 学院却没有指挥系专业,让这些学指挥的去学拉小提琴和大提琴,而国家硬让这些学拉小提琴和大提琴的演奏家去充当指挥家。
可想而知,这样没有学过指挥的演奏 家去指挥庞大的交响乐队,不乱套才怪呢!同样道理,国家要培养城市规划专家,而这个城市规划学院却没有培养城市规划专家理论和专业,让这些学城市规划的去 学工程技术和建筑设计,之后让这些学工程技术和建筑设计——只会机械描绘图纸的技术工匠去充当城市规划专家,城市规划能不“千城一面”吗?用这样的道理比 喻我们国家培养城市规划人才的方式再恰当不过了。所以,错误的学科建立,只能培养错误的人才,错误的人才对城市规划来说只能是一群废人,让一群废人来搞城 市规划,城市规划能搞好吗?所以说国家在城市规划方面培养了一大批废人。
三.国家用一批废人又建立了一个权威部门——城市规划部门。
国家 培养了一批只会机械描绘图纸的技术工匠来充当城市规划专家,这本身就错了,再为这些只会机械描绘图纸的技术工匠成立一个城市规划部门,就大错特错了。但国 家没有办法,国家明明知道这些只会机械描绘图纸的技术工匠承担不了城市规划专家的职责,明明知道这些只会机械描绘图纸的技术工匠不是搞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 的,但国家没有办法,只好拿鸭子上架,让猪八戒充当孙悟空。其结果,国家在规划设计部门的城市规划专家,实际上是一些只会机械描绘图纸的技术工匠,而这些 人懂不懂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就是另一码事了。在城市建设缓慢的时候,这些体制上的弊端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一旦城市建设高速发展,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就完全 暴露出来。
改革 开放后,城市建设加快脚步后,城市规划问题一下子都暴露出来了。因为城市规划部门是一个法定和权威部门,掌管着城市发展的生杀大权,所以人们把城市发展都 寄托在了城市规划上和城市规划部门上。而岂不知这些城市规划部门搞城市规划的专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专家。
而不知内行的城市领导和市长还对这种权 威部门敬重有加,所以就放手让这些城市规划部门来搞城市规划,其结果城市命运只能悲哉!悲哉!
四.废人建立的权威部门只能办一大堆废国家、废城市的废事。 城市 规划是一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而城市规划在学科建立上,人才培养上被当作了一个儿戏来对待,把城市规划这种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交给那些只会机械描绘 图纸的技术工匠去做,这本身就�。
如何看待现代城市建设中千城一面、风貌趋于相似的现象?
这是工业化给城市带来的弊端。从工业化狭隘的角度来看,最初就是标准化生产,标准化流程出来的产品都是一模一样的。
多到一定程度就要对效益和效率提出要求,那么生活也要标准化了。请帮忙翻译这一段话
100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