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会试的考中者被称为什么?古代科举考试

会试的考中者被称为什么?古代科举考试

最佳回答2022-11-21

会试的考中者被称为贡士。会试考试在春天,所以会试又称春试或春闱。如果乡试中有恩科,则次年也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是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会试的考中者被称为什么

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的四个阶段是童生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和殿试(进士)。科举指历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会试的考中者被称为什么

殿试简介

殿试是唐、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殿试由内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唐高宗创制,所以是从唐开始的。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

乡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称作什么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为贡士,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扩展资料:中国的科举制度从公元606年隋炀帝大业二年至公元1905年,清末慈禧废除科举制度共存在1300年,是古代国家通过逐级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仕途必经之路。科举时代,应考者一般被称为“赶考者”,他们必须要跨过四大步,极少数才能到达顶峰—考取"状元"。首先要经过县州级考试,这级考试叫"童试",考中者称为秀才;再经省级考试,这级考试也叫"乡试",考中者称举人;再经过国家级考试,这级考试叫"会试",考中者称贡士;贡士再经皇上亲自监考,这级考试叫"殿试",考中者为进士,前三名为鼎贾三元,考中第一名者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第一甲称"进士及第"。

清代二甲进士称"进士出身",三甲进士称"同进士出身"。秀才是一种身份,举人有当官的资格,但不一定能当官,但可通过"大挑"进入官场,进士是全国统一分配的官员,状元、探花、榜眼就留在皇上身边当官了。

古代科举考试,会试合格的被称为什么?

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会称“三状甲”。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

“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三元”。

古代会试考中者叫什么


1.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又称中式进士),第一名叫会元。
2.会试,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考试级别,比乡试高一级,比殿试矮一级。


3.中国的科举制度起自隋唐,盛于宋元明清。明清时期,穷苦的读书人进身仕途的唯一路径就是科举考试。首先,在县一级通过院试取得生员资格,也就是俗称的秀才。不要小看秀才,秀才也是功名,每个月可以从县里领到一点聊胜于无的粮食和灯油钱,并且秀才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基础,但是秀才一般不能做官。

取得秀才功名的读书人,每隔三年可以到省城参加一次省级考试,也就是”乡试“,因为乡试通常是在八月间进行,所以也叫”秋闱“,秀才们通过乡试可以取得举人的资格,举人就可以做官了。
4.插一个小插曲:明清通例,秀才举人一般可以见官不跪,并且犯笞杖以下之罪可以用功名抵罪,也就是说犯点小事儿,革去功名就不用身陷囹圄或受皮肉之苦了。

继续浏览:

上一篇:生员是什么意思?生员的意思及造句

下一篇:日本豆腐的主要原料是什么?生活常见的日本豆腐主要原料是什么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