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谁?长平之战双方将领是谁
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秦国和赵国。长平之战,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5月至10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而长平之战仅仅持续了5个月,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长平之战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范雎觐见秦昭襄王阐述其秦一统天下的战略。范雎认为,只有做到“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才能真正消化所取得的领地,主张“远交近攻”策略。这一策略得到秦昭王的积极推行,并任范雎为相。

长平之战影响
长平之战,秦军取得了巨大胜利,大大地削弱了赵国,为秦完成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又分秦军为三路,扩张战果:命王龁率一军攻占赵国的皮牢(地名);命司马梗率一军北上,夺取太原(今山西中部地区);白起亲帅大军准备攻打赵国首都邯郸,想一举灭亡赵国。
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谁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从国家战略到具体战术,军事家直到现在都在探讨它的得失。长平之战,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公元前264年,即赵孝成王二年,秦军伐韩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秦军向东进攻,赵王派老将廉颇镇守长平。秦军不断挑战,廉颇坚守不出,双方长久相持。
秦军散布廉颇要谋反的谣言,目的是让赵王换掉廉颇。赵王果然上当,派赵括来代替廉颇。赵括只懂得纸上谈兵,没有多少实战的经验,轻敌出击。
秦国将领白起设伏兵包围赵括军队,并截断赵军粮道。赵军被围困46天,拼死突围,但仍然无法挽回败局,赵括被射死,赵军四十多万向秦军投降,绝大部分被秦军坑杀。
长平之战双方将领是谁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
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龅攻赵。赵派廉颇为将抵抗。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秦军多次挑战,赵国却不出兵。
赵王为此屡次责备廉颇。秦相应侯范雎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赚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因而听信流言,便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
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秦见赵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龅为副将。赵括虽自大骄狂,但他畏惧白起为将。所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 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8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
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
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到了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
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括军队大败。四十万士兵投降白起。
白起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小兵回赵国报信。赵国上下为之震惊。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克韩陉城等五城(陉庭在今曲沃县西北二十里,在绛州东北三十五里),歼敌五万。四十四年,白起攻取南阳(此南阳在太行山南攸武处)太行小路,将韩国一分为二。
四十五年,白起伐韩野王(野王在太行东南,春秋时为邢国),野王降。此年范雎为秦客卿,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四十七年,秦令左庶长王龁攻韩,夺取上党。
上党民众不降擒反投于赵,于是秦以此为借口令王龁转而攻赵。赵令廉颇为将抵抗,廉颇率赵军主力抵达长平后,立即向秦军发起攻击。由于秦军势大,赵军连战不利,损失颇大。廉颇鉴于此,及时改变战略方针,决定转攻为守,准备依靠有利地形,构筑城垒固守,以逸待劳,以图挫动秦军锐气,使其陷入疲惫之中。
廉颇的策略虽然使秦军的进攻势头受到很大的遏抑,造成两军对峙于长平三年的僵局。但此却给国力相对较弱的赵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赵国此时国力消耗殆尽,双方为打破僵局,互相对对方用计。秦范雎游说各国,诈称秦赵联盟将攻击诸国,各国因为以前赵国外交摇摆不定,以及看到秦赵谈判,误判相信秦赵将和好,从而使得赵国寻求诸国兵力与粮食支援的努力失败。
同时,据史记记载,秦还使人携千金入赵行反间计,言秦军不惧廉颇,只怕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正好廉颇因为开始多败伤亡大转为坚守不应战,赵王此时已经比较不满意,而又听到秦国的反间之言,便派赵括代廉颇将对抗秦军。被司马迁称为只。
长平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分别是谁和谁打?
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打、桂陵之战是齐国和魏国在打、马陵之战是齐国和魏国在打。
1.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
2.桂陵之战: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
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
孙膑却在桂陵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
3.马陵之战:公元前343年,魏国为了补偿在桂陵之战损失,发兵攻打韩国。齐威王待魏韩火拼后以田盼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攻打魏国。
魏国派太子申来抵挡,在马陵全军覆没,随之田盼又以“减灶”之策诱魏国庞涓中计,追至马陵山中伏身亡,齐军乘胜追击,俘太子申,全歼魏军。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的对比
世人皆知,战国时期爆发了一场“长平之战”,对后来 天下 的局势几乎是产生了 决定 性的影响。这场战争的交战国分别是秦国和赵国。
因此,在交战双方实力并不悬殊的情况下,长平之战成为了当时规模最大、死伤最惨烈的一次围歼战。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内的经济发生了较全面的改革,再加上后世的经营,逐渐变得兵强国富。因此,秦国在长平之战中的经济实力还是非常雄厚的,战争所需物资的准备也很充足。反观赵国,“地薄人众”是当时赵国国内的现状,虽也经历过改革,但力度和深度明显不如秦国的“商鞅变法”。赵国的改革还局限在 军事 方面,经济上则相对薄弱,农业发展也愈加滞后,因此赵国的战争储备其实并不适合长期的大规模战争。 再来看交战双方的军事实力,秦、赵两国投入的兵力都是数量巨大的,赵国大约为45万人,秦国则是60万左右。秦军民风凶悍,马匹优良,有“虎狼之师”的称号。
赵军则以弩弓骑兵为重,骑兵训练有素, 经验 丰富。因此,两方兵马在武力值上是相差不大的。 长平之战中,交战方的秦、赵两国大军将近百万,而且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双方的一次综合国力的较量。
但从准备情况以及最后的结果来看,赵国的实力还是要稍逊于秦国的。 长平之战赵国为什么输了 按照秦灭六国的脚步来看,秦国攻打赵国其实只是时间问题,但韩国的郡守冯亭向赵国进献上党郡一事无疑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战争开始后,原本赵国的兵力不在少数,且地形有利,还有廉颇这位名将坐镇,应该是尚可与秦国一战的。
可是,赵国最后不仅输了,还输得全军覆没,异常惨烈。那么,赵国又是因何故才输掉了这场战争呢? 其实,赵国输掉长平之战也并不是偶然的。首先,赵国与秦国在开战前的准备上就有区别。虽然两国兵马的武力值相差不大,但是秦国约有兵马60万,赵国是45万左右,这在数量上有了一定的差异。
其次,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内的经济得到发展,而赵国在经济和农业上则稍显滞后。因此,在战争所需的物资方面,赵国的储备并不充足。 当然,除了上述的这些外在因素,战场上真刀实枪的内在因素也是赵国输掉长平之战的重要原因。长平之战中,秦国使用的两次计谋都非常有效。
一次是导致廉颇被撤换的“反间计”,一次是白起诱赵括出击的战术,最终导致了赵军全军覆没。而赵国这边,看清楚战局的老将廉颇选择了“固守不出”的战术方案,但却已经来不及看到结果了。后来的赵括又只会“纸上谈兵”,非常缺乏实战经验和灵活变通的能力。 因此,赵国输掉长平之战,一方面是由于在综合国力上,秦国占有相对的优势,另一方面则是双方在用人和战略运用方面的差异。
长平之战后的赵国 战国时期的一场“长平之战”以规模之大、死伤之惨烈而著于史册。战争结果是秦国的主将白起使用计谋,诱赵军主将赵括贸然率兵出击。白起遂将四十余万赵军围困在秦军阵地附近四十六天,粮草断绝。
最终,赵括在突围时死于秦军的乱箭之下,剩下的赵国士兵无奈之下选择投降。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白起并没有放过那些降兵。他担心如果不杀掉赵国士兵,会再生出其它事端,于是便 命令 秦国军队将赵国的降兵全部予以坑杀,只让年纪较小的240名士兵回去赵国。
这一举动令赵国举国上下陷入了震惊、惶恐和悲痛的情绪中。 在这场战争里,赵国共派遣出了大约45万士兵,可最后活下来的却寥寥无几。如此惨烈的伤亡数目给赵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长平之战结束后,赵国因败于秦国而元气大伤。
赵国在战争中不仅失去了众多的兵马,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消耗也是巨大的。战后,无论是国内的经济建设,还是军事上的休 养生 息,赵国都很难再调整恢复到战前的情况。如果说,长平之战没有发生的时候,赵国还拥有着能够与秦国抗衡的力量。
那么,长平之战发生后,它是真的再也无力单独与秦国对抗了。 长平之战除了对赵国产生重创,对当时的天下局势也有着重大的影响。此后,这场战争为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分别指什么成语,主人公分别是谁?
城濮之战主要人物是晋文公,对方是楚国,楚国大败,成语是退避三舍。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主角都是孙膑,桂陵之战流传的成语是围魏救赵,马陵之战中魏国的庞涓战败自杀,两场战役都是孙膑所在的齐国大胜,魏国失去了中原强国的地位。
桂陵长陵长平之战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
桂陵之战发生战国时期,交战双方是齐、魏,双方统帅是孙膑与庞涓,结果是齐军大胜魏军。长平之战也发生在战国时期,交战方为秦、赵,双方统帅为白起与赵括,结果秦军大胜赵军。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