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艾儒略为什么被称为西来孔子?谁知道叶向高是什么人

艾儒略为什么被称为西来孔子?谁知道叶向高是什么人

最佳回答2022-11-21

艾儒略被称为西来孔子的原因:艾儒略将西方国家先进的地理学、数学、天文学、医学、绘画及哲学、典章制度在福建广为传播,在福建士大夫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他享有连利玛窦都没能得到的“西来孔子”的尊称。

艾儒略为什么被称为西来孔子

艾儒略简介

艾儒略是明末利玛窦去世后又一著名的意大利耶稣会士,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福建活动长达 25 年,所至地方广交当地缙绅与社会名流,吸收当地百姓入教。虽所受褒贬不一,但在传教上取得成功,使元代以后一度沉寂的天主教又在福建得以传播和发展,成为明末福建天主教会的创始人。

艾儒略为什么被称为西来孔子

艾儒略传播西方图书馆

艾儒略译著的《职方外纪》,是传播西方公共图书馆思想、颇有影响力的书籍。但由于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像西文“图书馆”一词那样的通用名称,而艾儒略为了便利,在书中便将图书馆译作中文的书院。书院虽符合中国人的用词习惯,但却与图书馆真正的含义差之千里,所以中国人很难从中辨别出西方图书馆与中国古代藏书楼之间的差异。

艾儒略为什么被称为西来孔子

但是该书还是向中国人传播了西方公共图书馆的思想,书中载欧洲诸国“其都会大地,皆有官设书院,聚书于中,日开门二次,听士子入内抄写诵读,但不许携出也。”这段文字虽十分简短,但却向中国简单介绍了西方图书馆两个十分先进的观点,即官设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

天主教身体神学与道教身体神学比较研究杂谈

自圣沙勿略东传天主教以降,而至于利玛窦布教于中国朝堂,天主教的中国化便已成为重大的历史使命。当然,中国化并非是指单以汉字汉语书写言说者,还需触及中国人性之根本,如天主教之希腊-罗马化者。

然查阅圣史,圣教欲化一文明民族者,未尝不先学其文字,待功夫渐成,复致力其典籍,渐成,则治学其思想者,大致以彼族神学与哲学为主。故圣奥斯定《天主之城》以辟希腊罗马诸民族宗教、哲学之妄为始,非为标签简化之论或夸张嘲讽之言,诚致力颇深故敢言之。否则,示彼族诸学人,必贻笑大方也。盖其说深究异教之理,有过则排之,有益则誉之,非始于扬己抑人之心,而独注目于真理之光也。

故奥斯定之学上能通柏拉图,中继安波罗修,非以杂糅处之,诚以圣教为公,天下莫不贯通。以其能希罗化者,故能化希罗,而成万世敬仰之功。其说,如原罪、先定、创造、善恶等义理,未尝不有希罗哲人味道,然不能说其为歪曲,而诚为圣教根底也。

利玛窦之入中华者,初以西僧自称,观彼释氏诸人清净如圣教修士也,非只为传教之便利。而后渐渐熟其教义,知其行与天主教相近,而精神则远矣。复致力中国典籍,知精神近者,儒也,故又以西儒自处。

以精神近者而广纳门徒,授洗无计。但并未忘记其精神远者,故利氏之学,善博引古儒,尤孔孟及其先者,而于秦汉后则不用,程朱陆王濂闽关洛之学则尤其贬之,以为去先圣甚远,而与释氏相近也。及至艾儒略,则究儒学更深,时人竟称其为西来孔子,故圣教于其大兴。

然,教则兴矣,教内于圣教儒化之可否更争论不休,后演为礼仪之争,终致圣教于中国禁绝。 察其所争根本,则五伦与天主之关系也,尤聚焦于君臣、父子。以儒学之究竟为五伦,五伦之上只有无言之天,故敬天必以五伦为通路,天与五伦并不冲突。而天主教者,敬有言之天,而于五伦之外复有敬天之道,即七圣事者,而七圣事则教会权柄也。

又称圣事敬天之道超乎五伦,而为人道之首,此必不能容忍于腐儒。又圣教内,有学士以为,无言之天不称天矣,则于儒者,五伦为天。于君、父、师(孔子),儒者以敬天之礼拜之,如罗马之皇帝为神而使百姓叩拜者,必拜偶像也。故倡议教宗禁绝中国教友一切上坟、祭孔、朝堂之礼,而教宗应之。

此说一出,有清皇帝震怒,以为天主教不伦之教,不尊君、尊父、尊师,而独尊非天、非君、非父、非师之罗马教皇者以为上首,故立意禁绝。直至满洲国年间,教宗方新发通喻,准行上坟、祭孔、朝堂之礼,止不可烧纸、拜仙佛而已。 嗟乎!五伦与天主圣教何矛盾耶?以圣经查之,天主圣父圣子圣神于人,可称为君、可称为父、可称为兄、可称为夫、可称为友,此以五伦敬天主之明证也。纵儒家有拜君、父、师之嫌,非其礼之罪,止其礼中有偏而已。

如烧纸者,本未见诸古经,后世造作而已。又如天子之称,以天有择君之权,惟德是辅也,非以君与天同类。而尊孔者,儒者皆知其非神明也。

返本归宗,莫不合乎圣教。而骤然尽禁之者,岂不考虑欠当?又儒者所恶,五伦之外,复增教会一伦,于经无考,邪也。岂不知儒门极重师生之义,而师生不存于五伦乎?故儒者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云云,以师生比附父子也,故仍在五伦之内。

而教会者,教宗与众徒可比之为君臣,司祭与信士可比之为父子,众信士则具兄弟姐妹也,信士佳偶者则有婚配,出家者以天主为夫为妻,教中修会则广聚天下豪杰为友,此五伦俱全也。故圣教者,非以五伦之外另设一非君、非父、非兄、非夫妻、非朋友之不伦不类之伦,诚同为五伦也。只是,教会五伦,天主之国救赎成全之预象也;世间五伦,天主之自然造化也,交相类比,并无冲突。有查于此者,则察圣多玛斯之言矣:天恩不与造化相悖,而成之也。

禁教之事,其也悲乎!盖其根本缘由,圣教学士未能根察儒学究竟,而儒者亦未明天主教所言。若交相明了,虽不能使二教合一,必也免禁教之祸,而能使圣教广传矣。盖圣教之化希罗者,以天主为希罗之人最重之逻格斯、根本智也。

而我中国人,最重者即五伦也,岂不知天主亦五伦之至极与根本乎!深察逻格斯者,必也能动希罗人之深心,深察五伦者,岂不更动中国人之心乎! 且中国非止有儒教,更有释老之学为辅。然释之所以立者,以解脱烦恼苦难为根本也;老道之立者,以此身之长生久视为根本。而此二义,不与五伦相交,则为中国人,邪妄也。故佛家必言,解脱者,非止利己,更利父母也,利君国也,利兄弟也,利朋友及群生也。

而道者必言:一人得道,虽鸡犬而能升天,何况大君、父母、兄弟、夫妻、朋友乎!故虽佛老,必言忠孝,明矣。 天儒同异,古世当世学人察究者多矣,其理渐明。天佛同异,古学者以辟佛为向,今者则渐能深察,知佛虽立于真空,而于三一真道,其亦能通。

盖欲知二教之根本区别者,必也先论二教之同处,此所谓种加属差以究本质之理。若不能见同,则必不能察异,不能察异,则或以为二教全然相异,以其故不能深。

谁知道叶向高是什么人,有什么事迹?

叶向高叶向高,字进卿,号台山,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 (公元1559年),卒于明熹宗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福建福清人。父亲叶朝荣官至养利知州。

后被召为左庶子,充皇长子侍班官。不久,又升任南京礼部右侍郎,后改任吏部右侍郎。“妖书《续忧危蛇议》”一案兴起后,他上书首辅沈一贯,力请不要株连无辜,引起沈一贯的不满,因此受沈抑制,以致他九年未得升迁。沈一贯罢职后,万历三十五年五月叶向高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成为宰辅。

次年,首辅朱赓病死,他升为首辅。当时,神宗已久不视朝,阁臣李廷机又因受舆论攻击,居家不理政,内阁中仅剩叶向高一人。面对朝政混乱,党派之争愈演愈烈。

他力奏增加阁臣,补充其他空缺官职和停罢矿税,前后上奏达百余次。叶本人是东林党元老,但为官多年,行事力求稳妥,和浙党也能相安。因此他也几次调解党派纷争。

但因党派之间积怨已深,他的调停也难见成效。经过多次的调停失败,叶向高深感自己已无能为力,便坚决请求辞官,于万历四十二年八月晋少师兼太子太师,致仕。光宗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家居六年后的叶向高被召为首辅,但未等他有所作为,光宗就病死了。

熹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叶向高晋中极殿大学士,第三次担任首辅。熹宗幼年登基,受其乳母客氏和宦官魏忠贤操纵。魏忠贤执掌司礼监,利用代替皇帝批阅奏章的大权,兴风作浪,先后将吏部尚书周嘉谟、大学士刘一燎等一批正直大臣逐出朝廷。叶向高为人光明磊落,扶植贤良,极尽所能地保护了帅众、陈良训、熊廷弼等一批朝臣幸免于难。

天启四年,魏忠贤势力强盛,开始大杀东林党人,凡朝中正直之士,都被加上东林党的罪名,或流放、或杀害。魏忠贤的党徒王绍徽还编制了黑名单称《东林点将录》。叶向高因是朝中清流的代表,被列为东林党首魁。叶向高眼见黑云压城,自己又独木难支,遂于同年七月致仕。

公元1627年,熹宗去世,叶向高亦于同年病逝,享年 69岁。思宗(崇祯帝)即位,在诛杀了魏忠贤后,追赠他为太师,赐谥号为文忠。明朝“三朝元老”叶向高(1559-1627年)字进卿,又字台山,“工诗文,精棋艺”是人所共知的。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年)应召前来中国布教。

1598年9月7日抵达北京。1600年5月18日,利玛窦再度赴京,次年1月24日获准定居下来。据记载,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叶向高在南京任礼部右侍郎时,第一次结识了利玛窦,并与利玛窦切磋围棋技艺,双方围绕围棋问题展开过探讨,其乐融融。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叶向高升任内阁首辅后,又在北京私宅中款待利玛窦,再次通过围棋与利玛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利玛窦在著作《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对围棋之事做了记载。据说,这些文字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对中国围棋进行记录。

叶向高为结识学识渊博的国际友人感到高兴,欣然写下《诗赠西国诸子》一诗相赠:“天地信无垠,小智安足拟。爰有西方人,来自八万里。言暮中华风,深契吾儒里。著书多格言,结交尽贤士。

淑诡良不矜,熙攘乃所鄙。圣化被九埏,殊方表同轨。拘儒徒管窥,大观自一视。

我亦与之游,冷然待深旨。”该诗手稿现保存法国国家图书馆。1610年5月11日,利玛窦在北京病逝。依照惯例,客死中国各地的传教士都必须迁葬澳门神学院墓地。

利玛窦生前曾有在京郊购买墓地的愿望,外国传教士和中国教友也希望皇帝能赐地埋葬利玛窦。但假如这样,就等于认可了外国教会在中国的合法地位。外国传教士经过协商,便以一个西班牙神父的名义,向皇帝呈上奏疏。

明神宗是个懒惰成性的人,素来疏于批阅奏章,第三天才将奏疏批转给了内阁大学士叶向高,让其按惯例处理。叶向高由于曾与利玛窦结下深厚的友谊,便吩咐手下把奏章从户部调出,转由礼部处置,利玛窦最后被准许葬。

叶向高的主要事迹

叶向高,字进卿,号台山,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 (公元1559年),卒于明熹宗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福建福清人。父亲叶朝荣官至养利知州。

后被召为左庶子,充皇长子侍班官。不久,又升任南京礼部右侍郎,后改任吏部右侍郎。“妖书《续忧危蛇议》”一案兴起后,他上书首辅沈一贯,力请不要株连无辜,引起沈一贯的不满,因此受沈抑制,以致他九年未得升迁。 沈一贯罢职后,万历三十五年五月叶向高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成为宰辅。

次年,首辅朱赓病死,他升为首辅。 当时,神宗已久不视朝,阁臣李廷机又因受舆论攻击,居家不理政,内阁中仅剩叶向高一人。面对朝政混乱,党派之争愈演愈烈。

他力奏增加阁臣,补充其他空缺官职和停罢矿税,前后上奏达百余次。叶本人是东林党元老,但为官多年,行事力求稳妥,和浙党也能相安。因此他也几次调解党派纷争。

但因党派之间积怨已深,他的调停也难见成效。经过多次的调停失败,叶向高深感自己已无能为力,便坚决请求辞官,于万历四十二年八月晋少师兼太子太师,致仕。光宗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家居六年后的叶向高被召为首辅,但未等他有所作为,光宗就病死了。

熹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叶向高晋中极殿大学士,第三次担任首辅。熹宗幼年登基,受其乳母客氏和宦官魏忠贤操纵。魏忠贤执掌司礼监,利用代替皇帝批阅奏章的大权,兴风作浪,先后将吏部尚书周嘉谟、大学士刘一燎等一批正直大臣逐出朝廷。叶向高为人光明磊落,扶植贤良,极尽所能地保护了帅众、陈良训、熊廷弼等一批朝臣幸免于难。

天启四年,魏忠贤势力强盛,开始大杀东林党人,凡朝中正直之士,都被加上东林党的罪名,或流放、或杀害。魏忠贤的党徒王绍徽还编制了黑名单称《东林点将录》。叶向高因是朝中清流的代表,被列为东林党首魁。叶向高眼见黑云压城,自己又独木难支,遂于同年七月致仕。

公元1627年,熹宗去世,叶向高亦于同年病逝,享年 69岁。思宗(崇祯帝)即位,在诛杀了魏忠贤后,追赠他为太师,赐谥号为文忠。 明朝“三朝元老”叶向高(1559-1627年)字进卿,又字台山,“工诗文,精棋艺”是人所共知的。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年)应召前来中国布教。

1598年9月7日抵达北京。1600年5月18日,利玛窦再度赴京,次年1月24日获准定居下来。 据记载,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叶向高在南京任礼部右侍郎时,第一次结识了利玛窦,并与利玛窦切磋围棋技艺,双方围绕围棋问题展开过探讨,其乐融融。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叶向高升任内阁首辅后,又在北京私宅中款待利玛窦,再次通过围棋与利玛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利玛窦在著作《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对围棋之事做了记载。据说,这些文字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对中国围棋进行记录。

叶向高为结识学识渊博的国际友人感到高兴,欣然写下《诗赠西国诸子》一诗相赠:“天地信无垠,小智安足拟。爰有西方人,来自八万里。言暮中华风,深契吾儒里。著书多格言,结交尽贤士。

淑诡良不矜,熙攘乃所鄙。圣化被九埏,殊方表同轨。拘儒徒管窥,大观自一视。

我亦与之游,冷然待深旨。”该诗手稿现保存法国国家图书馆。 1610年5月11日,利玛窦在北京病逝。依照惯例,客死中国各地的传教士都必须迁葬澳门神学院墓地。

利玛窦生前曾有在京郊购买墓地的愿望,外国传教士和中国教友也希望皇帝能赐地埋葬利玛窦。但假如这样,就等于认可了外国教会在中国的合法地位。外国传教士经过协商,便以一个西班牙神父的名义,向皇帝呈上奏疏。

明神宗是个懒惰成性的人,素来疏于批阅奏章,第三天才将奏疏批转给了内阁大学士叶向高,让其按惯例处理。叶向高由于曾与利玛窦结下深厚的友谊,便吩咐手下把奏章从户部调出,转由礼部处置,利玛窦最后被准许葬。

明清之际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有哪些?

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又一次大交汇,发端于明朝万历年间,即16世纪末叶。这一次的中外文化大交汇,既不同于两汉时期对落后于本土文化的西域草原文化的吸收,也不同于唐宋时期对与本土文化不相上下的南亚次大陆文化的借鉴。

东西方文化的强烈反差对中国社会的震撼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无疑是空前的,也是巨大的。当时,罗马教廷为了配合欧洲殖民势力的扩张,在葡萄牙当局的支持下,通过澳门,向中国派出了成批的传教士,以便叩开封闭的“远东的伟大帝国”的大门。为了“不使中国人感觉外国人有侵略远东的异志”,他们决定采取“学术传教”的方针,即通过介绍西洋科学、哲学、艺术,引起士大夫们的注意和敬重,以此扩大耶稣会的影响,并“使中国学术界坦然接受,而认识基多(基督)圣化的价值”。(以上引文见裴化行《利玛窦司铎与当代中国社会》第一册。

“司铎”:sīduó,天主教对神父的另一名称)耶稣会士来华,固然意在传教,但他们却带来了范围远比宗教广泛得多的欧洲文化,成为当时“两大文明之间文化联系的最高范例”。(李约瑟语)来华耶稣会传教士人才济济。来华初期,他们注意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经籍,努力了解并顺应中国社会,以求得天主教义和中国儒家思想的统一,藉以培植天主教植根中国的土壤。

明清之际的万历、崇祯、顺治、康熙各朝,对来华的西方人才都很重视,不光容许他们从事正常的教务活动,还注意利用他们的才能,广泛吸收西方科学知识。清朝康熙帝就曾通过南怀仁致信西方耶稣会上士“凡擅长天文学、光学、静力学、动力学等物质科学之耶稣会士,中国无不欢迎。”1677年,康熙又专命法国传教士白晋为“钦差”,赴法争取招聘更多的科学家携带更多的科学书籍来华。

他还特召传教士进宫廷,为其讲授几何、测量、代数、天文、物理、乐理以及解剖学知识,无一日间断。尽管传教士们介绍的西方科学有它的局限性,在天文。数学等方面最早介绍到中国的,也并非是西方科学的最新成就,但仍有许多新的技术知识,许多科学著作通过编译得以在中国流传开来。

1620年,法国耶稣会士金尼阁从西欧各国募集来西文著作7000余部;1629年,科学家李之藻编印了天主教第一部丛书《天学初函》,其中就包括了许多科学著作。这样,就使中国有了可供吸取的新的知识来源。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人中国的西方文化,自然科学是其主要部分,当然也包括欧洲古典哲学、逻辑学、美术、音乐等等。这些西洋学术对于中国来说都是新鲜的:欧几里得几何及其演绎(yì)推论给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世界舆使中国人获得了新的世界概念;火器的使用、望远镜等仪器的介绍和应用也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明代科学文化界的先进人士,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徐光启在其著述中多次谈到,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技术,“多所未闻”;从其学习与钻研中,他感到有一种“得所未有”的“心悦意满”;在驳斥反对派的诘难时,他更鲜明地指出,外来文化“苟利于中国,远近何论焉”。李之藻也说,利玛窦等传教士带来的物理、几何等科学,“有中国累世发明未晰(xī,清楚、明白)者”,“藻不敏,愿从君子砥焉。”(砥:dǐ,磨、磨练)方以智在《考古通论》中指出,西洋学术能“补开辟所未有”。

这种对外域学术的开明态度,反映了中国早期启蒙学者的宽阔胸怀。传入中国的物理学与机械工程学西方科学传人中国,机械、物理、测绘、历算,门类繁多。中国是农业国,因此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水利科学首先受到重视。利玛窦生前,把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Sabbathinus de Ursis。

公元1575~1620年)介绍给了徐光启。熊三拔1606年来华,在北京随利玛窦学习汉语,成了他的重要助手。熊三拔所著《泰西水法》(6卷),1621年在北京刊印。

这是第一部介绍西洋农田水利技术的专著,集中了欧洲水利工程学的精华。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60卷),其中水利部分,全部采自《泰西水法》。《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农业科学集大成之作,是在西方传教士的影响下编纂而成的。

该书初版于1633年,1742年改为《授时通考》,以78卷行世。德国传教士邓玉函(Jean Terrenz,公元1576~1630年)1621年来华,曾在嘉定、杭州一带传教,后被召至北京,同徐光启、李之藻等修订历法。他的机械工程学著作《远西奇器说录最》(3卷,简称《奇器说》),在王征协助下编译成中文,于1627年在北京刊印问世。该书所录奇器,依切、便、精三原则选择收录:切就是切于民生日用、国家工作;便就是便于成器、工费非巨;精就是精于同类器物、非重非繁者。

此书康熙时被收人《古今书集成·考工典》卷二四九中。曾任清朝钦天监监正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FerdinandVer—biest),曾根据意大利机械学家布朗加(Branea)在其《汽轮机》一书中提出的设想,于1678年进行了蒸汽动力试验,用轻木制成四轮小车,中部设火炉,用煤点燃,井用齿轮把后轮与中轴相接,以推进行走。他还在后轴中装置调向杆,以改变车的行走方向,从而大大改进了布朗加的设计。

南怀仁还著有《熙朝定案》三卷,编录各种工程技术,极有实用价值。明代中叶,随着耶稣会士来华,钟表便作为不可缺少的西洋奇器,在官僚上层流行起来。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MichaelRuggieri)送给广东制台(制台,官名,制军的别称,清代对总督的称呼)陈文峰一台大自鸣钟,且把它改装成合乎中国观念的十二时辰,把阿拉伯数字改为中国字。在利玛窦进贡北京的礼品中,自鸣钟也是十分引入注目的物件。

1613年,金尼阁曾返欧洲,其间获得德国巴伐利亚公爵赠送的一架既能表现天体运转、又能指示时刻的仪器。1621年回到北京后,金尼阁把这架仪器进呈宫廷。徐光启的五世孙徐朝俊,家学渊源,精于钟表,晚年曾完成《高厚蒙求》一书。

该书1796年完成,1809年才正式出版,共分四集,天文、地理、仪表无所不包。其第三集详论钟表制造,并附四页。当时,修钟、造钟以广州为最早,不�。

继续浏览:

上一篇:故宫始建于哪个朝代?北京的故宫是哪个朝代建造的

下一篇:芙蓉肉是什么地方的菜?芙蓉肉是哪个地方的菜什么菜系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