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曾侯乙编钟是在哪里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出土于什么地方

曾侯乙编钟是在哪里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出土于什么地方

最佳回答2022-11-21

曾侯乙编钟是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青铜器的代表之一,在它背后隐藏的故事,也和文物本身一样精彩。它于1978年在湖北随州出土,共有六十五件,重达4.4吨,组装起来占地数十平方米,堪称是件雄伟瑰丽的文物。

曾侯乙编钟是在哪里出土的

编钟

编钟是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打击乐器,能够演奏悠扬悦耳的乐曲。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创下了多项纪录。此前,中国各地已经出土了40多套编钟,曾侯乙编钟是数量最多(共 65 枚)、重量最重(达3500千克)、音律最全(十二律齐备)、音域最广(跨5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1个八度)、保存最好、音质最高、做工最精细的一套编钟,属于战国时期青铜乐器的巅峰之作,被称为“镇国神器”。

曾侯乙编钟是在哪里出土的

曾侯乙编钟结构

曾侯乙编钟巨大的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65件编钟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钟架上。全套编钟总重量2567公斤,加上钟架上的用铜,合计用铜4421.48公斤。

曾侯乙编钟在哪个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在湖北省博物馆。战国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

它用浑铸、分铸法铸成,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文物历史曾侯乙编钟的甬钟正面、钲部有“曾侯乙乍持用终”错金铭文,表明钟的制作和享用者是曾侯乙。

镈钟上的31字铭文记载了楚惠王得知曾侯乙去世的消息之后,于在位第56年(前433年)特制镈钟用作祭祀。这为编钟铸造和该墓下葬年代提供了可考的依据。1977年9月,一支部队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平整山头、兴建厂房时,偶然发现一座战国早期大型墓葬——曾侯乙墓。

1978年3月,以湖北省博物馆谭维四为队长的考古队开始实地勘察;同年5月,考古挖掘工作正式开始。1978年5月11日,发掘组开始分步骤发掘。1978年6月,战国曾侯乙编钟出土后,文化部文艺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音乐史学家李纯
一.黄翔鹏、王湘、吴钊等,先后从北京到达随县,对出土的乐器及全部编钟进行了考察与测音,继而与古文字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裘锡圭、李家浩等合作,对编钟铭文进行全面的考释研究。

自1979年5月开始,在国家文物局主持下,由湖北省博物馆、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等7家单位联合成立了曾侯乙编钟复制厂研究组,经过4年反复试验、试制,终于在1984年7月成功地复制出形似声似的全套曾侯乙编钟。战国曾侯乙编钟原件现收藏于武汉东湖之滨的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出土于什么地方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

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编钟是哪里出土的?

在湖北省随州市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共有65件是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编钟.曾侯乙墓编钟铸造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战国时代,它气势恢宏,总重量达到两千五百多公斤,加上横梁、立柱等构件,用铜量达五吨之多,这在世界乐器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更神奇的是,每一个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这两个音恰好是三度的关系。

曾候乙墓编钟是哪里的?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继续浏览:

上一篇:黄鹤楼有几层?黄鹤楼到底有几层

下一篇:中国邮政发行的第一套生肖邮票是什么?中国邮政发行的第一套生肖是什么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