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突破口是什么?我国改革的第一个突破口是

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突破口是什么?我国改革的第一个突破口是

最佳回答2022-11-21

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突破口是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农村取得突破。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破除了农村分配制度的平均主义,改变了人民公社“吃大锅饭”的制度弊端,受到农民普遍欢迎,逐渐成为党和国家农村政策的重要基石。

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突破口是什么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11月24日晚,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村民严立华家,挤满了全村18户农家代表。在那间低矮破旧的茅草屋里,召开了一次关乎全村命运的秘密会议。在会上,一份不足百字、按满18个红手印的包干保证书横空出世。这18位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农民,在签下那份“生死状”的时候,也许根本没想到,他们竟迈出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步,并从此载入史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许多地方改革一年下来即见成效,粮食产量明显提高,几年就变了大模样。至1980年底,全国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从年初仅占生产队总数的1.1%上升至14.9%。1982年,中国农业获得少有的大丰收,农业总产值相较上一年增加11.2%,农村面貌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突破口是什么

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初期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经济基础极为薄弱。同时,由于当时严重分割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牢牢限定在农村土地上,耕地少、人口多的人地矛盾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严重制约。

据测算,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比重约为30%—40%。以农业经济增长为目标,中国农村地区开启了科学化、机械化、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等“多化并举”的农业现代化探索,在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经营体系变革以及市场化转型等方面出台了系列政策。

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突破口是什么

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发展

在经营层面,随着特色产业规模的持续壮大,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难题也逐步显现,农户希望降低产品价格波动造成的市场风险,并可以分享加工和销售带来的部分利润,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则希望有稳定的、保证产品品质的农产品原料来源。

于是,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生产经营体系面临第一次深刻变革,通过发展生产者协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等,以及推广“龙头企业 农户”“龙头企业 农民合作社 农户”等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28,推动形成了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特色农业经营体系。

中国改革的第一个突破口是什么

第一个突破口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详细介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其经营收入除按合同规定上缴一小部分给集体及缴纳国家税金外,全部归于农户。集体作为发包方除进行必要的协调管理和经营某些工副业外,主要是为农户提供生产服务。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有保障功能、发展功能,尤其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

我国改革的第一个突破口是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
3.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4.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
5.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
6.1987年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提出
7.1988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
8.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9.1993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0.1993年进行分税制改革1
1.1993年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目标1
2.1994年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1
3.199
2.1994年 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 1
4.1995年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1
5.1996年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1
6.1997年 “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
7.1999年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
8.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1
9.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20、2002年 “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
1.2003年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2
2.2004年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国九条”颁布2
3.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 2
4.2004年保护私有财产入宪2
5.2005年农业税条例废止2
6.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
7.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2
8.2006年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决定 2
9.2007年《物权法》出台30、2007年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要变革是什么

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所有制改革,但是由于农村的计划经济体制很薄弱,并没有围绕传统的人民公社制度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因此改革遇到的阻力相对来说比较小。农村的所有制改革迅速产生了连锁反应。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迅速统一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从此,坚持改革开放是人心所向,发展市场经济是大势所趋。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农村和市郊土地集体所有的土地公有制。与土地公有制相伴随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不相分离,以及土地无偿无期使用和土地权利非市场化的土地制度。

所谓所有权与使用权不相分离,是指土地使用权不脱离所有权单独存在。也就是说,土地使用者不能凭借自己的意志占有使用土地,而国家并没有尊重土地使用权的义务,反而有干预土地使用关系的无限权力[5].这种土地制度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但是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在农村,建立在集体共同所有、集体共同使用的土地制度基础上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使生产力受到极大的破坏,农民吃不饱,穿不暖。

为了挽救中国,小平同志为改革开放选择的第一个突破口就是在农村废除“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之相适应将原来的集体共同所有、集体共同使用的土地制度改为“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制度。实践早已证明这一改革的伟大历史意义,发端于安徽凤阳的农村土地承包的实践,将合同关系运用于集体土地的使用经营,农民在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后,焕发了生机和活力,粮食连续4 年丰收,国家和农民都从中获得了实惠,国民经济开始复苏,改革开放取得了开门红,也为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几年试点后,1986 年的《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在法律上正式承认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地位,并在1986 年《民法通则》中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容做出了具体规定,在法律上确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

总而言之,由人民公社变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但同时现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现代农业的情况。

党史知识竞赛题和答案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是 C A.一大 二大 三大 B.二大 三大 五大 C.一大 二大 四大D.一大 四大 七大2.中国共产党第___B___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作为一个完备形态的政党所不可缺少的民主革命纲领,制定了党的章程,完成了建党任务。A— B.二 C.三 D.四3.以下没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次国代表大会的是__A____。

A.陈独秀 上海 B.李大钊 北京C.毛泽东 长沙 D.董必武 武汉5.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部会上作____A__的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 A.《改造我们的学习》 B.《论联合政府》 C.《论持久战》 D.《新民主主义论》6.以下不属于党的三大作风的内容是___B___。 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B.艰苦朴素的作风 C.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D.批评及自我批评的作风7.____BC__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是使党的路线、方针得以顺利贯彻的根本保证。 A.调查研究 B.三大作风C.两个务必 D.纪律严明8.毛泽东在党的___C___上做报告时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 A.七大 B.七届三中全会C.七届二中全会 D.八大9.上海“孤岛”时期是指从____C__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上海租界为止。 A.1935 B.1936 C.1937 D.1938 10.震惊中外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___A___被枪杀。 A.顾正红B.茅丽瑛C.徐阿梅D.邓中夏1 1.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成功后,成立了上海_D_____政府。

A.人民 B.国民C.革命 D.特别市临时12.田汉、聂耳分别为电影__C____作词谱曲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广大群众久唱不衰的革命歌曲,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A.《渔光曲》 B.《十字街头》C.《风云儿女》 D.《大路》13.党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____B__上来,提出了______的重要思想。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 B.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C.改革开放 实事求是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实事求是14.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是____C__问题。

A.武装斗争 B。农民运动C.国共合作 D.工人运动15.党的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极其重要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代表大会。它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贡献是确立___B___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改革开放分为哪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

改革开放的三个阶段及重大历史事件:第一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是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找准了改革的两个突破口,即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农村改革和兴办经济特区,从而使改革开放迅猛发展。

第二阶段,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的时期。十三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邓小平南方谈话,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阶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的时期。十四大报告指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邓小平思想被写入党章,承认私有经济的地位,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扩展资料:中国的改革开放对世界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者、贡献者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被世界公认为“发展奇迹”。1978-2017年,中国年均保持9.5%的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

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2.7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商品、贸易、投资、市场以及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源源不断地为世界经济增长输送着强劲的动力。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外溢效应。


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引领者中国是最早提出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之一。自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开始,中国政府就开始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加以贯彻实施。近十多年来,中国全力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消除贫困与饥饿、普及初等教育、促进性别平等、保障妇幼健康、疾病防控、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


三.人类发展权的坚定倡导者、捍卫者中国通过捍卫发展权利,参与发展议程,改善发展环境,提升发展能力,深化发展合作,加大发展援助,为人类发展权的实现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成为全球实现发展权的表率。40年来,中国解决了13亿多人民的温饱问题,减少了7.4亿贫困人口,被世界银行行长金镛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之一”。过去5年,中国创造了每年减贫1300多万人的记录,平均每天3.7万人脱贫。

由于中国的贡献,全球提前3年完成了千年发展目标确定的“极贫人口减半”的目标。
四.新型发展道路的奋力开拓者、先行者长期以来,西方垄断着现代化的话语权,西方模式被包装成唯一成功和正确的发展模式。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西方的软硬兼施下走上“西化”道路,但经过实践却尝尽了苦果。在这股“西化”浪潮中,中国没有迷失方向。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这一根本原则,拒绝照搬照抄别国发展模式,同时积极向其他国家学习先进经验,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勇于实践,不断创新,探索出了一条独一无二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继续浏览:

上一篇:春分是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春分

下一篇:2022年芒种是几月几日?2022年芒种是几月几号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