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起源于哪个朝代?庙号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庙号起源于商朝。庙号是皇帝在庙宇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在商朝时期,庙号不是每个皇帝都能拥有,商朝人只会为那些对国家有大功、而且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特别追上庙号,以此来表示永远立庙祭祀的意思。

商朝庙号
按照商朝制度,获得庙号的君主共有四人,分别是开国君主高祖商汤、在伊尹辅佐下改过自新缔造盛世的太宗太甲、在位足足七十五年的中宗太戊,以及缔造“武丁盛世”的高宗武丁。商朝共传17世31王,却只有四人得到庙号,就连迁都至殷,帮助商朝实现复兴的盘庚都没有得到庙号,可见此时的标准还是非常严苛的。

汉朝庙号
在两汉时期,只有皇帝有重大功绩的才能有庙号。西汉刘邦的庙号为太祖高皇帝、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以上四位,皆经过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重新确认。其余西汉诸帝如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是孝明帝刘庄所上)、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是孝章帝刘炟所上)、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
庙号起源于哪个朝代
庙号起源于商朝,主要是指皇帝死后被供奉时的称号,虽然是商朝才开始兴起的,但隋朝以前,不是所有的君主都会有庙号,到隋朝之后,庙号才成为皇帝驾崩后专属的一种东西,一般有帝王庙就会有庙号,这也是对逝去君王的一种尊重。
庙号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一般来说,庙号是在古代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殷商时期。比如:曹魏第一代皇帝曹丕庙号文帝,唐代开国皇帝李渊庙号高祖,北宋建立者赵匡胤庙号太祖,西夏皇帝元昊庙号景宗,皇太极追尊后金建立者努尔哈赤为清太祖。
我国古代"庙号"起源于何时
所谓庙号,乃古代帝王驾崩后,于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之名号。例以某祖或某宗名之。
如太甲称太宗,太戊称中宗,武丁称高宗。关于选定庙号之依据,《礼记》有云:“祖有功,宗有德。”汉应劭注曰:“始取天下者曰祖,高帝称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曰宗,文帝称太宗是也。”唐颜师古注曰:“应说非也。祖,始也,始受命也。
”宋刘攽则云:“颜说非也。始受命称太祖耳;有功亦称祖,商祖甲是也。”清方苞撰《谥法》,有云:“祖者始也,故宗无定数,祖一而已。
”但事实并非如此。汉刘邦庙号高祖(又称太祖),刘秀庙号世祖,一朝已有二祖。或可解释为刘邦乃西汉始祖,刘秀乃东汉始祖。
但至曹魏时,却有三代庙号相继称祖:曹操(武帝)为太祖,曹丕(文帝)为世祖,曹睿(明帝)为烈祖,即所谓“曹氏三祖”是也。故而唐刘知几《史通•称谓》云:“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降及曹氏,祖名多滥”。清人顾炎武《日知录•除去祖宗庙谥》亦有“称祖之滥,始于曹魏之三祖”之议。
称宗之情形更滥。顾炎武更批评道:“王莽尊元帝庙号高宗,成帝号统宗,平帝号元宗,中兴皆去之。……称宗之滥,始王莽之三宗。”(同上)到了唐代,滥情尤甚。
清人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三祖》则有“自李唐始无代不称宗,其滥斯极。除一祖之外,其余诸帝,不问有功与否,莫不称宗”之讽。 历代庙号并无严格规定,亦非每位皇帝一定享有庙号。西汉时,刘邦庙号高祖(景帝又尊为太祖),而刘盈无庙号;刘恒庙号太宗,刘启无庙号,而刘彻庙号世宗。
时至唐代,某些皇帝由于某种原因亦无庙号,如武则天等。故而刘知几云:“历观自古称谓不同,缘情而作,本无定准。”唐、宋两代,一般是一祖而多宗。
偶尔亦称某宗为祖,以示特别尊崇之意。如北宋绍圣时,称赵祯为仁宗,而又称仁祖。元、明、清三代,变化更多。
如元代既称成吉思汗为太祖,又称忽必烈为世祖;明代既称开国之君朱元璋为太祖,又称第三任皇帝朱棣为成祖(又称太宗);清代既称努尔哈赤为太祖,又称福临为世祖,复称玄烨为圣祖等等。 一般而言,每位皇帝只有一个庙号,但亦有例外。如刘邦就有高祖、太祖两个庙号;明朱棣有成祖、太宗两个庙号;朱由检甚至有毅宗、怀宗和思宗三个庙号。朱由检以亡国之君,却有三个庙号,乃是由于都中人士曾先谥为怀宗,盖有怀念之意;南明福王(朱由崧)又由高弘图等尊之为思宗,亦有思念之义;后赵之龙疏议思字不美,再改毅宗。
而综上可知,得庙号者必是皇帝,而后妃王侯皆不得与也。
庙号是什么?有大小之分吗?
庙号有祖宗之别,亦有高低之分。庙号最早是起源于商朝,在商、周、汉、晋时代,君王都有谥号,但并不是每位都有庙号。
唐朝以后,皇帝和皇太后、皇后死后还增加了尊号。魏晋南北朝以前,庙号制度很严格,只有那些对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君主才有庙号。至多七位,这就叫“天子七庙”。君王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功绩不可磨灭,他死后,牌位就进入太庙,接受后世的香火祭祀,这就叫“升祔”。牌位摆满了七位,如果后世还有贡献更加巨大的帝王,死后也必须摆进去,怎么办呢?除了开创朝代的那位“祖”,和其他几个功绩巨大的君主的牌牌不能动以外,就要把血缘关系最远的那位君主的牌牌移送到后殿,而代之以新亡的君主牌位,这就是“祧”。南北朝以后,谥号太泛滥了,经常是一大串,比如说唐太宗,死后初谥为“文皇帝”,后来加谥为“文武圣皇帝”,要后来又成为“文武大圣皇帝” ,到了玄宗时候,再加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乍一看,还以为是孙悟空在水帘洞结拜的兄弟呢。
再举个例子,宋仁宗赵祯的谥号是“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如果再以谥号称呼,那就太麻烦了。所以后世以庙号称之,为唐太宗、为宋仁宗。
最初庙号有四种,太、高、世、中。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西汉时期,庙号制度是很严格,整个西汉只有四个人有庙号: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汉太宗文皇帝刘恒、汉世宗武皇帝刘彻、汉中宗宣皇帝刘询。
连平灭七国之乱的汉景帝刘启立下那么大功劳都没有庙号。王莽曾经把汉元帝刘奭和汉成帝刘骜入了庙,但到了刘秀时,又废除了。有三位君王入庙,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汉显宗明皇帝刘庄和汉肃宗章皇帝刘炟。
到了汉献帝时候,将汉和帝刘肇和汉桓帝刘志的庙号废除。到了魏晋以后,除了暴死的君主和亡国之君,一般皇帝有庙号。庙号有两类:“祖”和“宗”。“祖”是皇朝的开创者,或者为国家开疆拓土,功劳赫赫。
“太祖”,开基创业的过程中没有受到祖先的荫惠,全靠自己披荆斩棘,硬趟出来的。比如:汉太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他们能当上皇帝,全靠自己俩肩膀扛着一个脑袋,自己搞定的,没有沾上祖宗的功劳。“高祖”,始受命者。
能够建立帝业,是沾了祖宗的光。比如隋高祖杨坚和唐高祖李渊。他们出身于名门贵族,家世显赫,祖先已经受封一方,给他们创立帝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世祖”,断代史开启者延续国祚,或者王朝承上启下者,而并非王朝建立者,为王朝开启了新的时代。如汉世祖刘秀,魏世祖曹丕、晋世祖司马炎、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等。“烈祖”,也是开创基业的帝王,但没有统一江山,是一方之帝。
如蜀汉烈祖刘备、南唐烈祖李升、魏烈祖曹睿。这个曹睿比较有意思,他的庙号是自己上的,中国历史上唯一生前就确定庙号的皇帝。“成祖”,专属于明朝的朱棣。最初他的庙号是“太宗”,但到了嘉靖时期,搞礼仪之争,嘉靖要给他爹争取一个太庙中的位置,把朱棣升格为“成祖”,享受郊祀。
他爹就进入了太庙。“圣祖”,一般用以追封功高德邵的祖先,保康熙死后,雍正认为康熙“名为守成,实同开创”,功劳太大了,德泽四海,当为“祖”,遂以“圣祖”入庙。 再来说说“宗”。
“祖”一般都不错,但“宗”可就不一定了。先说说比较好的:“太宗”。仅次于各个“祖”的庙号,王朝的承继者,曾经在皇朝的奠立过程中立下过赫赫功勋,或者是一个皇朝的佼佼者。但是,通常他们并不是前任帝王的指定继承人。
比如汉太宗刘恒、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辽太宗耶律德光、明太宗朱棣、清太宗皇太极等。“世宗”,这个皇帝登上帝位使本朝的正常承继发生了变化。比如说,汉景帝的太子刘荣被废,刘彻继位,是为“汉世宗”。
唐朝没有“世宗”,是因为避李世民的讳。明武宗朱厚照暴亡,膝下无子,导致大宗。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