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王羲之和王献之哪个是父亲?王献之与王羲之是什么关系

王羲之和王献之哪个是父亲?王献之与王羲之是什么关系

最佳回答2022-11-21

王羲之是父亲。王羲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王献之继承了其父王羲之的笔法精髓,但他并没有完全拘泥于王羲之的笔法,而是独辟蹊径,开始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王羲之和王献之哪个是父亲

王羲之练书法

王羲之临摹卫书从七岁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

王羲之和王献之哪个是父亲

王献之书法艺术

王献之生于这样的家庭,父亲是大名鼎鼎的"书圣",母亲及叔、祖辈、众兄弟都是书法大家,从小学习是在所难免的。而他较之他人又更为勤勉,在学习书法时更为下力、专注、其性情也颇具乃父之风。

在书法艺术上,王献之的成就仅次于他的父亲王羲之,并有独特之处。他兼精诸体,“尤善草、隶”,他在继承张芝、王羲之等前人和当代书法艺术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了豪迈奔放的一面,改变了当时古拙的书风,有“破体”之势。风格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很大。

王献之与王羲之是什么关系?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子。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

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得到宰相谢安赏识,历任本州主簿、秘书郎、司徒左长史、吴兴太守,累迁中书令等职,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故事:王献之只有几岁大的时候,曾经有一次观看门生们玩樗蒲,看出双方的胜负,就说:“南边的要输。”仆人们见他是个小孩,瞧不起他,说道:“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

”王献之说:“我是远惭荀奉倩(荀粲),近愧刘真长(刘惔)。”(荀粲、刘惔二人从不与下层人接近)就拂袖而去。

王献之与王羲之是什么关系

王献之与王羲之是父子关系。后人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并称为“二王”。

起家秘书郎。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世称王右军。与王述不和,辞官,居会稽山阴,游山水,修服食,世事五斗米道。工书法,初从卫夫人学。

后博采众长,精研体势。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一变汉魏质朴书风,创造新体,自成一家。

与钟繇并称“钟王”,后世尊为“书圣”。王献之,东晋琅邪临沂人,字子敬。

女为安帝皇后。起家州主簿,迁吴兴太守,谢安甚钦爱之,请为长史。官至中书令,时称“王大令”。

工草隶,善丹青。幼学父书,次习于张芝,后改变古拙书风,自创新体,与父齐名,并称“二王”。今存行书墨迹《鸭头丸帖》等。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的父亲叫什么名字?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的父亲叫王羲之。王羲之是王献之的父亲,字逸少,琅琊临沂人。

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金庭。

升平五年去世,安葬于瀑布山。王羲之的艺术风格: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

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和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关系是什么?

王羲之是王献之和王徽之的父亲。
1.王献之: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人。


2.王徽之:王徽之,字子猷,琅琊临沂人。东晋时期名士、书法家,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五子。门荫入仕,历任徐州骑曹参军、大司马参军、黄门侍郎。生性高傲,放诞不羁。

对公务并不热忱,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王羲之的成就: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

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张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

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

王义之、王羲之、王献之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王羲之与王献之是父子关系,同时由于都在书法艺术上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后人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并称为“二王”。王义之不是历史人物,与“二王”没有直接关系。

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献之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

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他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

北宋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扩展资料:王羲之的草书和王献之的比较,可以看出“女郎材”和“丈夫气”。

王羲之《行穰帖》少于运动及险峻是“女郞材”,王献之《中秋帖》一笔写完,一行到底,多波势及纵逸是“丈夫气”。这是王羲之草书到王献之草书的最大的变化。王羲之可以说是创造了今草,但是今草还没进入大草,王献之创立了大草。

王羲之今草尚有章草的痕迹,其《初月帖》、《姨母帖》,都是王羲之草书的主流形态。王羲之今草是行草,没有完全的大草。《七月帖》、《上虞帖》都是在行书中加了草书,是行草。王献之向父亲提了一个重要的建议:小草、章草要改变,改成独立的大草。

少年王献之给王羲之的这个建议如当头棒喝。直到王羲之去世,王献之才18岁,如此年少就提了对父亲非常重要的、关于书体完善的意见,但是王羲之没有完全接受。王献之《鹅群帖》中“姊”“当”“归”“献”“须”“彼”这6个字,用西汉许慎《说文解字》的字法来看都是不合六书的。王羲之在变新体的过程中,还要更多考虑遵守六书。

王献之表示要创作新的书体,从而表达我们情感的艺术意境,就必然和六书有昩,要牺牲文字方面的一些规定,创造大草。这就是王献之最后突破了今草的局限,创造了大草的要点。草书王羲之、王献之是继承者,大草方面王献之是创造者。如果说这条主线张芝、王羲之是开创者和发展者,王献之则是完成者。

如果说王羲之的楷书、行书,其伟大的继承者是颜真卿、苏东坡、米芾和赵孟頫,那么王献之大草书体的伟大继承者就是张旭、怀素、黄庭坚和徐渭。

继续浏览:

上一篇:曹操和曹丕曹植并称什么?曹操和谁并称为三曹

下一篇:苏洵跟苏轼是父子吗?苏洵与苏轼的亲戚关系是什么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