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十八拍表达了什么情感?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表达的情感是:蔡文姬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汉末南匈奴入侵中原,蔡文姬被南匈奴左贤王掳入匈奴。其后文姬被左贤王纳为妃,并生二子。曹操曾经与蔡文姬父亲交好,并知文姬颇有文才,当得知文姬遭遇后,以重金赎回蔡文姬。蔡文姬托付侍女侍琴留下照顾其二子,自己单人毅然归汉,后来她将这一段经历写成《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第一部分:
在《胡笳十八拍》当中,第一拍便将蔡文姬所处的背景点出。在匈奴肆虐,烽火遍野的时代,天下大乱,外戚混战,农民起义不断。人民饱受流离失所之苦,身处在水深火热当中。

《胡笳十八拍》第二部分:
从第二拍到第十一拍,讲述了蔡文姬在匈奴的十二年的遭遇。在第四拍当中的“无日无夜兮不念我故土”,以及第十拍当中的“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都表现了蔡文姬对家乡的无比思念,直接抒发出自己心中的悲凉与痛苦。

《胡笳十八拍》第三部分:
在第十二拍和十三拍,分别讲述了蔡文姬心中的矛盾之情,以及与儿子的分别所带来的痛苦。因为蔡文姬在匈奴的十二年里,为左贤王生下两个儿子。当蔡文姬被赎回时,却要忍受与儿子的别离,心中无比的痛苦。
《胡笳十八拍》每拍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胡笳十八拍》实际上是把南北风格融为一体而创作出来的,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汇。“拍”是音乐的段落,18拍即18段。
第一拍的情绪起伏很大,也为各段音乐奠定了继续发展的基础。第二拍中出现了装饰性的变化音,使情绪的表现相当强烈。直到第十拍,一步步地深化离乡悲情,构成乐曲的第一部分。第十一二拍是全曲的转折,尤其是第十二拍是唯一的音调欢快明朗的段落,抒写民族的欢乐,归国的喜悦。音乐从高音开始,节奏较宽广,构成一个舒展的乐句,这段旋律音区较高,表现了异常激动的情绪。第十三拍至第十七拍是乐曲的第二都分,仍以抒发悲情为主,主要表现对稚子的思念。第十八拍是全曲尾声,在激情中结束全曲。
《胡笳十八拍》只是一首琴曲,虽表达的是悲怨之情,但也是“浩然之怨”。蔡文姬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因而她通晓汉、胡音乐。《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根据匈奴乐器胡笳的特点,从而创作的乐曲。
她在该曲中将汉、胡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胡笳十八拍》成为古代少有的汉、胡结合的结晶。《胡笳十八拍》的艺术价值很高,明代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
胡笳十八拍
蔡琰 胡笳十八拍
一.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离乱,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
二.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
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两拍张弦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三.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
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羶为味兮枉遏我情。鼙鼓喧兮从夜达明,胡风浩浩兮暗塞营。伤今感昔兮三拍成,衔悲畜恨兮何时平。
四.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寻思涉历兮多艰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五.雁南征兮欲寄边心,雁北归兮为得汉音。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攒眉向月兮抚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弥深。
六.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
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
七.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原野萧条兮烽戍万里,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
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七拍流恨兮恶居于此。
八.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心转愁。(中心)
九.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
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与传?
十.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
一生辛苦兮缘别离,十拍悲深兮泪成血。 十
一.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
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愍之念之兮生长边鄙。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缠绵兮彻心髓。 十
二.东风应律兮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
羌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
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 十
三.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
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十
四.身归国兮儿莫之随,心悬悬兮长如饥。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暂移。
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
为什么说《胡笳十八拍》是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胡笳十八拍》是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它的第一拍即点“乱离”的背景:胡虏强盛,烽火遍野,民卒流亡。汉末天下大乱,宦官、外戚、军阀相继把持朝廷,起义、混战、外族入侵,陆续不断。
汉末诗歌中有对当时动乱现象的真实写照:铠甲生机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被掳,是蔡文姬痛苦生涯的开端,也是她痛苦生涯的根源,因而诗中专用第二拍写她被掳途中的情况,又在第十拍中用“一生辛苦兮缘别离,”指明一生的不幸源于被掳。蔡文姬被强留在南匈奴十二年间,在生活上和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痛苦。胡地的大自然是严酷的:“胡风浩浩”、“冰霜凛凛”、“原野萧条”、“流水呜咽”,异方殊俗的生活是与她格格不入的。比如毛皮做的衣服,穿在身上让她感到心惊肉跳:“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以肉奶为食,腥膻难闻,无法下咽,“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
”居无定处,逐水草而迁徙,住在临时用草筏、干牛羊粪垒成的窝棚里;兴奋激动时,击鼓狂欢,又唱又跳,喧声聒耳,通宵达旦。总之,从小成长于书香世家的蔡文姬既无法适应胡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不能忍受与汉族迥异的胡人的生活习惯,因而她唱出了“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的痛苦的心声。而令蔡文姬最为不堪的,还是在精神方面。
在精神上,她经受着双重的屈辱。作为汉朝人,她成了胡人的俘虏;作为已婚的女性,却又被迫嫁给了胡人。第一拍所谓“志意乖兮节义亏”,其内涵正是指这双重屈辱而言的。
在身心两方面都受到煎熬的情况下,对故国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念,就成了支持蔡文姬坚强地活下去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从第二拍至第十一拍的主要内容便是,写她的思乡之情。第四拍的“无日无夜兮不念我故土”,第十拍的“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第十一拍的“生仍冀得兮归桑梓”,都是直接诉说乡情的动人字句。而诉说乡情表现得最为感人的,要数第五拍。
在这一拍中,蔡文姬以她执著的深情开凿出一个淡远深邃的情境:在第十一拍中,她揭示出自己忍辱偷生的内心隐秘: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得埋骨兮长已矣。终于,蔡文姬熬过了漫长的十二年,还乡的夙愿得偿,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但这喜悦是转瞬即逝的,在喜上心头的同时,飘来了一片新的愁云,她想到自己生还之日,也是与两个亲生儿子诀别之时。
正是这种矛盾心理的坦率剖白。从第十三拍起,蔡文姬就转入不忍与儿子分别的描写,出语便咽,沉哀入骨。宋代范时文在《对床夜话》中这样点评这几句说:此将归别子也,时身历其苦,词宣乎心。怨而怒,哀前思,千载如新;使经圣笔,亦必不忍删之也。
蔡文姬的这种别离之情,别离之痛,一直陪伴着她,离开胡地,重入长安。屈辱的生活结束了,而新的不幸:思念亲子的痛苦,才刚刚开始。整首曲子即在此感情如狂潮般涌动处曲终罢弹,完成了蔡文姬这一怨苦向天的悲剧性的人生旅程。
《胡笳十八拍》既体现了蔡文姬的命薄,也反映出她的才高。《胡笳十八拍》在主人公,即蔡文姬自己的艺术形象创造上,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即使在叙事上也是如此,写被掳西去,在胡地生育二子,别儿归国,重入长安,无不是以深情唱叹出之。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