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战是以少胜多吗?牧野之战是以少胜多吗
牧野之战是以少胜多。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役,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役。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

牧野之战的经过:
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1世纪,以商王朝为首的势力日益腐败民不聊生,而西周王国的势力日益崛起。为了推翻商王朝的统治,西周王朝在暗下秘密地组织起力量。在公元前1057年的时候,商王朝的重臣比干被害而死,朝歌空虚,西周王充分利用自己获得民心的优势,率领八个部落的军队向商王朝进行攻击,西周王的军队只有几万人,而商王朝的军队有十几万人,实力相差悬殊。
但是西周王充分利用计谋,将各个军队的势力逐一击破。商纣王在得知城门快被击破的时候,他还正在沉迷于美色当中,这使他非常的慌乱,急忙出兵。虽然兵力在整体数量上有着绝对的优势,但是真正的实力相差还比较大,因为商纣王把更多力气较大的青壮年兵力都调去充当奴隶,剩下的都是一些实力较弱的兵力,而且由于商王的暴虐,连商朝的士兵都倒戈相击,最终商王溃败,商朝灭亡。
牧野之战是以少胜多吗?周武王如何击败商纣王的?
牧野之战是周武王和联军击败商朝的关键之战,送双方的兵力来看,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当时周武王加上联军一共只有4.5万兵力,而商朝军队足有17万人左右,面对如此悬殊的差距,周武王是如何击败商纣王的呢?实际上这跟商纣王穷兵黩武有着很大关系,虽然兵力占优但内部矛盾太大,纣王已经不得人心,最终输给了周武王,商朝也就此覆灭。
周文王十一年,周武王向天下诸侯宣告要与殷商决战:“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于是战车上载着文王神主位,自称“太子发”,声称要实现文王遗志,“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十二月戊午,军队集结完毕,于孟津再次大会诸侯,诸侯们纷纷表态“一定奋勇向前,不会临阵退缩”。武王乃作《太誓》,宣布纣王罪状,并且进行战前动员:“纣王偏听妇人之言,自绝于天,不祭祀本族神灵,离间他的兄弟,听闻霪乱之声,取悦妇女。我姬发现在就要替天行道。胜利就在眼前,将士们,努力吧。我只说这一遍,不说第二遍,更不说第三遍”。
二月甲子昧爽(清晨,天色将亮未亮之际),武王率领诸侯联军到达朝歌郊外之牧野。他要求全体军队进入谨慎小心的高度戒备状态,互相照应,步步为营,不要乱了阵脚:“今天这场战争,你们一定要小心谨慎,前进六步七步,就要停止向前。将士们记住我说的话。
与敌人接触上四五六七次,也要停止追击。将士们记住我说的话。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但要奋力向前,英勇杀敌:“你们要象老虎一样威风,象狗熊一样勇猛,象豺狼一样狡猾,象怪兽一样无情。一会儿到了战场上,一定不要逃跑,你们是没有退路的。努力吧将士们”。还恐吓他们说:“如果你们战场上不卖力,那么将死无葬身之地”。
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抗拒武王。七十万这个数字比较夸张,当时殷商以其地域而言,总人口也不超过一百万,肯定不会动员七十万人,但是商军比周军在数量上占优是肯定无疑的(许倬云语)。双方在牧野摆开阵势。《尔雅》写道:“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
”邑即城市,如当时的朝歌城被称为“大商邑”。郊即“城乡结合部”。《说文》:周时距离国都五十里的地方叫近郊,百里的地方叫远郊。郊外称为牧,即放牧之地。
牧外称为野。 通过上述名词我们可以知道,牧野并非一个专用地名,而是“朝歌城外的一片空地”之意。这片空地逼近朝歌城下,不远,但也不近。
据许慎考证,“在朝歌城外七十里”。也就是说近郊往外,不到远郊。为何需要空地,因为当时的决战已经大规模用上了战车,而战车驰骋需要空阔之地。
先说战争双方的指挥机构。西周方面的军事总负责为周武王,主要负责战前军事动员,各方人事调配等统筹工作,主要军事执行人为姜尚,负责具体战场指挥。协从军事负责人为各路诸侯联军统帅。殷商的军事总负责和总执行皆为殷纣王。
各级军事指挥官为他亲自提拔起来的“信、长”之类各国反正者。这些人兼有战斗和监军双重任务。 再说双方的兵力配置。
战车和带甲步兵为双方战争的主要战斗力量。商人的战车由两匹马或四匹马拖拉一辆直辕双轮的车辆,上有三名武装战士,分别为车左、车右、车御。每辆战车都是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构成一个极其复杂庞大的战斗团队。车左执弓主射,车右执戈主击,御者执辔主御。
远射用弓箭,两车相错时用戈矛一类的长柄武器攻击,近身搏斗时则用短兵。一辆战车配属若干随车徒卒。战车以五辆为一组,队形为左中右列队的方式。
十人为一个作战单位,一名武装较佳的队长冲在最前面。其布阵方式为以步卒列为方阵居前,以车队及所属徒卒。
牧野之战是以少胜多吗?
是的。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武王继位后,以示仍秉承文王之天命,继续利用商朝暂时无暇西顾的良机向东扩张。
《史记》中说“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其实不是“不期而会”,根据甲骨文所揭,此次出兵早有联络,关中和江汉间的许多方国都有参与,但诸侯恐怕并无八百之多,从牧野之战的情况看,基本上都是西南方的羌、戎各国。而此时的商朝发生了激烈的内乱。帝辛杀了伯父比干,囚禁了另一个伯父箕子,另一些被牵连的贵族如微子等则审时度势,投奔了周国。武王无疑从来奔的殷商贵族那里得到了不少朝歌的机密情报。时机已经成熟,武王决定出兵伐商,同时通知在盟津的与盟诸侯一起出兵。伐商的战略计划是:趁商朝主力军滞留东南之际,精锐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深入王畿,击溃朝歌守军,一举攻陷商都,占领商朝的政治中心,瓦解商政权,让残余的商人及其附属方国的势力群龙无首,然后各个击破。《诗经·大明》中记述此事,称之为“燮伐(偷袭进攻)大商”,或“肆伐(快速进攻)大商”,和二战的德国“闪电战”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战争结果《逸周书·世俘》记载牧野之战武王大获全胜,击毙十八万人,生俘三十三万人,并捕猎犀牛、虎、熊、鹿等动物,获取了大量的珠宝财物,“一戎衣”参战者每人都拥有了盔甲。胜利后,武王用“轻吕”击刺纣王的尸体,接下来周武王四处征伐商朝各地诸侯,驱逐商朝大将飞廉于海滨,逐一肃清殷商残余势力。秦朝以前,中国素有“兴灭国,继绝世”的传统,因此武庚的封地仍获得保留。
此外,周武王兵力有限,牧野之战后,商人南征的军队尚未完全消灭,一部分武力仍然保留在东夷,直到周成王、周公东征的时代才完全消灭。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吗
1.不见得是第一次。商之前的历史不是信史,所说大多不可靠。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