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提出人性本善的是谁?"人之初
中国古代提出人性本善的是:孟子。孟子反对将仁义说成是对于人的本性改造、陶冶的成果,而主张是人性自身的直接的表现。正是因为人性自身是仁义的,所以仁义不是对于人的本性的伤害和扭曲,而是它自然的本来面目。在这样的意义上,所谓不仁不义才是违背了人的人性,是人的本性的变态。

孟子善端思想的主要内容:
1、人生而有善:主要包括“不虑而知”“不学而能”、“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及人的善性体现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等。
2、善性需要后天保留和扩充:孟子认为,善性可失可留,所以需要通过后天存心养性的修养方式来加以保留与发扬。“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3、君子人格培养的实践方法:主要体现在“存养寡欲”、“反求诸己”与“养浩然之气”等方面。

孟子善端思想的意义:
1、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里,孟子的善端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于我国当代伦理道德建设也具有启发意义。
2、孟子关于人有善端以及如何保持和发扬善端的思想,对于当今加强个人道德修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人性本善是谁提出的观点
人性本善是孟子提出的。这句话出自《水信无分于东西》中的孔子曰性相近,承认有人性,但未说人性是什么。
人性本善的提出者 人性本善的提出者是孟子。《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翻译为: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
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
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性善论简介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向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但是对于孟子的文章描述,他认为人性还是本善的。 孟子简介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作品。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人之初,性本善“是谁所说?
是三字经里的第一句,《三字经》开头四句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意思是: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拓展资料:《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作者: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经史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
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相传《三字经》为其所著。
人之初性本善是谁说的
“人性本善”是孟子的观点,但“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却是出在《三字经》中。如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说的是: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今山东人。他是孔子之孙孔_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与性本善相对的是性本恶。是由荀子提出的。
人性本善是谁提出的呢?
人性本善是孟子提出的。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性善论的观点人是可以为善的,因为在孟子看来,人人天生都有一颗善心,不做善事是因为没有好好体察自己的善心,所以说心的本质不坏,而是在欲望或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坏掉了。人人心中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等四种善端,善端是为善的能力或潜质。这种潜质决定了我们可以向善的方向发展。这四种心对应着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到仁义礼智。善端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人出生的时候就有的,是人的本性和天赋,别人是夺不走的,而自己却可能丢掉。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有善有不善的千差万别,原因是有的人并没有把自己内心深处的善端发挥出来,白白浪费了我们的天赋。
事物都有自己的法则,而人的法则就是追求美好的品德。
人性本善是谁提出的 人性本善是什么人提出的
1.人性本善是孟子提出的。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
2.人性本善是一个字词。出自《水信无分于东西》中的孔子曰性相近,承认有人性,但未说人性是什么。由作者孟子所著。
3.孟子说,人性善。
《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则;民之秉彝也,好是懿德。’”等观点。
4.翻译: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
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最早提出“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观点的人分别是谁?
最早提出“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观点的人分别是孟子和荀子。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
荀子的情性观与早期儒家《性自命出》一派的思想有关。然而性自命出以“情”为天的观念引出的是自然主义、情感主义的生存论调。荀子没有沿着这一个路向发展,这是因为,他认为天然禀赋的性情是恶的。因而顺应他的发展,将引起人与人的争夺,贼杀,导致社会的混乱,这就是性恶论。扩展资料:荀子天道自然的思想: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
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荀子“天行有常”的思想: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
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孟子认识论: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
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