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饭节是哪个民族的风俗?农历三月三日的“乌饭节”是哪个民族的风俗
乌饭节是畲族的风俗。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畲民就会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举行盛大歌会,载歌载舞,祭祖先拜谷神,热闹非凡。在这一天里,人们还要吃乌米饭,款待来客,故称“乌饭节”。

乌饭节:
关于畲族三月三的来历,畲族人有多种说法。民间传说畲族后世为了纪念民族英雄雷万兴、兰奉高等人,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用乌稔树叶汁液泡糯米、蒸乌饭,世代相传衍成风俗。福建畲族相传祖先盘瓠爱吃乌饭这种饭,其子孙便以此做祭祀供品,用于缅怀先人,祈告平安。还有传说明代倭寇侵扰福建沿海畲村时,不知村民做的黑黑的乌米饭为何物,便把畲族民众视为奇人,把乌米饭视作奇物,吓得逃之夭夭。
还有一种说法,过去畲族百姓长期居住在半山腰,不得不面对许多自然与人为的灾难。传说有一年三月三虫蚁大作,很多畲族百姓上山劳作都遭受了虫蚁叮咬折磨,痛苦不堪。偶然间一名村民吃了用乌稔树叶汁液染黑的饭食,结果发现虫蚁不再叮咬他,自己干起活来还感觉格外有力气。于是大家纷纷效仿做起了乌饭。由于乌稔树的嫩叶在农历三月初三发芽,因此,每年畲族百姓便在这天采集乌稔树叶,做成乌饭,之后逐渐成为一种习俗。

乌米饭:
乌米饭是畲民从山野间采来乌捻子树的嫩叶,置于石臼中捣烂后用布包好, 放入锅中煎熬,而后捞出布包,将白花花的糯米倒入乌黑的汤汁里烧煮而成的饭。 吃乌米饭的时候,就连碗筷都被染成乌黑色。倘将乌饭贮于阴凉通风处,则数日不馊。食用时,以猪油热炒,更是香软可口。若加上山间野味、香菇、木耳等炒一炒,味道更是美妙。
乌饭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乌饭节指农历四月初八,浙江、江苏、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地传统民间节日。南京郊县农民一般都要蒸煮江南特有的乌黑发亮、清香可口的青精饭,俗称乌饭,又名“阿弥饭”。
指新宁县苗、瑶、侗族人民为纪念或悼念自己的祖先,把每年农历四月八日称为“乌饭节”。农历三月三日的“乌饭节”是哪个民族的风俗?
畲族三月三乌饭节 乌饭节 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其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亦称“乌饭节”。
相传在唐代,畲族首领雷万兴和蓝奉高,领导着畲族人民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将士们靠吃一种叫‘呜饭”的野果等充饥度过年关,第二年三月三日冲出包围,取得胜利。为纪念他们,人们把三月三日作为节日,吃“乌米饭”表示纪念。节日期间,附近几十里同宗词的畲族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内容为歌颂盘瓠,怀念始祖。整个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乌米饭”。深夜,进行祭祖活动。
畲族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畲族三月三是"乌饭节"。畲族,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还到贵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畲族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从福建罗源迁居浙江景宁。
节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节日。一些节日源于传统习俗,如中国的春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等。有的节日源于宗教,比如基督教国家的圣诞节。有的节日源于对某人或某件事件的纪念,比如中国的端午节、国庆节、青年节等等。
乌米节来历?
“乌米节”是浙江、江苏、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地传统民间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或四月初八前后举行。(农历四月初八吃黑米饭)。
) 来源传说一: 目连救母传说。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被目连救母的孝心和事迹所感动。也出于对各家逝去的亲人不受饥饿折磨之苦的美好心愿,便在目连第一次为母送饭的农历四月初八《也是佛诞日)煮吃乌饭。这种习俗至今在当涂县部分乡村仍有沿袭。来源传说二: 唐朝时畲族英雄雷万兴领导畲军反抗官府,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大山里,失去外援,粮草断绝,畲家军只得在大山里寻找食物。 时值深秋,山里大部分树木落果,唯有一种叫乌稔树的野生植物,叶虽落了,枝条上却挂着串串象珍珠一样的甜果,大家采来一把带回营地,雷万兴也尝了尝,感到香甜可口,于是传令大量采集野果充饥,军粮解决了,抗击官军取得了胜利。 畲民们为了纪念雷万兴率领畲军反抗官兵的胜利,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男男女女都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叶,家家都做乌米饭,流传至今便成为畲族的一个节日。
来源传说三: (最为人信服的说法):战国时期,孙膑被庞涓陷害,被关进猪舍。为瞒过庞涓爪牙的监视,老狱卒用乌饭树叶煮糯米,捏成一个个呈乌褐色的极像猪粪的饭团子,偷偷送给孙膑吃。孙膑吃了这种饭团,不但活了下来,而且身体更加强壮了,并终于逃出了监狱,报了仇。
因为孙膑第一次吃乌米饭正值立夏那天,所以杭州一带流传着立夏吃乌米饭的习俗。 来源传说四: 四月初八是浴佛节(释迦牟尼生日),西域佛家弟子以黑黍饭祀之,中国佛家也相仿效。因为乌饭可口,又有益于健康,人们便争相煮乌饭赠送亲友,于是流传成俗。
溧水等地农民还用乌饭酿酒,溧水乌饭酒一般在生女孩时制造一坛,直保留到女孩长大出嫁之日方能开饮,所以此酒特别醇香可口。 来源传说五: 宋将杨文广被奸臣陷害入狱,他姑婆杨八姐送饭,常常被狱卒扣下吃了,于是杨八姐想出办法,用乌饭叶做饭送去,狱卒看到这种乌黑的食物就不敢吃了。
最有畲族特色的风俗,畲族有哪些民族风俗
浅谈畲族风俗 浅谈畲族风俗 畲族的“畲”是个很古老的字,春秋时代就有了,按字义解释是 山林里结巢或搭寮居住来开荒辟地,刀耕火种的意思。“畲族”这个 名称是根据“民以畲名,以善田者”而起的,反映了畲族经济生活的 特点,也体现了畲族人吗勤劳的劳动本色。
畲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据史载,在隋唐之际,即于 7 世纪初期,畲族的祖先便在闽、粤、赣一带劳动、生息并繁衍。由于 受历代统治者的压榨,被迫迁往荒野之地。畲族总人口有三十六万多 人,其中在福建的近 21 万,主要在闽东的福安,罗源等十一个县内, 宁德地区的畲族人口占畲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我们罗源的畲族人主要聚居在飞竹,霍口一带,主姓兰、雷。说 到霍口的畲族就会想起“岱江畲族风情漂” ,这是我县很好的一个旅 游资源,很多想看畲族风俗习惯的人都可以去一饱眼福。畲家人世居于深山密林中,缺少文娱生活,向来以歌代教,以 歌散心的。
畲家人迎客时会全体盛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特别是女 性,穿着轻柔飘逸的凤凰装(穿着黑色或黄色的衣服,衣领上、胸襟 钱都镶着彩色的花边,腰里系着一条彩色的带子;下身穿的是短裤, 腿上还裹着绑腿) ,那与众不同的发型更是引人注目,别有韵味:头 髻上只扎着一圈红绒线。衣领和袖边花纹窄而秀气,后扎的腰带上绣 有花纹,并缀有丝絮的是小姑娘即小凤凰;用红头绳扎的头髻向上升 高、衣领、衣边和衣袖上的花边很宽的多是大红与桃红夹杂黄色的是 1 已婚的大凤凰;老凤凰则是发髻低短,衣服和腰带上的花纹少些,颜 色素雅。畲家的女儿出嫁时,母亲都赐予凤冠和凤衣。
但随着时代的 发展,只有较少数的畲女着凤凰装了,受汉族服装的影响,畲族也逐 渐与潮流相接轨了。畲族有一个节日很有意义,即三月三乌饭节,是为了纪念抗压迫 的民族英雄雷万兴的。畲族人民的斗争历史,表现出畲族是个勇于反 抗的民族,是个有光荣传统的民族!是值得发扬光大的民族精神。
畲族人的心灵手巧编制出了美丽的织布、斗笠、篮子、竹筐等。其中驰名全国的手工艺品“斗笠” ,做工精细,花纹美观,编斗笠的 竹篾劈得很细,不到一毫米,适合于农民在大热天及雨天外出时用。畲族的姑娘们还在上需配上水红色的绸带和各色珠子, 看上去非常漂 亮,是她们喜爱的装饰品。在畲乡,除了独特的风俗外,还有特色小吃,如糍粑。
每逢阳春 日,二月
二.三月三,分龙日,六月
一.中秋节、九月九等民间节日, 每户必备糍粑以迎客。还有乌米饭,颜色蓝绿乌黑,又香又软。随着世界的发展,历史车轮的前进,畲族人也开始追求时尚和 潮流。这并不是泯灭了他们的民族特色,而是突出了民族特色。
在新 潮的一代,游客会为独特节日时着盛装的畲族人所吸引。由于历史上形成的畲乡大分散,小集中和有些地方畲、汉交错 杂居的特点,各地的畲乡所流行的风俗都因各自的特点而独放异彩。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