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李世民传位于九皇子李治。李治虽然不是嫡长子,与另外两位哥哥相比起来也没有什么优势,但是李治孝顺父母并且与世无争的品德,在当时激烈的夺位环境下显得格外珍贵,于是在哥哥李承乾被废、李泰被贬以后不久,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大臣都改支持立李治为太子,而李世民也顺手推舟,将皇位传于了李治。

李治的孝:
李治幼而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开始由著作郎萧德言教授《孝经》,唐太宗问道:“你认为这部《孝经》中什么最重要?”李治对答道:“孝道最为重要,幼年侍奉双亲,长大后侍奉君王,最后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君子侍奉君上,到了庙堂之上想着为国尽忠,退居在家的时候想到是劝谏君主的过错,纠正其恶。”唐太宗听闻大喜,说道:“你如果按此行事,完全能够事奉好父兄,做好臣子了。”

《唐律疏议》:
永徽三年(652年),李治登基后编成《唐律疏议》,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当时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相对来说,这一时期的执法状况宽平公正,犯罪率较低。史载,有一次,大理寺卿唐临向李治报告说:监狱中在押的犯人只有五十多个,其中只有两人需要判死刑。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李世民把皇位传给了第九个儿子李治。他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长孙皇后生了三个,这三个人都被立过太子,但是最终当上皇帝的就只有李治一人。
但是万万没想到后来这个儿子摔成了“瘸子”,腿脚不好,没有帝王之相,而且性格也变了,越来越纨绔,成天不务正业,所以后来就把他废掉了。扩展资料:李世民改变目标之后,他觉得四皇子李泰还不错,这个孩子虽然比李承乾小一岁,但是才学、品德都在他之上,如果加以培养将来一定能够成为明君。但是万万没有想到李承乾被废掉之后谋反了,他揭露了李泰的真面目,其实李泰并不是表面上那么友好,为了皇位也做了不少坏事。经过这个事件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就彻底想开了,还是立一位心地善良的儿子当太子比较靠谱,不然其他的儿子最后都没有好下场。最后他选中了李治,这个儿子性情比较温和,不会打打杀杀,因此最终让他继承了大统。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李世民把皇位传给了第九个儿子李治。他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长孙皇后生了三个,这三个人都被立过太子,但是最终当上皇帝的就只有李治一人。
但是万万没想到后来这个儿子摔成了“瘸子”,腿脚不好。--引自网络在封建王朝历史上,李世民作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帝王,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他治理国家的能力可以在所有地方当中首屈一指,它繁衍后代的能力也相当强悍,李世民的嫡长子是李承乾。他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第一个儿子,本来李承乾顺理成章能够成为未来李世民的继承人,成为大唐王朝的帝王,但是李世民每天对他的责骂成为了他内心深处最大的压力。在侯君集等人的怂恿之下,李承乾发动了一次政变,他希望成为第二个李世民,他希望发动第二次玄武门之变,然而李世民早已经洞悉了一切,他做足了准备,不希望李承乾走到最后不可挽回的一步。这一代人的皇位竞争压力还是很大。李恪和李泰都在李治前面,他们获得皇位的机会更大,但是幸运之神就是眷顾在李治身上,李世民看重了李治的孝道,李治在众多皇子中脱颖而出,然而李姓江山葬送在李治手上,武则天获得了天下。
李世民最后传位给谁了
李世民传位给李治,九子晋王李治李世民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长子常山王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都是长孙皇后所生。长孙皇后是正宫,为人又极贤德,在朝臣中威望很高,李世民对她也是十分敬重的。
承乾是嫡子,又是长子,无论“立子以嫡”,还是“立嫡以长”,他都天经地义地是太子。可惜这位太子,形象不佳(有足疾),表现也不好(瞎胡闹),后来索性在汉王李元昌和宰相侯君集的煽动下谋反,事败被废为庶人,再也做不成皇帝梦了。李世民比较看好的是皇四子魏王李泰。李泰比承乾小一岁,相貌英俊,聪明好学,端肃多才,在太宗看来,是一定能成为一个有道明君的。然而朝中的重臣却都很反对,尤以长孙无忌(已故长孙皇后之兄)和褚遂良(谏议大夫)反对最为激烈。他们主张立皇九子晋王李治。李治时年二十二岁,虽不失为一个良善青年,却是有名的糯米团子,一点用都没有。
但长孙无忌等人看中的,恰恰正是他的温厚文弱、一无所长。如果是李泰接班,一朝天子一朝臣,没准会把他们开了涮。如果是李治呢?就好控制得多了。
长孙无忌可以继续维持外戚权威,褚遂良、李世他们也可以继续保持元老地位,君臣共治,天下太平。这算盘打得并不错,只是没把武则天算进去。他们当然想不到,李治身边会出现一个蛇一样的女人武则天。
他们当然也想不到,李治虽然好控制,却不是控制在他们手里,而是控制在老婆手里。结果,他们把李治扶上了台,李治却在老婆的指使下把他们整了下去。李泰这边也屡犯错误。首先是恃宠骄横,目中无人。
身边呢?据说又是些阿谀奉承的小人。这就不但让朝中的老臣看不起,也让他们不放心。更重要的是,他对继位一事表现得太猴急。李泰还犯了一个自作聪明的错误。
他跑去对李治说:你平时和李元昌关系最好,现在他被砍了头,你就不害怕吗?李泰的意思,是要警告李治:别和我争,没好果子吃的。没想到反而提醒了李世民:立李泰,那么承乾和李治都会有危险。只有立李治,才能保证三个儿子都平安无事。李泰当时就被打发到均县(今湖北省均县)去了。
李治被立为太子,后来又继承皇位,这就是高宗。历史证明,由于君臣两方面各自的原因,李世民他们犯下了无可挽回的错误。大唐王朝差一点丢了江山,长孙无忌、褚遂良他们则丢了性命。
懦弱无能的李治捡了只皮夹子,真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
李世民传位给谁
李世民传位给李治。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太子李承乾以谋反之罪被废,唐太宗遂将其第九子晋王李治立为太子,并对太子严加教管。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圣皇帝,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扩展资料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此外,李世民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才济济。又命高士廉、着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
又通过科举,吸纳有才干的庶族士人,用科举代替门第。从而,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大增,为政坛带来新气象。此外,更接纳封德彝之议,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贵的恶习。
李世民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即位后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又如王圭、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皆以极谏知名。
晚年的李世民因国富民强,纳谏的气度不如初期,偶尔也发生误杀大臣的遗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纳言的风范。
李世民后面是谁继位?
李世民后面是李治继位。大唐到了第三代,皇位便传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李治手中。
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第三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同母兄弟。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制,李治既不是嫡长子,能力也不出众。李治当上皇帝的的契机按照老祖宗的规矩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度,有嫡长子就立嫡长子,如果没有嫡子那就将长子过继到皇后膝下,让对方成为正式的继承人。而老大因为造反被贬了,老二又因为品行不端让老爹不喜欢和皇位无缘。那按照顺位老三继承皇位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李治是个得利人。他坐看两位哥哥相斗什么都不用做最后轻松拿到王位。
李世民因为早年杀害哥哥和侄子的事情而生了心病。不想自己的孩子走上这条路,于是选择一个心性仁慈的人就成了他选择接班人的标准。而李治虽软弱,但心怀仁义,唐太宗看上他这点,于是决定让李治当皇帝。
李世民把皇位传给了谁?
唐高宗李治。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驾崩于终南山的翠微宫。
二十八日,李治回京。六月一日,高宗即皇帝位,时年二十二岁。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祖籍陇西成纪,唐朝第三位皇帝(649至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同母兄弟。贞观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东宫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太子李承乾与四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扩展资料:显庆五年(660年)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则天乘机插手政治,开始参与国家大事。
武则天取得皇后的地位并不满足,她还想进一步掌握政权。于是,她一方面排除异己,扫清政治道路上的障碍;一方面又组织力量,培植私人势力,为自己进一步掌权做准备。李治因武后慢慢有主导政局的趋势,一度有废后的打算,未料计划被武后得知,武后向李治申诉辩解,事情遂作罢,但是协助李治拟诏的上官仪则遭族诛。
这件事情过后,李治再也无由压制武后。显庆末年,李治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武后得以逐渐掌握朝政,李治在武后的建议下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氏并称二圣。武则天为了取得政权,还想尽一切办法表现自己的政治才能。
上元元年(674年),朝廷下诏尊皇帝为天皇,皇后为天后。当时天后虽是掌握实权,但仍居于后台地位。她向高宗提出建言十二事:劝农桑,薄赋徭;给复三辅地;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南北中尚禁浮巧;省功费力役;广言路;杜谗口;王公以降皆习《老子》;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高宗曾下诏实行。
至于实行的效果如何,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资料,尚难作出确切的说明。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武则天懂得文史,才能出众,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