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三吏三别指什么?三吏三别分别指什么

三吏三别指什么?三吏三别分别指什么

最佳回答2022-11-21

三吏三别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三吏三别是杜甫的作品,杜甫耳闻目睹了安史之乱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经过艺术提炼,写成组诗三吏三别,有力地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思想和仁爱精神。

三吏三别指什么

《新安吏》原文: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石壕吏》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三吏三别指什么

《潼关吏》原文: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新婚别》原文: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三吏三别指什么

《无家别》原文: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垂老别》原文: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三吏三别分别指什么?

三吏指的是《新安吏》、《潼关吏》和《石壕吏》;三别指的是《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三吏三别上承《诗经》、汉乐府风格,下启白居易诸人新乐府,是杜甫现实主义创造的一个顶点。

扩展资料赏析杜甫三吏三别在诗中所表现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时又是社会现实本身矛盾的反映。一方面,当时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在平时剥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然而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

可以说,在平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

三吏三别分别指什么

三吏指的是《新安吏》《潼关吏》和《石壕吏》;三别指的是《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本文中,我整理了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

杜甫的“三吏三别”分别指什么?反应了什么?

杜甫可以说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同时比起其他诗人,他则是一位特别忧国忧民的诗人,受到了后人的敬重。而他也留下了无数名作,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三吏三别”。

这六首诗都是杜甫在逃难时期亲眼所见的场景,从而记录下来。杜甫通过自己深厚的笔力和细腻的笔触,将百姓那种流离失所凄凉悲苦的生活非常生动的展现给大家面前。杜甫最擅长于泪水入诗,用感情写时事,通过白描的手法再现当时百姓的生活,然后注入自己的浓厚情感,表达了他对百姓深深的同情和怜悯,对现实的不满以及无法改变朝廷黑暗迂腐的愤懑。而“三吏三别”这六首诗也从侧面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百姓的民不聊生,安史之乱可以说彻底改变了唐朝的局势,从那以后就陷入一片混乱,唐玄宗被打得节节败退,连自己最出色的将领郭子仪都不相信,导致军心涣散。

而“三吏三别”正是杜甫从洛阳返乡经过了已经被战火洗劫过的新安县等地,亲眼目睹了男子被强行征兵,新婚夫妇强行被分离,老母等待儿子归来,孩子饿得哇哇大哭等各种不堪直视的悲痛场面,而这也展示了杜甫的爱国之心。但是他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用诗文记录自己的悲痛和当时的场景。总之,“三吏三别”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它不仅表达了杜甫的忧国忧民之心,还给人们再现了当时的悲惨场景。

三吏三别指什么

三吏指的是《新安吏》《潼关吏》和《石壕吏》;三别指的是《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是杜甫的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拓展资料: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

杜陵在长安城东南,古为杜伯国,汉宣帝在此筑陵,才改名杜陵,在杜陵东南十余里有小陵,称少陵,为汉许皇后葬处。杜甫在诗中常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因此后人亦称杜甫为杜少陵,杜甫草堂就又被称为"少陵草堂"。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什么?

杜甫的三吏三别分别是指:《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三吏三别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杜甫一生深察人民的疾苦,他的作品也多反映人民的悲惨生活。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唐至德二年(757年),杜甫冒着生命危险从长安逃出,到达陕西凤翔,肃宗褒奖他的忠心,授予他左拾遗之职。但他却因上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几乎定罪。第二年六月,他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春,往河南旧居探亲,写下《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简称“三吏”、“三别”)这两组名垂千古的诗篇。同年秋天,杜甫因不满李辅国专政,毅然辞官,一路辗转,十二月到达成都投靠高适等故交旧友。

这一时期是杜甫生活经历中最艰难的一段,他饱尝国破家亡的忧患痛苦,生活体验非常丰富,创作较多,今存诗二百多首。由于他和人民一起感受到战争的痛苦,在作品中更能客观地记述时代真实,有着“诗史”的伟大意义。

杜甫的三吏三别分别指什么

杜甫的三吏三别分别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这一组反应战争残酷,民间疾苦的组诗,成于安史之乱中。

杜甫听说唐肃宗自立,便寻访追随,结果被叛军俘获,不过由于原来在朝中官位太低,所以并没有羁押他,只是将他禁足于长安城内。 这段日子,被称为杜甫陷贼时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等一些悲惨困苦的诗便出于此时。第二年,郭子仪大军压城,杜甫便找了个机会跑了出去,到凤翔找到了唐肃宗。

乱世出忠臣,唐肃宗看他衣衫褴褛,面露一脸忠诚的菜色,便授官左拾遗。 没过两天好日子,唐肃宗开始清理玄宗派到身边的钉子——房琯。杜甫同学毫无政治思想觉悟,看不到背后的深意,为房琯仗义执言。

唐肃宗本来就和他不大熟,正好拿他开刀,直接将他贬到华州当司马。 这一组诗应该就是出自杜甫回老家探亲后赴华州上任途中。其时为758年,战乱已经两年。

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以二十万兵力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安禄山次子)叛军,眼见胜利在望。然而唐肃宗李亨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 各路兵力没有统帅,阵容混乱,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第二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大败。

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各自领地。 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于是朝廷下令征兵。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石壕,潼关,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组诗。

这首《新安吏》是杜甫在新安看到征兵,觉得小县城哪里还有什么壮丁,引发了和新安吏的对话,得知已经有命令开始征召“中男”(18-22岁)的青年入伍了。再问中男太弱小,何以守城,新安吏就懒得搭理他了。 后面几句大致是感叹小兵入伍,同时由于杜甫本身是朝廷官员,所以对朝廷和军队有美化的地方(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最后一句就是“送行不用哭的那么惨,郭子仪就像你们的父兄一样会照顾你们的”。 这里虽然知道征兵很惨,但还是有些积极的心态在里面的。

可到了石壕就不一样了。 在新安还是征兵、送兵,在石壕就是抓丁了。杜甫借宿老夫妻家的三个儿子都在守安阳,刚刚死了一个,朝廷又来抓丁。

老头翻墙跑了,老妪为了保护儿媳妇和孙自愿充数去军中劳役。 这首诗简单易懂,没什么难理解的。只是注意最后一句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 是杜甫天明上路,和跑了又回来的老头告别,老妪已经被拉走了。老头可能以为只抓男丁,所以跑了,结果没想到让老妪被抓走了。 相对这两首诗来说,《潼关吏》则表现了潼关守军的坚韧不拔、英勇沉着。毕竟潼关是前线,更是长安城最后的屏障。

当年哥舒翰丢了潼关,唐玄宗立马往西逃跑入川。所以《潼关吏》最后两句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就是很明白的提醒守军不要再犯哥舒翰当年的错误。 三吏是杜甫在行程中见到的代表朝廷的三种官吏形象。

而三别则是描绘了老百姓在服役离别时的三种情境,基于看到、听到而想象出来的作品。这些作品则完全是站在了老百姓的角度,描述了民众既知晓家国大义,又苦不堪言的生活,是兵马乱世的真实写照。 “诗史”之名,正由此而来。 昨晚新婚燕尔,今早就要出征了。

这是以新婚女子的口气写的一首诗,虽然极尽哀怨,恨不得生死相随,但在后面几句就提到女子去军中多有不便,她一定在家中不再收拾打扮,安心等着夫君回来的心思。这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女子形象。 世事虽然很艰难,但是不乏正能量。

这个就有点惨了。当兵的打了仗回�。

继续浏览:

上一篇:拔河的技巧有哪些?拔河有什么技巧

下一篇:菠萝和凤梨有什么区别?菠萝和凤梨有什么区别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