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上一句是什么?“忠言逆耳利于行”上一句是什么
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上一句是良药苦口利于病。这句话最早出自《孔子家语·六本》,原文为: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君无争臣,父无争子,兄无争弟,士无争友,无其过者,未之有也。

译文:
好药大多是苦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自身的缺点。商汤和周武王因为能听取进谏的直言而使国家昌盛,夏桀和商纣因为只听随声附和的话而国破身亡。国君没有直言敢谏的大臣,父亲没有直言敢谏的儿子,兄长没有直言敢劝的弟弟,士人没有直言敢劝的朋友,要想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

《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原书二十七卷,今本为十卷,共四十四篇,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传本《孔子家语》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过去因为疑古派的非难,历代前人多认为是伪书,随着近代简帛文献的出土证明,确信为先秦旧籍,《孔子家语》的真实性与文献价值越来越为学术界所重视。

孔子:
孔子,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人。其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的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忠言逆耳利于行,上一句是什么?
据上网搜索,【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最早出自《史记·留侯世家》: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
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 ,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在《孔子家语·六本》中也有此句。孔子曰:「良药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君无争臣,父无争子,兄无争弟,士无争友,无其过者,未之有也.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国无危亡之兆,家无悖乱之恶,父子兄弟无失,而交友无绝也.」在《增广贤文》中有“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忠言逆耳利于行”上一句是什么?
这句话的上一句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出自于《孔子家语·六本》:"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忠实的劝告往往都是不喜欢听的,但是却对行动有好处。 第二种的意思是:好药大多是苦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自身的缺点。这句话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 因为一个人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及时改正就无大碍,可怕的是讳疾忌医,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从而由小错到大错,由大错到不可救药,苦口的药虽然很难让人吞咽,但却有利于自己痊愈,逆耳的话虽然有点伤人,但却能帮助我们的一言一行,使我们更快进 步,起到激励作用。社会的意义:"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是说有病就要吃药,而吃药就不能怕苦。苦味虽不受人欢迎,只要对身体健康有好处,就不能拒绝它;"忠言逆耳利于行",是指正确的批评、建议、意见对个人品德的修养、国家事业的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有些话虽然说得刺耳,有些批评可能火辣辣地烧心,但只要是忠恳有益的,也不应该挑剔提意见者的话是否顺耳、方法是否得体。
这句贤文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强调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这二者说出的从治病到治身,从治身到治国的道理是非常正确的,并且通过前后语言上的对比和哲理上的互补把主题表达得一清二楚。
纵观中国历史,凡是成就突出的人,大都勇于接受批评意见。他们能够从善如流,所以能够吸取众人的智慧,避免自己的失误,从而成就自己的事业。客观分析:生活是需要忠言的,但是,是不是一直都需要忠言呢?"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传了上千年了。
基本的思路没有错,就是要人接受别人难听的劝告。道理不难懂,其根据是因为人无完人,人人都有不足,而且,容易故步自封,自以为是,别人的劝告总是没有那么顺耳,所以,要求听者摆正心态,要虚怀若谷,要能够容纳,要集思广益,兼听则明,听得进去。事实上,说"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人多半是教训别人的一方。听者这方认可这句话的,而且经常挂在嘴上的并不多。
有些人受了这话的影响,有些人是骨子里就有这个文化的遗传基因,好为人师,整天没有什么事做似的,就是在琢磨给别人忠言善言。似乎就他自己最懂得人生,最懂得做事,也不管别人要不要,烦不烦,一味地提意见。这些人似乎没事尽找事,尽说些"逆耳"的话,而且,没完没了。从这点看来,病根就在于受古人这含糊的话潜移默化了。
古人这话本身是朗朗上口,容易记忆,更容易传播,但是,越是这样的话,也因为简练而含糊,我们越是要实事求是,越是要深究,越是要细细分析。时间、场合不一样了,观点就应该更明朗更进步些,要与时俱进,要灵活变通。行动未必都要忠言,说多了无益;忠言未必要逆耳,逆耳了容易产生误解,形成敌意。而且,苦口未必是良药,苦不苦口也不是治病服药的判断依据。
因此,还不如说成"良药对症利于病,忠言有效利于行。"对症才是标准,有效才是关键。
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上一句是什么?
01 良药苦口利于病这句话的上一句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出自于《孔子家语·六本》,意思是:药虽然是苦的,但是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出自于《孔子家语·六本》,意思是:药虽然是苦的,但是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忠实的劝告往往都是不喜欢听的,但是却对行动有好处。 第二种的意思是:好药大多是苦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自身的缺点。这句话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有些话虽然说得刺耳,有些批评可能火辣辣地烧心,但只要是中肯有益的,也不应该挑剔提意见者的话是否顺耳、方法是否得体。这二者说出的从治病到治身,从治身到治国的道理,是非常正确的,并且通过前后语言上的对比和哲理上的互补把主题表达得一清二楚。纵观中国历史,凡是成就突出的人,大都勇于接受批评意见。
他们能够从善如流,所以能够吸取众人的智慧,避免自己的失误,从而成就自己的事业。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全诗是什么?
子曰:“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出自《史记·留侯世家》沛公刘邦十万义军攻破峣关,在蓝田大败秦朝关中守军,领先天下义军,顺利地进入咸阳。进入秦朝的咸阳宫后,沛公刘邦被宫中的美色珍玩吸引,忘乎所以,准备留在秦宫里玩个尽兴不出来了。他的连襟兄弟樊哙劝他他也听不进去。这个时候,张良入宫直谏,很严厉地数落了刘邦一顿,说明了他这样做的错误,并且说了这么一句:“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请沛公听樊哙言。”沛公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秦宫,宣布军队开出城市,到咸阳郊外的霸上乖乖驻扎,不许扰民。扩展资料:“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形容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或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
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这句贤文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地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