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是哪一天?寒食节是哪天
寒食节是清明节前面一天或两天。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又叫禁烟节、冷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义士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

节日期间禁烟禁火、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故而得名“寒食节”。寒食节常吃的寒食有:寒食粥、馓子、青团、乌稔饭等。
寒食节是哪一天
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的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 寒食节所以能相沿持久,几千年不衰,还得益于节日期间增加了拜扫亡灵坟墓的内容。百姓们这一天除禁火冷食外,还对各自亲人亡灵的扫墓、祭供结合在一起。“四海皆寒食,千秋为一人”。寒食节神奇般地成为天下第一祭日,其奥秘全在于此。 寒食扫墓俗盛行于民间,所涉区域也相当辽阔。
中华大地“千家皆展墓,九原飞纸钱”,“生身不忘宗,千里赶上坟”,地处边陲的云南、广西、海南以至宝岛台湾皆不例外,据《台湾府志》记载:“清明日,人家展墓,舆步壶浆,络绎郊原。祭毕,籍草衔杯,递为酬劝,薄暮乃归……”。 寒食节为天下第一祭日: 唐代开元二十年(732),唐玄宗敕令将寒食上墓野祭编入开元礼中。
从此,每逢寒食皇家“以亲王或驸马主祀。天下无事,天子清明日亦或一行。藩王有来朝亦许拜谒……”。
明清以后,寒食清明活动更为普遍和热烈,据记载清康熙癸丑(1673)清明日期间,由于游人失控,结果发生了“拥挤践踏,踏死九人”的残悲事件。 寒食节历经两千余年,最终发展演变为四海同祭,九原焚帛,生者展孝,鬼神享食之盛大节日。如今改革开放,中华同胞遍布世界各地,然每逢国人清明寒食期间,华侨从四海回乡扫墓祭宗。千年不息之绵田香火被称作天下第一祭日,实不为过也。
寒食节的习俗: 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惟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寒食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习俗。
1.禁烟冷食: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2.拜扫祭祖: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3.寒食饮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江苏镇江有寒食节食具京扛侪"京扛侪".《国民生活历》说:“京口(镇江)以其为寒具。
脐为六角形,谓京扛侪。”
4.寒食插柳: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
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5.寒食踏青: 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
”可谓盛极。
6.寒食秋千: 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
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7.寒食蹴球: 盛行于唐,宋《文献通考》载:“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史载:唐德宗、宪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龟》载:“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节帝御麒殿之东亭,观武臣及勋戚子弟会球,兼赐宰臣宴馔。
”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图》。
8.寒食咏诗: 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据查,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我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
此外,寒食节时期还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寒食节是哪天
寒食则是夏历“冬至”后第105日(别称“一百五”),“冬至”也是按照太阳历来确定的,所以“寒食”一般是在清明节前一日。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说法。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于是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寒食节时期有拜扫展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植树、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
2022年寒食节是哪一天
寒食节是在2022年是4月4日。2022年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是4月4日,清明节是4月5日。
两节合二为一之后,清明节在保留荡秋千、踏青、放风筝等习俗的同时,继承了寒食拜扫祭祖、食冷食、插柳等相关习俗,所以清明节的内涵变得更为丰富。寒食节的来历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是什么时候
寒食节是每年的4月4日。寒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天,清明节前一两天举行。
在后世的发展中,祭扫、登高、荡秋千、蹴鞠、勾搭、斗鸡等习俗。逐渐被添加进去。寒食节前后延续了2000多年,一度被称为中国人最大的节日。自春秋时期以来,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的中国山西,把寒食节定为清明节的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郊游的习俗一直流传下来,为全国所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悄然融入清明节,以寒食节为代表的人民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美千百年如一日。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