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公职位是什么?参公是什么意思
参公职位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的职位,指对不属于公务员系列的人员,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这些被参公职位的人员就叫参公人员,单位即为参公单位。参公人员虽然不属于公务员,但是其工资待遇,福利待遇,职务任免,回避,辞退等全部和公务员一样进行。

参公单位:
参公事业单位有行政类参公事业单位、行政执法类参公事业单位、党委的下属事业单位和群团类参公事业单位。参公事业单位还承担相关法律法规授于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一般为各委、办、局隶属的事业单位。

参公人员和公务员的区别:
1、编制不同:公务员是行政编制,而参公人员的编制为事业编制。
2、工作不同:在工作重要性、强度、密度上,参公机关都不如公务员机关。
3、晋升不同:参公人员晋升空间不大,公务员相对来说晋升空间大一些。

参公和事业编的区别:
1、参公和事业编的执法资格不同,参公人员具有执法资格,而事业单位人员无执法资格。
2、参公和事业编的收入不同,参公人员属于100%财政供养,而事业单位人员财政供养则各不相同,有全额100%财政供养的公益一类事业人员,也有差额财政供养的公益二类事业人员,还有自收自给的事业单位人员。

参公人员转公务员的方法:
1、参公人员可以参加省级公务员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考上公务员。
2、参公人员可以参加各级副科岗位选拔,这类选拔要求很严格。
3、工作特别突出、年度考核连续优秀,而且是高科技人才,有可能破格提用成为公务员。
参公职位是什么意思
参公职位参公人员从事的岗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人员,又称参公人员,是指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主要分为参公机关人员和参公事业单位人员,参公机关人员一般指的是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
人员性质:在社会上有一些部分承担国家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按照有关规定,这些人的编制应该属于事业编制。但国家有规定,这些单位可列为参照国家公务员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这类单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前,一般名为事业单位,却行使行政职能,代表国家进行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属于应列为行政单位及落实行政待遇,未落实行政编制的事业单位。在这些单位内正常工作的人,也就是参公人员了。参公是什么意思?
参公指的是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依据《公务员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经批准参照本法进行管理。
但是实行相同的人事管理制度,即公务员制度。同时参公事业单位又有别于一般的事业单位,后者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扩展资料:部分参公事业单位:1.中央党校、中央编译局、中国外文局、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中国地震局及其省级地震局、中国气象局及其市(地)级以上垂直管理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行政学院、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
2.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国家电力监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民政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
3.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国法学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
4.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黄埔军校同学会、欧美同学会、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计划生育协会。
参公是什么意思
参公参公是我国政府各单位政工干部和工作人员比较口语化的一种表述,全称是参照公务员管理法管理;是指对政府委托或授权具有行政执法能力的单位和不属公务员系列的人员,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参公单位人员要具体分析,通过中央、省两级公务员(参公)考试正常考录的工作人员,严格意义上讲不是公务员,但在录用、晋升、考核、离退等方面按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
详细介绍来由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实施后,我国政府部分单位分配的公务员编制很少,但是需要公务员编制的工作却多,所以就有了参照公务员编制。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的审批机关为中央和省级组织部(党群序列)、公务员局(政府序列)。[1]与公务员区别公务员与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的工作人员是有区别的,公务员全部使用行政编制(政法专项编制),绝大部分参公(另有极少部分参照公务员管理的群众团体如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使用行政编制)和普通事业单位是事业编制,普通事业编制与行政编制(政法专项编制)在编人员身份与性质有着本质的区别,普通事业编制在编人员需经过考试才能调入参公单位和党政机关,而公务员和通过考录的参公人员是可以相互调动的。公务员和参公,只是编制不同,一个是行政编制,一个是事业编制。而其他的公务员法规定的:公务员的条件、义务与权利,职务与级别,录用,考核,职务任免,职务升降,奖励,惩戒,培训,交流与回避,工资福利保险,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告,职位聘任,法律责任,附则等等,包括退休,包括交流调动等待遇是一样的。另外,其他的所有公务员管理的一切的法律法规如《新录用公务员之相关规定(试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任何的公务员管理条例里面都会加上一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录用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参照本规定执行。编制性质编制只有行政编制(政法专项编制)和事业编制两种编制,但由于一些事业单位具有行使政府相关权力的职能,但是其单位的职工却没有公务员身份,而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对全国行政编制的数量又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于是参照公务员管理机关事业单位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中间衍生产物就产生了。
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工作人员都是指人员具备的身份,并不等同于编制。待遇区别参公单位一般是党政机关的下级单位或者执法机构,工资待遇和完全参照公务员管理,都是财政全额拨款,但因为大部分参公单位机构规格比党政机关要低(二级局为主,少部分例外),在晋升方面空间要小一些。人员调动只要有接收单位和你现在单位双方的同意放人和接收,参照公务员管理工作人员和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可以互相调动,但是从党政机关调到参公单位,编制就由行政编制(政法专项编制)变成了事业编制(但公务员身份保留),而从参公单位调到党政机关的人员,其编制自然就由事业编制变成了行政编制(政法专项编制)。
总结参公的并不都是事业单位,还有少部分群团机关(工青妇)。通过中央、省两级公务员(参公)考试招录的参照公务员管理工作人员拥有完全意义上的公务员身份,享受和公务员一样的待遇,可以和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进行调动交流。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