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发之年是指多少岁?束发之年是指多少岁
束发之年是指男子15岁。束发之年是指把头发竖起来的年纪,在清朝以前的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表示其到了成童年纪,可以进入大学读书。

有关束发的名言:
1、明·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2、唐·鲍溶《苦哉远行人》诗:去时始束发,今来发已霜。
3、《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4、明·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公(袁可立)束发从仕若干季,剖剧无艰,锄奸不懦。
5、汉·贾谊《新书·容经》:古者年九岁入就小学,蹍小节焉,业小道焉;束发就大学,蹍大节焉,业大道焉。

古代年龄称谓以及释义:
1、豆蔻:指女孩十三四岁,常用来比喻少女,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2、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可从业、从事、为官等,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3、而立:指三十岁,表示到了学有所成、可以独立的年龄,如:三十而立。
束发之年是指多少岁
在古代,男孩到了束发之年,就可以上大学读书了,很多人对于束发之年不是很了解,那么束发之年是指多少岁呢? 束发之年是指多少岁
1.古人束发之年是指15岁,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在古代,男孩到了束发之年,就可以上大学读书了。
2.古时15岁乃成童,称为束发之年,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也就是说不再是孩童,即束发入学。在《大戴礼记·保傅》中道:“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3.男子以二十举行“冠礼”,即加冠,可从业、从事、为官等矣。古人常指腹为婚,或者说早订婚约,待成年后再成婚。
多半以男子十八(或者二十),女子十五(或者十六)。 关于束发之年是指多少岁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束发之年是指多少岁?
01 15岁 古人束发之年是指15岁,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在古代,男孩到了束发之年,就可以上大学读书了。
” 古时15岁乃成童,称为束发之年,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也就是说不再是孩童,即束发入学。在《大戴礼记·保傅》中道:“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男子以二十举行“冠礼”,即加冠,可从业、从事、为官等矣。古人常指腹为婚,或者说早订婚约,待成年后再成婚。多半以男子十八(或者二十),女子十五(或者十六)。 古时汉族人民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是男子的“冠礼”和女子的“笄礼”。冠礼和笄礼,说穿了,就是改变发式。
清代以前,汉族不论男女都是留全发的。婴儿生下三个月后,要选择黄道吉日,剪一次头发,只保留两小撮。这两小撮头发,男孩留在左右两边,有如牛头;女孩则一前一后,有如马首,叫“羁”。
也有按男左女右的方位只留一小撮的。 剪去的头发长出以后,便不再剪,而是向两边分梳,长齐眉毛,叫做“两髦”。所以儿童又叫“童髦”。
或者把“两髦”总束起来,扎在头上,一边一束。男孩状如兽角,叫做“总角”;女孩状如树桠,叫做“丫头”。所以孩童时代又叫“总角之时”,年幼或地位低的女孩又叫“丫头”、“女娃”。 男孩长到二十岁,女孩长到十五岁,就要举行“冠礼”和“笄礼”。
冠笄之前,要先用“筮法”来决定日期和加冠加笄的来宾,叫“筮日”和“筮宾”。届时,来宾就在一定的礼仪程序中把规定的服饰授予该青年,并为他们取一个“字”。宾取之字与父取之名,一般都有一定的联系。有了字,也就有了尊称。
直到民国年间,如要表示尊敬和客气,都要称对方的字,有如俄国人之称“父名”。卑者对尊者说话,只能称字,且字之后还要加职衔,或加先生。尊者对卑者说话,则直呼其名,不称字。但是,无论尊卑,自称都不能称字,如果自己称字,便是失礼,也是大笑话。
束发是指多少岁
15岁。古人束发之年是指15岁。
在古代,男孩到了束发之年,就可以上大学读书了。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束发之年是几岁
是十五岁,具体你可以看下面介绍: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于是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
古代男子多少岁束发,及笄??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项脊轩志》)。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古语年龄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垂髫:也指儿童幼年。
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
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龄段(十三四岁),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
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则又指出嫁的年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蔡东藩 《清史演义》第一回:“老者便对布库里雍顺道:‘小女伯哩年将及笄,如蒙不弃,愿附姻好。’”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项脊轩志》)。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旧荦观群书。
及笄之年(及笄之年是指多少岁)
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出自《礼记·内则》,及笄中的“笄”字指的就是女子的发簪,及笄也可以理解为插发簪。古代将及笄视为女子成年的一个分水岭,女子十五岁就可以成年嫁人了,被称为及笄之年。而男子需要等到二十岁才算成年,男子成年则被称为弱冠之年。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