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立冬和冬至的区别是什么?立冬和冬至有什么区别

立冬和冬至的区别是什么?立冬和冬至有什么区别

最佳回答2022-11-20

立冬和冬至的区别如下:

1、时间含义不同:

立冬是第一个节气,一般在11月;冬至是第四个节气,一般在12月,立冬时间在冬至前。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此时农民朋友们进入一年中相对悠闲的时节。冬至意味着寒冷将至,冬至那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2、气候特征不同:

立冬气候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渐变,但南北气候差还是比较大。冬至气候特征有:日照时间短,气温走低,气候寒冷。

3、气温不同:

立冬气温下降变化明显,随着冷空气的加强,气温下降的趋势加快。而冬至是太阳高度角是最小的,单位面积地面受到的日照强度也最小,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代表着天气最冷的一段时间即将到来,所以说冬至会比立冬冷一些。

4、习俗不同:

在我国古代,“立冬”是重要节日。在立冬这天,天子出郊,行迎冬之礼,赐群臣冬衣、温帽,矜恤孤寡。而冬至则要拜冬,是指已出嫁的女儿在冬至这一天,携夫带子回娘家拿着自己做的糕点等回到外家,探望自己的父母亲相聚一堂吃饭。

5、天文位置不同:

立冬天文位置:斗柄指向西北方位,太阳黄经达225°。冬至天文位置: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

立冬和冬至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当然不一样了,区别大了,这两个根本就不是一个节气。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其中冬天分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立冬和冬至分别指的是两个节气,不过都是冬天的节气。

这两个节气差了一个多月,在时间上差别还是很大的。立冬是连接着秋天的,霜降之后天气逐渐变冷,然后很快就会迎来立冬。对于广大北方人来说,立冬其实并没有那么冷,和霜降时差别不是很大,这是一个过渡的阶段。而冬至是一年的冬天过到了一半,这预示着每年最冷的时候要到了。

冬至基本上就进入特别冷的时候了,每年的数九天就是从冬至这一天开始算起的。
2.立冬和冬至的气温差别比较大上面也说了,立冬其实是秋天到冬天的过渡阶段,人们虽然感觉气温下降了,但是每天尤其是中午的时候还是能感觉到秋天的温暖的。就拿我所在的北方来说吧,一般立冬时我们这里每天的最高气温应该是在零上十度以下、零度以上。

这个温度白天的时候其实算不上特别冷,尤其中午太阳比较好的时候还是挺温暖的。冬至就是数九天的开始,到了这个节气温度一般都会降到零下,白天最高温一般也就是零度左右。而且冬至之后气温会越来越低,一天比一天冷得厉害。


3.立冬和冬至昼夜长度不同我们小时候应该都学过,每年有两天一个是白天最长的,一个是白天最短,这两天一个是夏至、一个是冬至。冬至这一天是每年北半球白天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之后白天就会一天比一天长。而立冬时,相比较起来比冬至那天的白天时间要长一些,从立冬到冬至昼夜长度差别越来越明显。

很多人混淆了立冬和冬至其实就是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两天都是要吃饺子的。其实对于北方人来说,每一个节日都恨不得吃饺子。而立冬和冬至这两个节气名称又有些像,有些生活在南方节气不分明的人就搞不清楚其中的差别。其实二十四节气主要也是北方人在用,黄河流域越往南气候变化越不明显,他们很少能用到这些。

立冬和冬至有什么区别?

01 立冬和冬至的时间含义不同,立冬是一年中冬季的开始,冬至是北半球白昼的减少;立冬和冬至的气候特点不同,立冬气温下降快冷空气来临,冬至开始“数九”的第一天。 立冬是冬天来了,是秋天跟冬天的连接点,气候慢慢变冷,而冬至则是冬天就要结束了,是冬天跟春天的连接点,天气由寒冷渐渐变暖,是春光乍现的好时节。

此时,太阳位于赤纬-16°19',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仅有33°47'。 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立冬期间,汉族民间以冬至为冬季之始,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

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冬至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

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立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空气一般渐趋干燥。降水的形式出现多样化:有雨、雪、雨夹雪、霰、冰粒等。

当有强冷空气影响时,江南也会下雪。按照西南降水的时间分布,11月进入了一年中的干季。西南西北部干季的特点更加明显。

随着冷空气的加强,气温下降的趋势加快。北方的降温,人们习以为常。正常年份的11月,北起秦岭、黄淮西部和南部,南至江南北部都会陆续出现初霜。偏冷的年份,11月中旬,南岭以北也会出现初霜。

11月的北方,随着冷空气的前锋移出,锋后的冷空气团开始向暖的方面变性,如果没有后续的冷空气补充,几天之后,温度虽回升了,空气质量却逐渐变坏。在我国西南、江南,水汽条件比北方要好,如果早晨气温偏低,往往有成片大雾出现。 冬至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从冬至开始就要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了,夜晚也会越来长,在民间百姓们又把冬至成为“冬节”。冬至南方温度只有6℃至8℃左右,开始“数九”的第一天。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 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
九.二九不出手,三
九.四九冰上走,五
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侯:初候,水始冻;二候,地始冻;三侯,雉入大水为蜃。

意思为立冬之后,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算太冷。而在冬至之前,是会有大量的冷空气来临的。一直到冬至以后,才慢慢的褪去寒潮,缓缓迎来春天。

冬至则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省滕州市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立冬和冬至的区别

立冬的到来表明冬季的开始,天气开始逐渐由干燥变为多雨寒冷。冬至这一天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一天,是一年中黑夜最长的一天。

各种节气的到来也表明天气的变化,对农业也有帮助。那么立冬和冬至都是冬天的节气,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详细内容 01 立冬,二十四节气之一,斗柄指向西北方位,太阳黄经达225°,于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从秋季少雨干燥气候渐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转变。

02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这天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

03 立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由于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孟冬)时期气温虽逐渐下降,但还不是很冷;随着时间推移,强冷空气南下频繁,并越过南岭,天气越来越冷。在北方地区,立冬前就已很寒冷了。 04 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拜冬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 05 立冬,表示冬季自此开始,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冬至,标志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

数九,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寒暖日期的方法。

冬至和立冬有区别吗 冬至和立冬有哪些区别


1.冬至和立冬有区别。
2.时间不同: 立冬:11月7-8日之间交节。


3.含义不同:立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 冬至:冬至,古有“日短”或“日短至”之称。地雷复卦,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陈志岁《载敬堂集》载:“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又谓,冬至,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
3.气候不同: (1)立冬:作为早已入冬的西北、华北、东北等地,此时的大风、降温可以说是习以为常。

在华北中南部到黄淮等地,立冬期间的冷空气,常常不是大风把这一带山区红叶一扫而光,就是把城里的树也吹成光杆,让人们有一种一下子进入冬天的感觉。若遇到势力强、速度快的冷空气,它一路狂奔,使北方山口地区和南方的江湖河面风力加大,大风一直吹到东南沿海和台湾海峡。特别是北部、东部海域,海上的大风易使海上作业受到严重损失。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纵跨数十个纬度,因而存在南北温差。但立冬之后南北温差更加拉大。11月,我国的青藏高原大部、内蒙古和黑龙江的北部地区,平均温度已达-10℃左右。

最北部的漠河和海南省的海口,两者的温差可达30℃-50℃之多。北方的许多地方已是风干物燥、万物凋零、寒气逼人;而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华南部分地区仍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温暖宜人。 (2)冬至: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寒冷气候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 到了“三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

此时如果有冷空气的影响,天气就更为寒冷。待到过了这个“冷锋”之后,天气就会渐渐变暖。 冬至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但是,这一天并不是最冷的时候,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有大气和水分,能够储存热量,并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积热”。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景观差异较大。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而南方大部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东北大地千里冰封,琼装玉琢;黄淮地区常常是银装素裹;江南地区冬作物仍继续生长;而华南沿海的平均气温则在10℃以上。

继续浏览:

上一篇:百合花的特点有哪些?百合花的特点有哪些

下一篇:压岁钱的由来是什么?压岁钱的来历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