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上官体是什么意思?古代文学考试名词解释

上官体是什么意思?古代文学考试名词解释

最佳回答2022-11-20

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上官体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修辞之美。

上官仪提出的“六对”、“八对”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已从一般的词性字音研究,扩展到联句的整体意象的配置。上官体音响清越,韵度飘扬,有天然媚美之致,体现了一种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

上官体的由来是什么?

所谓“上官体”,是指初唐前期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人所创作的“绮错婉媚”的宫体诗。初唐前期的诗坛,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仍沿袭着六朝宫体诗的华艳风习。

”这便是“上官体”一名在由来。上官仪的诗今存二十首,多为奉和应制之作,其中如《八咏应制》等是典型的齐梁宫体诗。

古代文学考试名词解释

你问的是什么?所有的名词解释吗?1.风、雅、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包括十五“国风”。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十五个地方音乐演奏乐歌。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就是表现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多颂美,小雅多怨刺。

有诗一百零五首;“颂”是用于宗庙祭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2.《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作者不详,司马迁认为是鲁人左丘明。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记载了255年的历史。此外还附录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左传》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诸方面的活动,真实描写了当时从天子衰微、诸侯争霸到诸侯衰落、大夫专权的重大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3.《战国策》——一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并非一人。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文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记载了自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前二百四十年间的部分历史。

书中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映现着当时政治,外交上重大事件和纷纭复杂的历史。其思想内容主要是重士尚利,重权借。此书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叙事说理气势奔放、语言流畅,对后世散文、辞赋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前人称其为“辨丽横肆,亦文辞之最。

”4.诸子散文——战国诸子百家的散文。战国时期,由于周天子权威不复存在,多个政治中心并存使得不同学说得以自由发展。于是,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学派,形成了诸子百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大胆发表各自的观点,个性鲜明,针贬时弊,推动了各国政治文化的发展。

其代表作品有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以及纵横家的《战国策》等。其中以《庄子》的文学性最高。而《荀子》《韩非子》在体式和技巧上则达到了成熟。诸子散文的整个发展过程是由语录体,如《论语》逐渐演变为像《韩非子》一类的论说文。

由集体记录发展为个人记录,体式与手法都日益完善。5.百家争鸣——春秋末期,由于士的阶层的兴起,这些人致力于各种理论学说的创造,产生了具有不同思想、学术倾向的诸子百家,由于战国时期,宽松的文化环境,使得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大胆发表各自的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其代表人物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

6.浩然之气——孟子提出的道德修养主张“吾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通过“义”的积累而成,“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

5.逍遥游——《庄子》里的第一篇文章,“逍遥游”指不借任何外力,也不受任何外力束缚的遨游。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无所待而游于无穷”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认为人在世间生活,受到社会的各种束缚,自身的限制等诸多因素,为了实现人生自由,就必须使自己从世俗的价值标准、外在功利和一己小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精神上和宇宙和谐交融,达到天地共生,万物和一的境界。

逍遥游是心灵的遨游,但并非随心所欲的主观冥想,是独具特色的体道方式。后世也把它作为人生的一种境界。6.楚辞——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

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定名为《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楚辞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诗歌多用“兮”字咏叹。7.九歌——本是古代的一首乐歌名,据《山海经》记载,是夏启从天上偷来的。

屈原的《九歌》是他在流放江南时创作,沿用了古《九歌》的名称,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造而成的祭歌。包括《东太皇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作品。诗歌形式上,保持着原始歌、舞、乐三者合一的痕迹。

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和原始的、大胆开放的爱情因素。借助于人于神或神与神的爱情故事展开抒情,间接表现了屈原。

请解释几个古代文学名词1

诗庄词媚曲谐。”庄者,庄严也;媚者,婉媚也;谐者,诙谐(幽默)也。

大体而言,确实如此。因为诗多用于应制,而应制,则非庄不可;词,多写闺中韵事,而闺中韵事,则适于媚;曲,更接近民歌,宜于用诙谐的手法来表现。但诗、词、曲皆各有多种功能,风格自然并非仅为一种。诗,可庄,可媚,亦可谐。

诗作为言志之作,主要表现作者对社会、时代、人生等重大事件的看法,其功用在于教化,一般比较庄重严肃;词作为咏情之作,主要表现作者个人生活上尤其是男女恋情的事件和感受,其功用在于娱乐,一般比较妩媚柔婉,这就是所谓的诗庄词媚.最早提出这一词的是明代学者李东琪。诗穷而后工”(陈琳藩)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于是人们总以为只有穷困潦倒的人才能写出好诗来;换句话说,不是穷人就不是好诗人。连岳麓书社出版的《古文观止》也把这句话解释为:“诗人愈是穷困,写出来的诗愈是技巧高明。既然这样,那么就不是诗能够使人穷困,原来是诗人穷困了,然后才能写出技巧高明的诗。

”如果说,诗人一定要穷困之后才有好诗;那么我想:许多有志于诗歌的人,都不愿入诗歌之门,绝大多数的朋友还是会注重两个文明同步发展。其实“诗穷而后工”,这个观点本身没错,只不过要把“穷”字解释为“穷困”就不大好了。《辞源》中,对于“穷”字的解释有六种:一曰终极,二曰止、尽,三曰困厄,四曰贫苦,五曰寻根究源,六曰古国名。

;3f欧阳修理工这篇序中,总共用了7个“穷”字。在我看来,没有一个可以解释为“穷困”。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当了官还会贫困么——即使不是十公充盈,但毕竟不至于贫困。梅圣俞的“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是因其丰才吝遇,当不上更大官。

而“内有忧思感愤”,使其心志受累到极点,而“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则“其兴于怨刺”,“而这穷者之诗”,“写人情之难言”——这就是好诗了。“盖愈穷则愈工”,是依据梅圣俞为例而提出来的,既然梅圣俞并不穷困,那么这个“穷”字就不能再当成“穷困”。我想:把这个“穷”字理解成为“止、尽”,再加上一层“寻根究源”,较为接近于欧阳修的本意。则容易理解得通。

如《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因穷研物理,追求理智,而有学术境界。”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了,但无论怎么说,这个“穷”字一定不能解释“贫困”。上面已谈了3个“穷”字,而欧阳修文中还有另外4个。

“诗人少达而多穷”和“多出古穷人之辞也”,这2个“穷”字与“穷其心志”的“穷”同一种理解,文学作品强调人性价值,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写出好作品,古今同是一理。“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这2个“穷”是寻根究源之解。这样理解,全篇贯通起来,就能够意思完整。

学诗的人多半是感情丰富,很多人在说及“诗穷而后工”,便顾影自怜,因为自己目前生活水平有限,与梅圣俞相比,错误的以为就是该穷困才是诗人,这就大错特错了。我们不妨把这句话易成“诗富而后工”,同样这个“富”字不能理解为金钱财富,而是“学富五车”的富。当然要达到学富五车没在相当经济基础是办不到的,没有人民币前提试问,有几人能安心的读书。

但也不是说有了钱,就有了知识、能写出好诗,还要有学习过程,还会遇上问题,让人去寻根探源。这样说“诗穷而后工”与“诗富而后工”是同一个道理。香草美人屈原在《离骚》里,以“香草”喻忠贞,以“美人”喻贤臣,以此自比品格和追求的高尚。缘情绮靡将“诗”“赋”明确分界。

强调指出“缘情”是诗歌的本质特征。所谓“缘情”,就是指诗歌必须深刻、细微而又生动的抒发情感。这种思想发展了传统的“诗言志”的理论.“不平则鸣”这个成语出于唐代文学家韩愈《送孟东野序》一文。

此文开宗明义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不平则鸣”是什么意思呢?《现代汉语词典》说是“对不公平的事情表示愤慨”。《辞海》在解释“不平则鸣”时,先引用了韩愈的原话之后说:“后指遇到不平的事,发出不满的呼声。”《辞源》的解释也大同小异。

这些辞书所解释的只能说是“不平则鸣”一词的后起意义。在文学批评研究中,人们也往往以“不平则鸣”来阐释诗人作家的不幸和痛苦生活遭遇对于创作的积极作用。并且把它与“发愤著书”“穷而后工”作为同一理论源流。

这种阐释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仍需略作辨析,以期比较全面准确地理解“不平则鸣”的原意。笔补造化笔墨可以弥补自然界的不足。形容笔墨的作用大,笔力高超。唐·李贺《高轩过》:“�。

继续浏览:

上一篇:禁欲主义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禁欲族

下一篇:中国结的寓意是什么?中国结有哪些寓意中国结的象征意义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