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按图索骥的主人公是谁?按图索骥的故事

按图索骥的主人公是谁?按图索骥的故事

最佳回答2022-11-20

按图索骥的主人公是孙阳。孙阳,即伯乐,是春秋中期郜国人。在秦国富国强兵中,作为相马立下汗马功劳,得到秦穆公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后来他将毕生经验总结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

按图索骥是由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偏正式成语,成语典故最早见于《汉书·梅福传》,《艺林·伐山》亦有相似典故。按图索骥指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

按图索骥的主人公是谁

主人公:伯乐。是由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偏正式成语。

当我们形容一个人总是呆头呆脑、不会变通的时候都会用按图索骥这个成语。那么,历史上按图索骥的主人公是谁? 详细内容 01 伯乐本名孙阳,一说他乃赵简子御者,善相马,字子良,又称王良。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

02 人物介绍 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是古代春秋时期郜国(今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人。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出处: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中唐·韩愈《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03 伯乐(约公元前680年-前610年),原名孙阳,春秋中期郜国(今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人。在秦国富国强兵中,作为相马立下汗马功劳,得到秦穆公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伯乐后来将毕生经验总结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

04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军事的需要,马的作用已十分凸显。当时人们已将马分为六类,即种马(繁殖用)、戎马(军用)、齐马(仪仗用)、道马(驿用)、田马(狩猎用)、驽马(杂役用),养马、相马遂成为一门重要学问。孙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选择了相马作为自己终生不渝的事业。孙阳从事相马这一职业时,还没有相马学的经验著作可资借鉴,只能靠比较摸索、深思探究去发现规律。

孙阳学习相马非常勤奋,《吕氏春秋·精通》说:“孙阳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 05 在研究医治马病方面也不懈追求,成为春秋时期著名的畜牧兽医。有《伯乐针经》、《伯乐疗马经》、《疗马方》、《伯乐治马杂病经》等传世。在后世兽医学术的发展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按图索骥的故事,按图索骥的主人公是谁?

按图索骥的主人公是谁? 按图索骥的主人公是孙阳 按图索骥的主人公是谁?按图索骥的故事按图索骥: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按图索骥基本信息: 词目:按图索骥 释义:指按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

出处:《后南柯访旧》:南之裸将,刻舟求剑,按图索骥,是求材必视乎门荫,用人必限以资格,千古铨政之坏,人才不兴,大都由此!另一说法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 近义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按部就班 反义词:不落窠臼、见机行事 灯谜:悲鸿画马,伯乐来相(打一成语) 歇后语:伯乐儿子找马(打一成语) 押韵词:东道之谊、敝盖不弃、沈声静气、焮天铄地、熏莸同器、两雄不并立、崇论谹议、回心转意、殷天震地、通都大邑 孙阳的简介: 伯乐本名孙阳,一说他乃赵简子御者,善相马,字子良,又称王良。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

按图索骥的故事: 春秋时,秦国有个名叫孙阳的人,善于鉴别马的好坏,只要让他看一眼,便能分辨出马的优劣。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于是人们都把他称为伯乐。为了不让自己的一身绝学失传,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识马经验写成一本书,名为《相马经》,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类好马。

孙阳的儿子资质很差,却想继承父亲的事业。在熟读了这本书后,他以为自己学到了父亲的所有本领,便拿着《相马经》去找千里马。《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他按照这个特征找了很久,也没有什么收获。 有一天,他发现路边有一只蹦蹦跳跳的动物,他看了很久,觉得这个东西很像《相马经》中所说的千里马,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个千里马捉住,并带回家。一进门,他便嚷着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它长得和《相马经》中说得差不多,就是个头小了点,蹄子差了些。

孙阳一看儿子手里捉着的居然是一只癞蛤蟆,真是哭笑不得,只好回答说:傻儿子,你拿的是一只癞蛤蟆,根本不是什么千里马啊!你这样按图索骥是不行的,要学相马的本领,就得多去看马、养马,深入地了解马才行啊!儿子听了羞愧不已,从此便一头钻到马群中去研究马。 按图索骥寓言意义: 把癞蛤蟆误认为千里马,这是寓言作者的夸张。但是,在学习和工作中,死板教条,生搬硬套,以致闹出笑话,招致损失的事例,确实是经常见到的。前人传下来的书本知识,应该努力学习,虚心继承,但是,一定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切实验证、牢固掌握,并加以发展,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按图索骥这句成语一般既用来比喻办事机械、死板,广泛用于贬义词,也用来比喻按照线索寻找。后一种用法不含贬义。 按图索骥的启示: 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也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正确。 当有一天,不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成就得失全部显露出来才算是真正成熟吧,不需要按图索骥,更不需要从别人那里寻找存在感,做好自己,不去问也不用说就足够了。

年轻的时候,总觉得能看透一个人,哪怕看透一件事,就是一种本事。想着人生就是一场按图索骥,把想看的、想走的都过去都回味,在羽翼渐丰的世界里,便有了山高水长的积蓄。 日文片假简直反人类,按图索骥找到符号,小心翼翼输入八十个片假查个词,出来连十个字母都不要的一个短单词,求你们用字母。 如果想踏踏实实找个男人爱一场,过日子,就什么书都不要读,什么电影都不要看,谈恋爱、找男人,跟书和电影是没关系的,它们只是会把你往真爱的反方向上拽,你按图索骥,到头来爱上的只是爱情。

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按索骥
1.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2.才高八斗:才:文才。形容人文才很高。
3.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4.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5.百折不挠:折:挫折;挠:弯曲。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6.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7.唇亡齿寒: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8.封金挂印:谓不受赏赐,辞去官职。


9.东山再起:东晋时谢安退职后曾在会稽东山隐居(今浙江上虞县);后来又出任要职。现以此比喻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
10.背水一战:背:背向;水:指江河;背水:背后是水;表示没有退路。

原作背水阵;背后临近河水摆阵;或布下的阵势。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 。

按图索骥的故事

按图索骥的故事12篇 按图索骥的故事1 伯乐是古代有名的“相马”专家。 当他年老的时候,他的儿子很想将这项专门技能继承下来,以免失传。

《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垒起的酒药饼。”他就按照这一条,拿着经文出去“相马”,按照书上绘的各种图形,跟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 结果,找到了一只癞蛤蟆,用纸包起来,兴冲冲地回家报告父亲,说:“总算找到了一只马,额头和双眼同书上说得差不多,就是蹄子不像垒起的酒药饼。” 伯乐听了,只好哭笑不得地对儿子说:“你倒是找到了一匹好马,但它太会跳,你可驾驭不了啊!” 【大道理】: 一切事情都应该从书本和实际两方面出发才能获得成绩,不能从单方面去衡量某件事物的本质。

按图索骥的故事2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己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资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赶紧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汉书·梅福传》 【求解驿站】按照画好的图形去寻找好马。

比喻按线索去寻找需要的东西。也比喻依照教条办事,不知变通。按图,按照图形;索,寻找;骥,好马。

【活学活用】工具书中索引的作用,就在于能让人~,很快找到自己所要的资料。 【妙语点拨】伯乐儿子把癞蛤蟆误认为千里马带回家,这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夸张手法。然而,实际生活中,死背教条,生搬硬套,以致闹出笑话,招致损失的事例,确实是屡见不鲜。前人传下来的书本知识,固然应该努力学习,虚心继承,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在借鉴前人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切实验证,牢固掌握,并加以发展。

【近义】照本宣科、生搬硬套 【反义】不落窠臼、随机应变 按图索骥的故事3 1 按图索骥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秦国有个名叫孙阳的人,善于鉴别马的好坏,只要让他看一眼,便能分辨出马的优劣。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于是人们都把他称为“伯乐”。 为了不让自己的一身绝学失传,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识马经验写成一本书,名为《相马经》,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类好马。 孙阳的儿子资质很差,却想继承父亲的事业。

在熟读了这本书后,他以为自己学到了父亲的所有本领,便拿着《相马经》去找千里马。 《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他按照这个特征找了很久,也没有什么收获。 有一天,他发现路边有一只蹦蹦跳跳的动物,他看了很久,觉得这个东西很像《相马经》中所说的千里马,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千里马”捉住,并带回家。

一进门,他便嚷着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它长得和书中说的差不多,就是个头小了点,蹄子差了些。” 孙阳一看儿子手里捉着的居然是一只癞蛤蟆,真是哭笑不得,只好回答说:“傻儿子,你拿的是一只癞蛤蟆,根本不是什么千里马啊!你这样按图索骥是不行的,要学相马的本领,就得多去看马、养马,深入地了解马才行啊!” 儿子听了羞愧不已,从此便一头钻到马群中去研究马。 2 按图索骥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àn tú suǒ jì 【解释】指按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

原比喻办事拘泥于教条,现在指按照线索去寻找事物,易于获得。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 【近义词】照本宣科 生搬硬套 按部就班 【反义词】不落窠臼 见机行事 3 按图索骥的成语故事点评 把癞蛤蟆误认为千里马,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不论工作还是学习,死板教条、生搬硬套是靠不住的,一定要多实践,在反复实践中总结经验,获取知识。参考和借鉴没有错,更重要的是从中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从借鉴中懂得创新。不要被固定思维套牢,闹出不必要的笑话。懂得在失败中总结出经验,从经验中创造出成功。

按图索骥的故事4 秦国有个人叫孙阳,他一眼就能认出好马和坏马,人们把他叫“伯乐”。伯乐把自己认马的本领都写到叫《相马经》的书里,画上了各种马的图。伯乐的儿子很笨,却期望自己也能像父亲那么厉害。

伯乐的儿子把《相马经》背得很熟,以为自己也有了认马的本领。一天,伯乐的儿子在路边看见了一只癞蛤蟆。他想起书上说额头隆起、眼睛明亮、有四个大蹄子的就是好马。“这家伙的额头隆起来,眼睛又大又亮,不正是一匹千里马么”他想。

他十分高兴,把癞蛤蟆抓回了家,对伯乐说:“快看,我找到了一匹好马!”伯乐哭笑不得,只好说:“你抓的马太爱跳了,不好骑啊!” 按图索骥的寓意: 前人传下来的书本知识,就应努力学习,虚心继承,但是,必须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切实验证、牢固掌握,并加以发展,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按图索骥的故事5 【汉字】按图索骥 【拼音】àn tú suǒ jì 【基本释义】索:找;骥:良马。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

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贬义词 【出处】元·袁桷《清容居士集·示。

按图索骥丶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


一.按图索骥丶退避三舍的主人公分别是——春秋时著名伯乐孙阳的儿子和晋文公重耳。
二.典故:1.按图索骥,是伯乐的儿子按照他父亲的相马经辨识千里马而来的典故。

典故如下:春秋时期,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因为擅长相马,被称为伯乐,伯乐的儿子把父亲用经验写的《相马经》背得很熟,以为自己也有了认马的本领。一天,伯乐的儿子在路边看见了一只癞蛤蟆。他想起书上说额头隆起、眼睛明亮、有四个大蹄子的就是好马。他想:“这家伙的额头隆起来,眼睛又大又亮,不正是一匹千里马么?”于是他去对他的父亲(伯乐)说:“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其他条件都符合,就是蹄子有点不够大!”伯乐知道儿子很笨,被他气得笑了起来,说:“你找到的马太爱跳了,不能骑啊!”2.退避三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他当年流亡到楚国的时候,楚成王对他进行了帮助,楚王问他你怎么报答我呀?晋文公重耳说如果以后两国交战,退避三舍。

典故如下: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有些什么历史故事,主人公分别是谁?

程门立雪 (杨时和程颐 ) 这则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杨时和游酢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

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后人就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程门立雪”也可说成“立雪程门”。 指鹿为马 (赵高) “指鹿为马”来源于历史故事。

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专政,他们为保住自己权势,假传“圣旨”,令本应继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儿子扶苏自杀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赵高做了宰相高职,想亿伺机再推倒胡亥篡夺皇权。赵高狡猾阴险,他知道自己出身低下,各大臣都不服他。

为了测试各个官员对他的态度,一日,赵高拉来一只鹿,当着众大臣的面对胡亥说:“陛下收下这只卑臣千方百计寻得的好马吧!”胡亥笑道:“丞相是否搞错了?你拉来的是一只鹿哇,哪里是良马?”赵高并不理会皇帝的话,却仔细观察周围人的反应,有人跟着赵高随声附和,有人却说真话指出是鹿非马。 结果,说真话的陆续都被赵高设计杀害了。从此,留下“指鹿为马”成语。

韦编三绝 (孔子) 韦编三绝是孔子勤读《易》书的一则典故。《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传统说法,孔子晚年喜欢读《易》,并且撰写了《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合称"十翼",又称《易大传》。韦,熟牛皮。古代用竹片写书,再用皮条编缀成册。

三,指多次。孔子勤读《易》书,致使编缀的皮条多次断开。他还说:"如果多给我几年功夫,那么,我对于《易》的知识会更加丰富的。

"《论语·述而》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加与假意近。如果五十岁就开始学习《周易》,那么就可以不犯大错误了。 囊荧映雪 ( 车胤和孙康)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人。

他好学不倦,却因家境穷困,往往没有钱买油点灯,一到天黑,就没法读书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坐在院子里默书,看见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便捉了几十只,装在白夏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荷!光亮还不小呢!便打开书本,埋头学习。

囊萤苦学的故事是很有名的。宋登春诗:“学书夜囊萤。

”李申《寄刘明府》:“三十年前共苦心,囊萤曾寄此烟岑。”杜甫《题郑十八丈著作故居》:“穷巷悄然车马绝,案头干死读书萤。”都用的是这个典故。杨弘贞、赵蕃等人,都作过《萤光照字赋》。

和“囊萤”并传的是“映雪”的故事。 孙康,晋代京兆人。他和车胤一样,酷爱学习,常常感到白天的时间不够用,很想以夜继日,却点不起灯。

特别是冬季,昼短夜长,让黑夜的时间浪费掉,实在太可惜。 有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看见窗户缝里透进白光,还以为已经天明了;及至出门一看,原来是下了大雪,山、水、树木、屋宇,无一不银装素裹,闪闪发亮。他欣赏了一会雪景,忽然灵机一动:映着雪光,不是可以读书吗? 从此以后,他每夜都映雪读书,不觉得天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读到鸡叫。

继续浏览:

上一篇:劝君更尽一杯酒的下一句是什么?劝君更尽一杯酒的下一句

下一篇:感恩节是什么时候?感恩节时间是什么时候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