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是谁提出来的?中医常说的“望闻问切”是谁提出的呢
望闻问切是扁鹊提出的。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望闻问切最早源于《难经》第六十一难,《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汉族医学著作之一,最早使用四字联称,则应处于《古今医统》:“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

《难经》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 扁鹊姓秦,名越人,是渤海郡郑州(现河北省任丘县)人,战国时期有名的民间医生,人们都称他为神医。望、闻、问、切四诊,最早的奠基人就是扁鹊。
望闻问切是谁提出来的
扁鹊。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
这四种诊法至今依然被普遍使用。望闻问切最早源于《难经》第六十一难,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望闻问切最早使用四字联称,则应处于《古今医统》:“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词语解释:【出处】最早应源于《难经》第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
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最早使用四字联称,则应处于《古今医统》:“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
中医常说的“望闻问切”是谁提出的呢?
根据史书记载,中医中常提到的“望闻问切”是由古代神医扁鹊最先提出来的。此后望闻问切也成为了中医在医治病人时非常重要的依据,而且“望闻问切”的提出,也对于中医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仍沿袭至今,小编认为这些知识都是劳动与智慧的结晶,需要后世的人一直传承下去。
这一诊治方法在中医治疗病人的时候,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望闻问切最早是由扁鹊提出的,扁鹊是中国古代非常有成就的一位神医,据说是在扁鹊就诊疾病的时候,他就已经能够非常全面的应用这些诊断技术来医治病人,而且经扁鹊诊治过的病人基本上都是药到病除。二.“望闻问切”促进中医史的进步 问诊也就是指通过询问病人,了解病人的病史、家族病史病人的发病原因以及主要是哪里疼痛,现在在每一位医生医治病人的时候,也都会询问病人,在古代的时候,扁鹊就已经能够通过这一种方法诊断病人的疾病,所以可见中国古代的医学圣人们的聪明才智都是极其高的。 闻诊也就是指文气味儿听声音,在听声音的时候可以听到病人说话的气息高低,声音的清浊程度缓急等等,以此可以分辨出病人的发病情况如何,望诊也就是指通过观察病人的舌头眼睛面貌等外形由此可以判断出病人的身体是哪里出了问题,切诊也就是指通过为病人把脉,切实体会病人脉象的变化,用词可以判断出病人的身体状况如何。
望闻问切是谁提出的 望闻问切是哪个人提出来的
1.望闻问切是扁鹊提出来的。望闻问切来源于扁鹊《难经》中的第六十一难,后来被中医总结为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2.望诊是用肉眼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以及排泄物来推断疾病的方法。闻诊是通过听患者声音的强弱、高低和嗅气味两个方面来分辨病情。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患病的时间长短、以往病史、病痛所在,以及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相关情况来判断疾病。切诊是检查患者的脉搏,通过脉象的变化来了解疾病。
3.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医学家,原名秦越人。“扁鹊”一词原本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能为人解除病痛的鸟,因为秦越人医术高超,所以百姓便敬称他为“扁鹊”。
望闻问切是谁提出的
扁鹊。望闻问切是中医用语,合称四诊。
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他精于望色,通过望色判断病证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扩展资料诊断方法:
1.问诊:通过问诊了解既径病史与家族病史、起病原因、发病经过及治疗过程,主要痛苦所在,自觉症状,饮食喜恶等情况。
2.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
3.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以及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
4.切诊:用手指按腕后桡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
提出“望闻问切”等医疗手段的是
扁鹊姓秦,名越人,是渤海郡郑州(现河北省任丘县)人,战国时期有名的民间医生,人们都称他为神医。望、闻、问、切四诊,最早的奠基人就是扁鹊。
一天傍晚,一位老人到店中借宿,一住半月,临走时不给房钱,扁鹊无怨言,还送老者钱作盘缠。十多年后,这位名叫长桑君的老人又来了,叫扁鹊打水帮他洗脚上疮疥,扁鹊爽快地答应了。事后,长桑君对扁鹊说:"我是医生,想把医术传给世人。你心地善良,我准备把医术传给你。有了它,你给人治病手到病除。"服用长桑君宝药后,扁鹊竟能隔墙观人,看一看病人气色,听一听病人声音,就能诊病治病。百姓就把他比作传说中黄帝时代的神医"扁鹊"。
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有一次扁鹊行医来到陕西的虢国,听说虢太子突然死亡,人们都在为太子办理丧事。扁鹊询问了病由,并对太子进行详细的诊查,看他的脸色,摸他的脉搏,观察到他还有微弱的呼吸,两股内还有体温,断定太子并没有真死。扁鹊拿出了针,给太子针刺百会、合谷、人中等穴位,太子竟然慢慢地苏醒了。
以后又用汤药给他调养了一段时间,终于使太子恢复了健康。虢君对此感激不尽,他赞扬扁鹊有起死回生的本领,扁鹊高明的医术便流传开来。其实扁鹊并不是能使死人复活的神医,而是他善于运用切脉、望色、听声、问病情四诊来诊查病人,因此司马迁高度赞扬扁鹊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他到处行医,足迹遍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他所到之处都根据当地的需要随俗变医。在邯郸,听说那里很重视妇女,他就做下医(妇科医生)。到咸阳,听说那里的的人很爱孩子,便当小儿医(小儿科医生)。
望闻问切 是古代哪位名医所提出的?
是扁鹊,扁鹊不仅善于切脉和望诊,而且善于运用针灸、按摩、熨贴、砭石、手术和汤药等多种方法去治疗各种病症。有一次,他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
扁鹊找到了中庶子(太子的侍从官)问道:“太子患什么病?”中庶子答道:“太子中邪。邪气发泄不出去突然昏倒就死了!”扁鹊进一步了解了太子发病的各种情况,就信心百倍地对中庶子说:”你进去通报虢君,就说我能救活太子!”但中庶子不信扁鹊能“起死回生”,不肯去通报,而且嘲讽扁鹊说:“你既无上古名医俞跗的本事,反而说你能救活太子,就是不懂事的婴儿也会知道你是骗人的!”扁鹊气愤地说:“你这是从竹管里望天。老实告诉你,我秦越人不等切脉、望色、听声、审察病人形态,就能说出病的部位。不信,你试去看看太子,他此刻耳朵该会鸣响,鼻翼该会扇动,从其大腿摸到阴部也该是温热的。”听到这里,中庶子不禁目瞪口呆。因为扁鹊虽没有见过太子,但通过多次询问,对太子的病情已了如指掌,说得头头是道,说明他很有本事,不可小看。中庶子只得进去通报了。
虢君得知消息,吃了一惊,赶快出来接见扁鹊,说:“我久慕先生大名,只是无缘拜见;先生路过我这小国,幸亏主动来救助,这实在是寡人的幸运!有先生救助,我儿就能活命;没有先生救助,就只有把他的尸体埋在山沟罢了。”说着,“流涕长潸”,哭得好悲切。扁鹊告诉虢君,太子患的是“尸厥”(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
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
不久,太子就能坐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而他却实事求是地说,并非他能把死去的人救活,而是病人根本就没有真正死去,他只不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把太子从垂死中挽救过来而已。
从以上病例看出,扁鹊已经综合运用了我国诊病的“四诊”原则—望、闻、问、切。他自说:“越人之为方,不等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这话已经充分表明扁鹊在临床上运用了“四诊”的诊法。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