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在古代一刻钟等于多少分钟?古代一刻钟是多长时间

在古代一刻钟等于多少分钟?古代一刻钟是多长时间

最佳回答2022-11-19

在古代一刻钟等于15分钟。古代计时的工具叫“铜壶滴漏”。古时以“铜壶滴漏”计时,一昼夜分为一百刻,一天一夜为24个小时,一个刻度所代表的时间就是24个小时除以100,一刻即为14.4分钟。直至清初,将100刻改定为96刻,每刻时长变为15分钟整,相传成习,一直沿用到今天。

在古代一刻钟等于多少分钟

西方的计时方法是把一天平均分成二十四份,每一份是一个小时,而我国古代是把一天平均分成十二份,每一份是一个时辰,另外我国古代还有一种叫做日晷的计时工具,它把一个时辰平均分成了八份,一份叫做一刻,而根据上面的分析来看,一份正好是西方计时方法中的十五分钟。

古代的“一刻”是多少分钟?


1.一刻意思是指15分钟;亦指一会儿,片刻。
2.一昼夜分为一百刻,一刻即为14.4分钟,至 清 初定为九十六刻,一刻即为15分钟。

扩展资料详细解释:
1.释义:(1).表示时间。古以漏壶计时,一昼夜分为一百刻,一刻即为14.4分钟,至 清 初定为九十六刻,一刻即为15分钟。今用钟表计时,一刻亦即15分钟。
2.【出处】:《汉书·昌邑哀王刘髆传》:“夜漏未尽一刻,以火发书。


3.【示例】: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中:“及期,帝候日於庭,谓 淳风 曰:‘吾放汝与妻子别。’对以尚早一刻,指表影曰:‘至此蚀矣。’如言而蚀,不差毫发。

” 老舍 《离婚》十:“两位小天使在东屋玩了有一刻来钟。”
4.释义:(2).指短暂的时间,犹片刻
5.【出处】:唐 白居易 《短歌行》:“曈曈太阳如火色,上行千里下一刻。”
6.【示例】:清 郑燮 《扬州》诗:“繁华一刻人偏恋,呜咽千年水不流。

” 茅盾 《子夜》十:“ 杜竹斋 的脸色却一刻比一刻苍白。

古代一刻钟是多长时间?

等于14分24秒。直至清初,每刻时长变为15分钟整。

它是靠铜壶里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来计算时间的长短的。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铜壶底部有个孔,壶中竖着一支带有100个刻度的箭。壶中装满水后,水从孔中滴出来,一天一夜刚好滴尽。一天一夜为24个小时,这样,箭上的一个刻度所代表的时间就是24个小时除以100,等于14分24秒。

直至清初,将100刻改定为96刻,每刻时长变为15分钟整,相传成习,一直沿用到今天。扩展资料:其他计时方式按照漏壶的观察方式不同,我们可以划分出水位下降的“沉箭漏”和水位上升的“浮箭漏”两种漏壶。沉箭漏的构造十分简单,是由一个底部有着小孔的壶和箭刻组成。

在使用的时候,壶里的水会从小孔中流出,箭刻也会随着水的减少而下降,以此显示出时间。浮箭漏出现的时间比沉箭漏晚,不过,在功能上它比沉箭漏有着很大的优越性。它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个是供水的播水壶,另一个则是放了箭刻的受水壶。

在使用的时候,播水壶里面的水会通过小孔进到受水壶中,箭刻随着水位的上升而上浮,以此显示出时间。

古时候的一刻钟相当于现在…多长时间?

古代刻漏计时将一天分为100刻(还有120、10
8.96的分法),而一天24小时,即1440分钟,1440/100=14.4,所以一刻钟等于现在的14.4分钟。明末清初西方钟表传入中国,100刻不能被十二时辰(24时)整除,所以将一天100刻改为96刻。

古代一刻钟是多长时间?一刻为什么等于15分钟?

古人使用漏壶计时,一天十二时辰,一时辰等于现在的两小时。一昼夜共有一百刻,所以一刻是14.4分钟,到了清朝初年,更改为九十六刻,所以一刻就成了15分钟。

这次就为大家讲讲古人的计时方式,以及制定刻度的方法,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所以,时间对于人们来说,是非常珍贵的。人生就是短短的几十年,需要好好把握这仅有的时光,不然,时间一去不复返,转眼就是一辈子。

在《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夜漏未尽一刻”。那么,这里的“一刻”是现在的十五分钟吗?在古代,为什么会用“一刻钟”来表示十五分钟呢?这其中,又有什么含义呢? 对于“一刻”的含义,肯定是有的,至于,为什么要用“一刻”来表示,就需要从古代的计时工具说起。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懂得计时的国家,在农耕时代刚开始的时候,中国的古人就十分注重对时间的计算。

在不同的朝代和时期,科技发展水平和经济水平的不同,计时器的种类和使用方法也就有着很大的区别了。在古代,计时器主要有圭表、日晷和漏刻等。 那么,这些计时器又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呢? 首先是圭表:圭是平卧放置的尺子,表则是垂直放立的标竿,由圭和表组成的器物就是圭表。

早在商周时期,圭表就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了。它主要是利用太阳照射出垂直在标竿影子长度的原理,来测量日影的长度,从而,计算出时间。 另外,根据圭表测量出日影的变化,还可以用来辨别方向和确定节气。

除此之外,圭表还可以用来测量冬至日的所在,然后,确定回归年的长短。现在,我们到北京故宫、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等地旅游参观时,还可以看到日晷的身影。 其次就是日晷仪:这个计时器又被人们称为“日规”和“日晷”。这个计时器可以说是圭表的进化版,因为,它是从圭表演变出来的。

在西汉以前,人们普遍使用日晷来测量时间。其实,日晷是由一个石头做成的晷盘和用铜做成的晷针组成的。 一般情况下,人们会在晷盘的正反两面,划分出十二个大格子,一个大格子就代表两个小时。在使用日晷的时候,人们只需要观察日影在晷盘的哪个位置,就可以知道时间了。

日晷和圭表一样,都是通过观察日影来推算时间。 不过,日晷有一个缺点,就是在晚上和下雨天的时候不能用。为了克服日晷这一缺点,人们就发明了可以在晚上使用的月晷。这样一来,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可以推算出时间了。

不过,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日晷还是月晷,都不可以在阴天或者下雨天使用。 最后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则是指划有刻度的箭,这是放在漏壶中标注时间的零件。由于,日晷和月晷的缺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所以,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的漏刻,应运而生了。

清朝人对它的评价极高,他们认为古代能够测出十二个时辰的计时器只有漏刻。 漏刻又叫作漏壶,实际上,它是一个水钟。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用水来计算时间的方法了。

各个朝代都有一个专门的部门管理漏刻,民间更是普遍使用。这个在《隋书》中也有记载,据说,当年黄帝创漏水的方法,就是为了把白天和黑夜划分开来。 后来,这一工作由挈壶氏负责,挈壶氏也就是掌管漏刻的官员。因为,漏刻一般用铜壶来装水,滴漏来计算时刻,所以,它又被称为“铜壶滴漏”。

这种计时器很简单,只要在壶里装水就可以了,水会从壶底的小孔里流出。 如果,能在一天一夜里滴完了壶中的水,那么,这就是二十四个小时。这个时候,被平均划分在箭刻上的一百个刻度就是二十四小时,一个刻度就是十四分四十秒了。

按照漏壶的观察方式不同,我们可以划分出水位下降的“沉箭漏”和水位上升的“浮箭漏”两种漏壶。沉箭漏的构造十分简单,是由一个底部有着小孔的壶和箭刻组成。在使用的时候,壶里的水会从小孔中流出,箭刻也会随着水的减少而下降,以此显示出时间。 浮箭漏出现的时间比沉箭漏晚,不过,在功能上它比沉箭漏有着很大的优越性。

它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个是供水的播水壶,另一个则是放了箭刻的受水壶。在使用的时候,播水壶里面的水会通过小孔进到受水壶中,箭刻随着水位的上升而上浮,以此显示出时间。 后来,为了能够提高水流速度的稳定性和计时的精确度,人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或几个漏水壶。

当然,除此之外,中国古人还造出了:香篆钟、灯漏、沙漏、水运仪象台等。古代的人们用圭表判断方向,确定时间和节气,用日晷观察日影计算时间,�。

古代的一刻钟是多长时间?

15分钟。古人计时也说“刻”,这一时间概念源自于古老的计时工具日晷和漏壶。

最初用漏壶计时,一昼夜有一百“刻”,故古人言中的“刻”和我们现在说的一刻钟在时间长短上有出入,直到清代改为一百刻为九十六刻,一刻才完全等同于现在所说的十五分钟。扩展资料:
1.一盏茶、一炷香明清小说中常用“一盏茶”和“一炷香”来表示时间。中国人自古就有喝茶的习惯,所以用喝茶的时间来计时是很自然的。古人称喝茶用的小杯子为“盏”,所以才叫做“一盏茶”时间。

寺庙是老百姓常去的地方,烧香又是寺庙里最常见的宗教仪式。所以燃烧“一炷香”的时间也成了人们常用的表达时间段的用语。
2.“三更”和“半夜”除了地支计时法,古人还为漫漫长夜单独制定了计时法。

古人把夜晚分为五更,每更两个小时。一更天:戌时 19:00 - 21:00二更天:亥时 21:00 - 23:00三更天:子时 23:00 - 01:00四更天:丑时 01:00 - 03:00五更天:寅时 03:00 - 05:00与常人理解不同的是,一更并非对应子时,而对应的是戌时,也就是说,夜从戌时(黄昏)开始,卯时结束。这样一来,“三更”正好对应“夜半”,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三更半夜”。

继续浏览:

上一篇:天府之国是指哪里?我国的“天府之国”指的是哪里

下一篇:早上好问候语温馨短句有哪些?早上好的问候短句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