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陶器和瓷器的区别是啥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陶器和瓷器的区别是啥

最佳回答2022-11-18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有:

1、胎质

瓷器用的是瓷土、高岭土。高岭土是由云母和长石变质而成,其中钠钾铁还有钙等元素流失,经水后应其变化而形成。陶器的陶土则是含有云母、石英等矿物质的黏土。

2、温度

陶器烧制的温度通常700到800度高温之间,如果使用高岭土,温度会达到1000度。瓷器的烧制温度为1200度,现代官方研究瓷器烧制1100度以上温度即可。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

3、工艺

瓷器烧造成型工艺复杂,瓷胎烧制成型温度较高,因其胎土内为高岭土等矿物质杂质很少,成型后器皿更加精美耐用、无漏水现象。

陶器的烧造成型工艺相对于瓷器来说较为简单,陶土中矿物质含量较少多为杂质,烧质温度偏低,器皿成型后易沾染污垢,吸水性较强等现象。

4、年代

我国最早使用陶器的年代可以追溯到距今两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期,精测鉴定距今为止其年代应在20000至19000年。而瓷器脱胎于陶器,产生于汉代,到唐宋渐趋成熟,之后名瓷名窑已遍及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陶器和瓷器怎么区分?

通俗地讲: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有关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烧成温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

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四.透明度不同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

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五.釉料不同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以上几个方面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原材料和烧成温度,其他几个条件,都与这两条密切相关。因此,制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烧成温度的技术,并认识到高岭土与一般黏土的区别,便具备了发明瓷器的条件。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是啥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主要有以下方面:
1.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的烧成温度都低于瓷器,最低可以到800度以下,最高1100度左右,而瓷器的烧成温度一般都在1200度以上,最高达1400度。
2.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一般的黏土就可以烧制,而瓷器需要特定的材料:高岭土。


3.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因为烧制温度低,坯体没有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也比较差,有时用钢刀就能划出痕迹。瓷器烧成温度高,烧结充分,敲击声音清脆,用普通钢刀是很难划出痕迹的。

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通俗地讲: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炽器和瓷器的总称。在收藏陶瓷过程中,究竟该怎么区分瓷器和陶器?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瓷器与陶器的区别,供大家参阅! 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1.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的烧成漫度一般在900℃左右,瓷器则需要1300℃的高温才能烧成;
2.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

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5.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6.概念不同 陶器pottery:用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烧制而成的物品。瓷器china: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经混炼,成形,煅烧而成的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

怎样鉴定古陶器? 我国的陶器制作,历史悠久,窑口众多,产量极大,除了历代流传下来的传世品外,地下出土物中要数陶器最为丰富。但是历史上某些人出于各种动机,对古陶器也和对其它文物一样,制作了一些复制品或伪品,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一下子也难以搞清。为了保护祖国的文物,就需要研究陶器的演变规律,对它的制作年代和真伪,进行准确的科学鉴定。

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辨别古代陶器的真伪及其艺术水平的高下就叫作古陶器鉴定。 鉴定古陶器,并非十分神秘而高不可攀,但必须认真实践,从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有意识地对各种真品和伪作进行分析比较,搞清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窑口的风格,各种复制品与作伪的种种表现,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观察、分析、比较,掌握其演变规律,就可逐步地获得鉴定的入门知识。鉴定陶器关键在于要多观看、多接触、多实践,从把握历代陶器的典型风貌和基本特征着手,作规律性的认识,再加上运用现代科学测试手段,这样就能获得陶器鉴定的真知灼见。

当然,真正精通陶器鉴定也非一蹴而就,轻而易举之事。我国自古至今,流传下来和出土的陶器不计其数,时代不同,陶器的风格面貌也就不同;即使是同一时代的器物,不同地区,制作的风格面貌也有所不同。何况古陶器自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以来,就不断有人仿造,使尽各种方法来蒙骗人呢!因此,从数量众多的古陶器中,鉴定出某件产品的年代、窑口、真伪及其艺术水平的高下就不那么容易了。

除了需要专门知识外,还要有丰富的历史、文学、艺术、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从这一点来说,古陶器鉴定又是一项比较复杂,有难度的学问。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陶器鉴定还只限于通过人体的感官(即眼、耳、手等)进行辨伪、断代及考。70年代后,一些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在陶器鉴定中得到运用,从而使陶器鉴定进入新的境界。

如用碳14和热释光间接和直接测量陶器的年代,用光谱、质谱等分析、比较陶器的化学成分,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法检测陶器化学元素的含量,用电子显微镜检定陶器的质地、结构等等。但以上的设备投资大,成本高,所索鉴定费也高,因此在鉴别陶器时人们常常凭感官,即是说,用现代科学技术还不能代替人体的感官的作用。到目前为止,依靠人体感官来鉴定古陶器,仍占主导地位。 鉴定古代陶器,主要是从古代陶器的产地、器型、图案花纹、制作工艺等入手。

其基本原则和方法是: 1.产地 每一种古代陶器,都有一定的出土地点和分布范围。例如,仰韶文化,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遗址中出土不少非常精美的彩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艺术明珠。其后考古学家又在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北、甘肃、青海等地发现类似仰韶文化遗址多处,其中心地区有北首岭、半坡、庙底沟、西王村四个类型。因此一提起彩陶,或得着一件彩陶器就会立刻想到它的产地和范围。

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河姆渡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属于黑陶,尤其是山东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黑陶,器壁极薄且光滑,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凡遇漆黑光亮的蛋壳陶,肯定是山东龙山文化之物。几何印纹硬陶在商代和西周时期就很兴盛,春秋和战国时期仍在继续发展,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凡遇胎质比一般陶器坚硬,烧成温度比较高,叩之能发出金属声,器表拍印有几何纹饰的一些贮盛器的,可以说绝大多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产品。可见,掌握每件陶器的出土地点、分布范围和流传的经过等等,对鉴定陶器的时代、真伪和价值都会起很大的作用。 2.器型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及技术条件,制约着不同时代陶器的造型。

因此,弄清陶器器型产生、发展、演变和消失的历史,则为古陶器的鉴定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例如,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鬲十分流行,到了汉代鬲则无影无踪。陶鼎和陶钟等仿铜陶器,流行于战国和两汉,到魏晋以后就彻底绝迹了。又如仰韶文化多见平底器,缺乏袋足器、三足器和圈足器,龙山文化恰恰与仰韶文化相反,器型多为三足器、圈足器、袋足器,平底或圆底的盆、钵极为少见。

除了掌握每个时代器型产生、发展、演变、消亡的历史和地区特有的器型外,还要对每件陶器的口沿、腹部、肩部、颈部、底部和柄、耳、系、流、足、钮、鋬、鼻等细部特征进行仔细对比研究。掌握了器型,再结合胎质、花纹、款识、制作工艺方面的特征进行鉴定,在断代和辨伪时就不致失之千里。因此,形成准确的器型概念,善于体察各时代器型的不同风貌非常重要。

3.图案花纹 陶器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与瓷器、玉器、古砚上的纹饰一样,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情趣,都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特点,都可以成为我们鉴定陶器时的参考因素。如商代早、中、晚期的陶器在图案花纹上都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商代早期陶器多见细绳纹,少见饕餮纹;中期则饕餮纹十分盛行;晚期饕餮纹非常罕见,绳纹又重新兴起,但比商周早期的粗。西周早期的绳纹与商代晚期不同,成组的竖形粗绳纹增多;中期除了绳纹外,又出现了瓦纹(即凹沟纹);晚期素面增多,绳纹较粗,且模糊不清。

春秋时期的陶器以素面磨光者为多,并盛行暗纹,绳纹不常见了。部分彩陶下腹部有“十”、“一”、“○”、“丨”、“卐”等花纹符号的,肯定是甘肃临洮马家窑的产品,而不是其它仰韶文化的产品。可见对各时期陶器上图案花纹的了解和研究,是有助于陶器鉴定的。

4.制作工艺 陶器的成型和加工工艺,往往在陶器上留下痕迹。这些痕迹,亦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地区特色。如新石器时代的制陶者�。

陶与瓷的区别

陶与瓷的区别:瓷器有光泽/陶器没有光泽,瓷器几乎不吸水/陶器吸水,瓷器声音清脆/陶器声音沉闷,瓷器是透明的/陶器不透光。陶器烧制温度低/瓷器烧制温度就高。

那么下面我就从这6个方面来具体的分析一下吧!
一.外表的釉面:瓷器烧制过程一般都是经过高温的,釉面是高钙石灰釉,釉面明亮有光泽,烧制陶器的则是低温釉,还要加入铅作为溶剂低温烧制的,和瓷器相比较,陶就较为粗糙了,陶的表层铅,对我们的身体有害,陶器就多做为陪葬品了。
二.吸水:瓷器几乎不吸水,吸水率一般会小于0.2%,陶器一般的都会有的吸水性,吸水率一般的都会大于10%。
三.声音:我们敲击瓷器,一般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很悦耳。但敲击陶器时会发出沉闷的声音,有一种迟钝的感觉。


四.颜色:瓷器是半透明的,灰、黑白等各种颜色,它的断口处和玻璃差不多;而陶器是不透光的,有红、灰、白等各种颜色,断口处显得粗糙。
五.温度:陶器烧制的温度一般为700至800度之间,而瓷器的烧制温度一般为1200度,现代瓷器烧制1100以上温度即可。
六.原料:烧制陶器取得是普通的黏土,而瓷器用的是瓷土,一般的就是用高岭土为主要材料,高岭土有着很好可塑性以及耐火性,为松软的土质,现在烧制陶器也开始用高岭土。

事实上,现在我们家里吃饭的碗,它都属于瓷器。我家吃饭的碗,也不例外,也是瓷的,釉面光滑,很好看,还有花纹,以前家里有十个瓷器的碗,现在只剩下八个了,其中一个,因为一次儿子吃饭时不小心掉地上摔坏了,心疼了我好久,另一个,被邻居借去了没还,我也不好意思去要,家里除了吃饭的这种瓷器碗,还有陶碗,是用来蒸东西的,比如做蒸肉,就要用陶碗,陶碗又称土料碗,优点是耐高温,另外比如家里做腌菜的,坛子也是陶制品。小伙伴们,你们明白了陶与瓷的区别了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下方评论区写上你的问题,我一定会回复你的呦!期待你的参与。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

人们总是把瓷与陶相提并论而称之为陶瓷,其实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 那么,陶器和瓷器的区别是什么呢?陶器与瓷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陶器与瓷器的烧制方法亦有相同之处,瓷器的出现要比陶器晚几千年。烧制陶器既可以用釉,也可以不用釉。陶器的用釉不是很讲究,对釉料的要求也不是很高,釉料烧成后直接低温挂釉即可。 瓷器的用釉也很简单,可以在烧制瓷器的同时在高温的情况下直接挂釉,也可以在直接低温挂釉。

继续浏览:

上一篇:企业文化的标语有哪些?企业文化标语口号

下一篇:消防安全标语有哪些?消防安全宣传标语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