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半夜是几点?“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几点
三更半夜是指晚上11点到次日凌晨1点。一更也等于现在的2个小时,从晚上7点开始起更,一更指晚上7点至9点,二更指晚上9点至11点,三更指晚上11点至次日凌晨1点,四更指凌晨1点至3点,五更指凌晨3点至5点。民间俗话说:“一更人,二更锣,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

古代把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戊时、亥时。
三更半夜是指几点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
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几点?
深夜三更的三更是当日的23:00到第二天1:00。三更又名子时。
一夜有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一更在戌初一刻,称傍晚,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二更在亥初三刻,知名人士定,又名定昏等。三更在子时整,名夜深,又名夜半,中夜等。四更在丑正二刻,名鸡啼,又名荒鸡。五更在寅正四刻,称平旦,又被称为黎明曙光,早上,日旦等,有夜与日的更替之时。打也是古时候汉族人社会的一种晚间报时规章制度。
从而形成了一种巡夜的岗位更夫,更夫也别名打更的。把夜里子时整做为三更,三更便是深夜,而三更天则是三更周边,也就是在天的夜里11点至第二天下午1点。中国古时候直到20世纪,没有时钟之时,城镇都很时兴晚间打鼓报时。
大都市配有“南京鼓楼”,小镇或者农村大宅院有“更楼”,每晚有值勤更夫(巡查兼报时奴仆),按时间从更楼摆脱巡查一番,一路敲鼓报时。今日在某些偏僻农村,依然有以打鼓或者敲木梆来“打更”报时的。拓展材料:西周时期就已应用。
汉朝取名为夜深,鸡啼,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傍晚,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明,以夜深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先后递推。宋朝之前,精确测量时间的是铜壶滴漏,一把钢卷尺插漏壶中,平面上边,x时后y刻,一目了然。宋朝创造发明了水运仪象台,传动齿轮带上托牌奸险小人从门后通过,时间小木人初显,时间小木人正位2个标示就行分辨了。
之后发生了时正,时正即时间牌正位,例如:子初,子正,丑初,丑正,寅初,寅正,卯初,卯正,辰初,辰正,巳初,巳正,午初,午正,未初,未正,申初,申正,酉初,酉正,戌初,戌正,亥初,亥正,共二十四时,和欧式的二十四小时完全一致。
三更半夜是几点
三更半夜是当天的晚上十一点到第二天凌晨的一点。三更又名子时,古代时间名词。
上一篇:避雷针的作用是什么?避雷针的作用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