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赵国被灭的原因是什么?赵国为什么会被秦国灭亡呢

赵国被灭的原因是什么?赵国为什么会被秦国灭亡呢

最佳回答2022-11-18

赵国因佞臣当道,君主无能而被秦国所灭。公元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贲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赵国君主多为无能之辈,对奸佞之臣言听计从,长平之战战死四十五万,精锐尽失,最后难逃亡国的命运。

赵国被灭的原因是什么

长平之战,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5月至10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数战连胜,致使赵军损失惨重,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赵国是如何灭亡的?

前403年,韩、赵、魏正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始命赵烈侯赵籍为侯。国都曾先后在晋阳(今太原)、中牟(今鹤壁)、邯郸(今邯郸),前372年又立信都(今邢台)为赵之别都。

疆土囊括了河北省的大部分、山西省的大部分、内蒙古的阴山以南的部分。成为东方六国最强大的国家,与秦国展开了数十年的争霸。前228年,赵国都城邯郸被秦军攻破。赵国大夫们北逃到代,共同拥立赵代王嘉继续抵抗秦军。

前222年,秦军攻灭赵代王嘉,赵国灭亡。扩展资料:战国时期,赵国推行郡县征兵制,此外,赵国还极力推行募兵制。兵役的年龄限于十六七岁至60岁之间。

战国时期,赵国的兵种按出现的早晚可以依次排列为:车兵、步兵、骑兵和舟兵。赵国的步兵,称为“带甲”,为赵国军事实力的象征。赵国的骑兵是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而建立起来的。

赵国骑兵的来源从赵国本土招募及变车为骑、三胡的骑兵、赵国代地的骑兵。骑兵的武器有弓箭与剑。代地的马匹是赵国战马的主要来源。

赵国为什么会被秦国灭亡呢?

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从公元前403年立国到公元前228年灭亡,历经175年,在赵国的历史上,出现过后世广为传诵的故事,比如窃符救赵、完璧归赵、毛遂自荐等等。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点颇受后世称赞,就是赵国军民的积极抗秦。

然而,历史最终没有选择了赵国,这是为什么呢?最重要的一点是用人失误。赵国人才济济,并非他国能比,但是,赵国的国君从赵孝成王开始,重用的人大多是公族贵戚。比如决定赵国生死存亡的长平之战,赵孝成王只找平阳君赵豹和平原君赵胜商量,这两人都是公族贵戚。而有才能的蔺相如和廉颇,都不在决策人之列。

秦灭赵之前,赵王迁听信谗言,杀了支撑赵国半壁江山的李牧,直接导致三个月后,邯郸城破,赵王迁被俘。虽然李牧就算不被杀,赵国也是凶多吉少,但是,至少还可以坚持一段时间。除了用人失误外,赵国被灭还有三大原因。

1.政治腐败从郭开这个人就可以看出赵国的政治腐败到何种程度,他对赵国的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战国时期有四大名将,秦国和赵国各占两位,赵国的两位名将是廉颇和李牧,而这两人都被郭开陷害。廉颇是赵国名将,屡立战功,却毁于郭开之口,不得不逃离赵国;李牧的下场更惨,直接被杀。

2.主次不分战国末期,赵国不仅要面对强大的秦国,同时还遭到后方燕国的骚扰,虽然燕国实力比不上赵国,但是在赵国灭亡的过程中,燕国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燕国趁机攻击虚弱的赵国,这是燕王的失策。如果没有赵国挡住秦国,燕国安能如此太平?燕王目光短视、落井下石,而赵孝成王也发了昏,不仅没有对内休养生息,对外广结朋友。

面对燕国的入侵,还持续打了四年,尽管把燕国打疼了,可是自己也损失惨重,导致兵力进一步消耗,这让秦国坐收渔翁之利。3.疆域锐减赵国疆域的快速减少有两个原因,一是被秦国吞并,二是封给他人。在赵国与燕国交战的四年中,秦国趁机吞并赵国西部三十七座城池,赵国旧都晋阳也沦陷;为了讨好秦国,赵孝成王将河间封给吕不韦。为了报答信陵君的窃符救赵,将赵国重镇鄗送给了信陵君。

甚至为了让齐国的田单对付燕国,竟然送出五十七座城池,要知道,当时赵国还有名将廉颇和赵奢。以上说的四条原因,归结为一条就是“君主昏庸”。赵国一共十三位国君,真正对赵国有积极贡献的唯有赵武灵王一人。然而,赵武灵王也是前明后暗,没有善始善终,只能算半个明君,因此,赵国被灭也不足为怪。

赵国灭亡的原因?

    根据历史记载和分析如下:   
一.外在秦国攻势强大秦统一六国的战争,既是战国末期最后一场诸侯兼并战争,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封建统一战争。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用了10年的时间,相继灭掉了北方的燕、赵,中原的韩、魏,东方的齐和南方的楚六个国家,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 500余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统一国家。

秦国经过数年连续攻赵,极大地削弱了赵国实力,但离灭亡赵国尚需时日。于是秦国转攻韩国,公元前231年,攻下韩国南阳,次年,秦内史滕率军北上,攻占韩国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俘虏韩王安,在韩地设置颍川郡,韩国灭亡。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年),秦王乘赵国进攻燕国之际,派王翦、桓齮、杨瑞分两路大军攻赵,攻占了赵国的阏与(今山西和顺)、撩阳(今山西左权)、邺(今河北磁县南邺镇)和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等9座城池城,赵国的实力大减。秦王政十三年(前234年)十月,秦王嬴政担心秦灭韩时,赵国仍有助韩的可能,再度攻打赵国的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武城(磁县西南),斩首10万,大败赵军,并杀死赵将扈辄。


二.番吾之战,形成相持格局赵国经过秦国数年的攻击,死伤数十万,再无组织进攻能力了,仅能退守邯郸自保。秦王政十五年(前232年),秦军分两路进攻番吾(今河北灵寿西南),亦被李牧击败,史称番吾之战。幽缪王七年(公元前229年)秦趁赵国发生饥荒,乘胜兵分三路,大举率兵攻赵。

北路由李信率领,兵出太原、云中;中路由王翦率领上党之兵,通过井径,进攻赵国中部;南路由端和率领河内军队,从黄河北举进攻邯郸。赵幽缪王派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率军御敌。李牧以太行山为屏障,在秦军通往邯郸的道路上安营扎寨,接连几里不断,王翦不敢贸然前进。

秦赵之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如果此时赵能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加强经济建设,充实军事实力,把强秦拖垮亦有可能。对赵国来说,此是是最好的韬光隐晦,奋力备战之机。

   
三.秦用离间计,赵自毁长城李牧是当时赵国继廉颇之后的名将。数年间,他率兵北破燕军、南拒韩魏,且几败秦军,王翦畏之如虎。后李牧又取得番吾之战胜利,秦王看到这种情况,认为只能智取,不可强攻,遂派人去王翦军中,告诉王翦说:“李牧是赵国北边名将,我们不容易打胜他。将军不妨叫人去跟他讲和,以后我自有办法。

”王翦按照秦王的指令,开始与李牧和谈。秦王又派奸细到邯郸,用大量金银财宝贿赂赵王宠臣郭开,对他说:“李牧私自与秦军讲和,密谋反赵降秦,请你把这件事告知赵王,将来秦王一定重重酬谢你。”郭开虽然身在赵国而心在秦,又接受了贿赂,便按照秦王的旨意行事。他乘机对赵王说:“李牧、司马尚欲谋背叛大王,投降秦军。

赵王半信半疑郭开的话,于是派自己的亲信,暗暗前往赵军驻地察看实情。果然看到李牧与秦将王翦之间,不断有信使往来。赵王就把郭开的话当成真的,马上下令革除李牧的职务,改派赵葱和齐将颜聚去代替李牧。李牧听完赵葱宣读赵王的命令,脸色阴沉,嘴唇紧闭,坐在那里半天不动。

他想: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赵王派人来夺自己的兵权,是极其错误的,里面一定有鬼,他立即站起,用坚定不移的口气,对赵葱颜聚说:“两军对垒,国家的安危担在大将身上,虽然有国王的命令,我也不敢服从。”在郭开的怂恿下,赵王派人逮捕了李牧,把他捆绑起来杀害了。临刑前,他痛心地说:“廉颇为赵国将军,没有落个好下场。

为此我常常心中不满,没有想到今天竟轮到自己头上。”李牧被杀后,同时废了司马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附《李牧传》)。

赵国巨奸郭开,先后谋害了两位赵国大将,廉颇和李牧。廉颇逃往外地时,赵王想起了廉颇,派使节去看望。就在这时,郭开拿了重金给那位使节,叫他说廉颇身体不好,吃顿饭就拉了三泡屎多,使廉颇不能再返沙场。在关系到赵国生存的危急时刻,赵国逼走廉颇、杀贤将李牧,无疑是自毁长城,加速了赵国的最后灭亡。

   
四.代地地震,赵国雪上加霜公元前231年,赵国代地发生大地震,自乐徐(今河北满城西)西北到平阳(今河北阳原西),房屋倒塌,地裂百三十步(《史记》)。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赵国大饥。秦王政十八年(前229年),秦灭韩后第二年,秦军乘赵国地震之后,又逢大旱,兵分两路,南北合击赵都邯郸。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破赵军,攻占邯郸,俘赵王。赵国原太子赵嘉,拒不投降秦王,率领宗族亲信数百人,逃出邯郸,日夜兼程逃往代地(在今河北蔚县)自立为王,定都代,不久,赵国大夫及一些名门族纷纷奔代,燕赵合军,驻扎上谷(今河张家口及小五台以东,北京市延庆以西)。公元前222年,秦攻取代,俘赵王嘉。赵国所属领土变为秦国一郡,赵国灭亡。

综上所述:赵国灭亡,究其原因:一是经济和军事实力差,这是根本原因;二是赵国自毁长城,使秦国的离间计得逞这是直接原因;三是地震和饥荒等自然灾害,加速了赵的覆灭,这是重要原因。

赵国是怎么灭亡的

赵国之所以灭亡的原因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毕竟这个国家可以说是秦国统一路上最大的阻碍之一。有人说是因为长平之战的惨败。

也有人说是最后逼死李牧。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其实这些事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下面一起来看看赵国是怎么灭亡的。
1. 首先就是长平之战的惨败,不可否认这场战争对赵国形成了一个致命的打击,甚至都已经导致赵国境内的男子形成了一个断层,但其实这根本算不上赵国真正灭亡的原因,毕竟在秦赵最终一战的时候王翦也是对有李牧统兵的赵国毫无办法。

所以这次战争虽说对赵国打击不小,但也绝对没有达到一蹶不振的程度。
2. 再有就是前期派李牧去镇守边关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李牧的实力是绝对要高于廉颇的,而当时东胡与匈奴对赵国的威胁其实是要远高于中原地区的,所以赵国把李牧派去镇守边关是一件不得已的事情。

而且廉颇也是很杰出的将领,足以应付中原的战事。
3. 再有就是最后逼死李牧。这件事可以说是赵国灭亡的决定性因素,但是这里却有一件事要去深究一下。

那就是当时赵国境内因为逼走廉颇就只有李牧一个名将了,为什么要逼死他呢?难道赵王不知道李牧一死赵国就岌岌可危了吗?其实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赵王错信郭开。
4. 所以究其根本,赵国灭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赵武灵王之后这些赵王一代不如一代了。而且在赵武灵王之前的赵王也全都能力欠佳。

三家分晋的时候赵国可以说是实力最强的国家,但随后不久便被魏国反超,甚至连国都都差点没守住。之后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算是彻底的逆转了局势。 以上就是对于赵国是怎么灭亡的全部内容。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曾经强盛的赵国后来灭亡了呢?

位列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之覆灭,遭强秦入侵只是原因之一,君臣猜疑、内耗不断才是导致其迅速败亡的重要原因。公元前二百五十九年,赵军与秦军在长平(今山西晋城市高平之西北)对峙。

这时,秦王使用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国都邯郸大肆造谣说:“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如此简单粗暴、就连傻子都能瞧出破绽的诡计,昏昧的赵王居然信了,而且立即中计,他拒听蔺相如的谏阻并不顾赵括母亲赵夫人的坚决反对,用熟读兵书但毫无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了身经百战的老将廉颇 。骄横跋扈的赵括一到前线,立刻就改变了廉颇制定的以逸待劳、坚守不战、以拖疲、拖垮长途奔袭的秦军,再相机发起反攻的正确战术,下令转守为攻,结果赵军被秦国名将、有“杀神”之称的白起大败,四十万赵军降卒被白起残忍坑杀(活埋),其状惨不忍睹。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卒,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大规模杀降的先例。

长平之战后,曾经强大的赵国一蹶不振。赵悼襄王即位后,仍不吸取血的教训,不仅不倚重军事经验丰富的廉颇,反而派乐乘去接替他,廉颇忿怒,随即引发了他和乐乘之间的一场内讧大战。乐乘被廉颇击败,廉颇自己也“畏罪”逃往魏国国都大梁。

魏王并没有重用声威赫赫的廉颇,此时恰逢秦军再次来攻,赵国战事吃紧,赵王派人到大梁打探廉颇的近况,看看能否将他请回重新加以任用。来使仔细观察了廉老将军的日常起居,然后告辞回国复命。回邯郸后他报告赵王:“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探子的意思是廉颇将军虽老,但饭量很大,仍很能吃,唯一不足的是与自己对座侃谈时,顷刻间竟跑出去拉了三次屎。就因为“顷之三遗矢”这样一句夸大不实之词,赵悼襄王立刻就弃用了老当益壮、屡建奇功的廉颇。李牧也是名闻遐迩赵国良将,他长期率军镇守雁门关,抵御匈奴,保障着赵国北部边境的平安。

公元前二百四十四年,赵王任李牧为大将,在宜安挫败了秦将桓齿的进攻。由于他战绩卓著,被赵王封为武安君。公元前二百二十九年,秦将王翦率大军入侵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军抵御。秦国畏惧有勇有谋的李牧 ,再次施起了反间计,用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并让他四处造谣,诬陷李牧、司马尚阴欲谋反。

赵王不察实情,不辨真伪,竟信以为真,立即派赵葱到前线去替换李牧,并接管军队。李牧拒绝听令,赵王怒极,派人刺死了李牧,并将司马尚革职。不出三个月,王翦率秦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赵军大败亏输,主将赵葱被杀,秦军横扫赵境,直捣邯郸,俘虏了赵王,一举灭亡了赵国。物必自腐,然后生蛆。

赵国不腐,赵王不昏,郭开这样的屑小之辈就没有生存的土壤,为贪财而不惜帮助敌人颠覆国家。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秦国两次所施的反间计基本如出一辙,手法远远谈不上高明,只能算雕虫小技,竟然两次都骗过了身为一国之主的赵王。如此看来,赵王连白痴都不如。正是这两次形同儿戏的反间计,把赵国带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一次让赵国四十万精壮灰飞烟灭,另一次则彻底亡国。

赵国灭亡,并非秦亡而是自亡。堡垒从来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历代王朝的覆灭几乎都是赵国灭亡的翻版。

虽不一定都亡于反间计,但都是先自腐而生虫,然后由昏君、佞臣、屑小共同发力, 帮助外敌瓦解自家的江山社稷。

导致赵国灭亡的原因

首先是政治上改革的不彻底。秦在商鞍改革后, 出现了一批富有才干、办事效事高的官吏来治政,使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一跃而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赵烈侯时,赵国以相国公仲连任用荀欣等贤才进行改革,“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节财俭用,察度功德”,选拔贤才当官。赵武灵王时也进行了重大改革,使赵国的国力又大大增强。但赵国并未从根本上废止贵族政治,宗亲对赵国的政治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赵武灵王的改革之中, 最终取得了以公子成为首的贵族集团的支持才得以进行。

面在长平之战前,就是否接受冯亭所献上党之地,赵孝成王也是和他的叔叔平阳君、平原君等族人商议才定下决策的。所以赵国百姓都明白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中,国君是只相信其亲族的。腹击就曾说: “主虽信臣,百姓皆曰:‘国有大事,击必不为用”。

赵国政治的落后,还表现在法令不行,赏罚不明。与秦国变法之后,百姓大治,令行禁止,形成鲜明的对照。秦始皇的父亲子楚曾在赵国作人质,后逃回秦国。

“赵欲杀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寻常百姓也时常违犯法令。

赵地“人民矜懻忮,好气,任侠为奸”。“自全晋之时固已患其骠悍,而武灵王益厉之”。所以韩非批评道:“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之所居也。其民轻而难用,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尽其民力,彼固亡国之形也”。

赵国自立国之初,就无法解决好国君继承人的问属,致使预立的国君地承人因与宗亲争位,而多次发生内乱。公元前386年,即赵敬侯章元年,即赵敬侯即位的第二年,赵公子朝为争位,起兵叛乱,失败后逃奔魏国,勾引魏军袭击邯郸,没有得逞。公元前374年,赵公子胜与成侯争立,又进行叛乱。公元前350年,赵成侯逝世,公子緤又与太子语争立。

緤败投奔韩国。公元前347年,赵公子范又叛乱袭击邯郸,不胜而死,这些内乱和内战,也严重削弱了赵国的力量。对赵国损失巨大的事件则是沙丘宫变。赵武灵王是一位改革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他在位期间, 针对赵国的衰弱进行了以“胡服骑射”为中心的军事改革,灭中山、击三胡,易服入秦,侦探敌情,如果他继续领导赵国的军事活动,赵国可能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但由于他在对长子章与太子何分封及继承问题上的错误,致使他在沙丘宫变中被饿死,一场内乱又使赵国受到重大损失。赵国频繁的内乱,使其各项发展方略受到影响, 人力、物力诸方面损失颇多,这也是导致赵国最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战国末期赵国曾遭受两次大的自然灾害: 公元前231年,赵国发生大地震,自乐徐(今河北满城西北)以西,北至平阴(今山西阳高东南),大部分建筑物都倒塌损坏,地面裂开的口子东西有一百三十步长。公元前230年,赵国又遭受大旱,粮食绝收。这两次灾难给赵国无疑是雪上加霜,加建了赵国的灭亡。

赵王用人不当,也是导致灭亡的重要原因。例如,名将廉颇成功地遏止了秦国的进攻,但昏馈的赵王在紧要关头撤换廉颇,改以夸夸其谈的赵括为将,终于导致长平之败。廉颇奔魏后,赵王派使者探视廉颇。“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 被甲上马,以示可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但赵使者受了廉颇的仇人、赵王宠臣郭开的贿赂,恶意诋毁廉颇,谎称其“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 顷之三遗矢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受了欺骗,认为廉颇已老,就不再召还,致使一代名将客死他乡。在赵国抗击灭赵秦军的关键时刻,赵王又听信郭开的谗言,杀死名将李牧,加速了赵国的失败与灭亡。

继续浏览:

上一篇:终南山在哪?终南山现在在哪

下一篇:白醋和醋精的区别有哪些?醋精和白醋的区别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