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春天有几个节气?春季节气有哪些

春天有几个节气?春季节气有哪些

最佳回答2022-11-17

春天有6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的特定节令,它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的不同变化。

春天的6个节气分别是:

立春,时至立春,白昼变长,温度上升,降水增多,作物长势变快。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春雷乍动,气温回升,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天有几个节气

春分,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

清明,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谷雨,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够茁壮生长。

春天有哪些节气?

春季是四季的开始,通常在阳历的2月、3月、4月三个月份,每个月份有2个节气,2月有立春和雨水,3月有惊蛰和春分,4月有清明和谷雨,是故,春季有6个节气。
一.立春(2月3-5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是春季的第一天,立春表示春天来了。

立春之日,距离上一年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大约十五天左右,通常会出现在农历的正月初几,但有时也会出现在前一年的十二月末。也有立春这天恰巧是元旦的,像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庆十五年(1810年),但这种情形十分难得,所以谚语说:“百年难遇岁朝春。”二十四节气是农民一年耕稼行事依据的节历,所以立春在民国以后被政府颁订为“农民节”。立春在古代曾有许多有趣的节礼习俗。

在这一日,古代的皇帝须斋戒沐浴,率领文武百官举行祭典,一则迎春,一则劝农,鼓励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做好农务。他们祈求这一天是晴朗的日子,千万不要下雨,因为晴天将预兆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如果是雨天则预兆这一年气候反常、五谷歉收。南北朝时,在立春这天,人们把彩绢剪成燕子的形状,佩戴在身上,用燕子的归来表示春临大地,家家户户将“宜春”两个大字贴于门上。

立春还有“打春牛”之俗。打春牛是一种策励农耕的仪式,怕牛在休息了一个冬天后,变得懒散了,所以用彩鞭木棍打打它,称为“打春牛”。春牛通常是由土做成的土牛。

人们把土牛打碎了,牛肚子里露出预先藏好的另一只小土牛。这时,四周围观的百姓争着上前抢夺打碎的春牛,据说春牛角上的土能使农田丰收,牛身上的土放在家里则宜于养蚕,牛眼之土还能和药治病。而城里更出现了卖“小春牛”的贩子,土塑的小牛站在彩纸雪柳缠绕的栏座上,四周还点缀了土塑的百戏杂耍人物,让人爱不释手。

明清时,各地的人都在立春这天打春牛,唯一例外的是江苏的徐州人。徐州人相信如果立春打春牛的话,万一被蝎子咬了就会不治而死。在北方,立春这天要吃生萝卜或春饼,称为“咬春”,街头巷尾一整天都是卖生萝卜的小贩,半夜里还可以听到他们那“赛过脆梨”的咳喝叫卖声。等过了这些如打春牛、迎句芒神、咬春等热闹有趣的立春节俗后,大家都知道春天来了。


二.雨水(2月18-20日)雨水是正月的中气,为一年中的第二个节气。这时大地正吹着和煦的春风,高山的积雪融化了,雪水从山上流向平地,水分多了,湿气加重,自然雨水也多了,因此继立春之后的节气,就称之为雨水,春雨绵绵乃是常见的情景。雨水是农民最盼望老天恩赐的礼物,在春季里,绵密的雨水表示今年将是丰收的一年。阳光与雨水是农作物生长最需要的两样东西,农夫在一年四季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如果春季的雨水不够充沛,将导致无法顺利耕种,这一年的收成就会大受影响,因此,此时此刻,只有绵密的雨水,才会带来丰收的希望。

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雨水节气时,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升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对已萌动和返青的作物、林、果等的生长及人们的健康危害很大。

在注意做好农作物、大棚蔬菜以及公交部门防寒防冻工作的同时,也要注意个人的保健工作,以防止冬末春初感冒等流行疾病的发生。雨水不是节日,所以一般百姓在雨水这天没有任何过节的礼俗。对农夫而言,雨水这天最宜种稻和移植柑橘了。

所以农谚说:“雨水种落水(稻)。”也有:“雨水节,接柑橘。”
三.惊蛰(3月5-7日)惊蛰是仲春二月的节气。

这一时期气温不断上升,大地陆续解冻,桃花即将开放,树上的小鸟开始鸣叫,春雷乍响,蛰伏过冬的各种动物与昆虫都被惊醒,开始出来活动,因此该节气称为惊蛰。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莺)鸣;三候鹰化为鸿。”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阶段。在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同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装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零摄氏度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三至六摄氏度,江南为八摄氏度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十至十五摄氏度,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所以我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就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也有“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的农谚。此时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

“惊蛰不耙地,好比蒸摸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

俗话说“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必须继续搞好清沟沥水工作。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同时。

春季节气有哪些

春季节气有六个: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1.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2.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3.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在二十四节气之中,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4.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5.清明:每年4月4日或5日,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6.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春天的六个节气

春天的六个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雨水则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清明表示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而谷雨指的是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春天的六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古人根据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指导农业生产不误时节。

西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圭表测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节气。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来自三百多年前订立的依据太阳黄阳度数划分。在历史发展中"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继续浏览:

上一篇:黄土高原范围有哪些?黄土高原的范围有多大

下一篇:保护野生动物有什么宣传标语?写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标语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