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是佛教圣地吗?龙门石窟是佛教的建筑么
龙门石窟是佛教圣地。龙门石窟是我国北魏时期继云冈石窟之后开辟的一处国家级佛教圣地,也是石窟艺术之典范,因这里佛像以皇亲国戚、王公大臣造像集中,所以被称为具有明显的皇家风范的石窟。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古阳洞是由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开凿成的。窟顶无莲花藻井,地面呈马蹄形。主像释迦牟尼,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详地端坐在方台上,侍立在主佛左侧的是手提宝瓶的观音菩萨,右边的是拿摩尼宝珠的大势至菩萨,他们表情文静,仪态从容。古阳洞大小佛龛多达数百,雕造装饰十分华丽,特别是表现在龛的外形、龛楣和龛额的设计上,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有的是莲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筑、有的是帷幔和流苏,并且在龛楣上雕造有佛传故事,如:古阳洞南壁释迦多宝龛上,有树下诞生、步步生莲、九龙灌顶等,讲述的是悉达多从他母亲摩耶的右腋下诞生,刚出生,就走了七步,每一步脚印都生出一朵莲花,这叫步步生莲,他站在方台上,天空中有九条龙为他喷水沐浴。

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这些达官贵人不惜花费巨资,开凿窟龛,以求广植功德,祈福免灾,而且留下了书法珍品—龙门二十品。古阳洞中就占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窑中。龙门二十品是指从北魏时期精选出不同的二十块造像题记,它们记载着佛龛的雕凿时间、人物、目的等。二十品的特点是:字型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在汉隶和唐楷之间。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龙门二十品仍有无穷的艺术魅力,每年吸引无数的海外友人,漂洋过海,为的是能够亲眼目睹这一书法奇珍。
洛阳龙门石窟是宗教旅游吗
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13 千米处的伊阙峡谷间。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 洛阳(494),一直至北宋才完成。
自此,龙门石窟成为北魏佛教胜地之一。同甘肃的 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所以说洛阳龙门石窟旅游可以称作为宗教旅游。龙门石窟是佛教的建筑么?
是的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
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2680余品,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极高的艺术造诣。我国四大古都,我国四大石窟,我国四大佛教名山分别是什么
古都:西安、南京、洛阳、北京。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扩展资料:古都并称30年代,将杭州加入,列为“六大古都”,但是并未被大众所接受。1983年陈桥驿在《中国六大古都》一书中将杭州列入大古都,自此六大古都被大众接受: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1982年,谭其骧发表了《中国历史上的七大首都》一文,认为“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曾经做过一统政权或较大的地区政权的首都的城市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长安、洛阳、邺、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七大首都”。谭其骧这里提出的“七大首都”是其后“七大古都”提法的另一表述。1988年,地理学家谭其骧提议安阳为古都,安阳被认定为第七大古都,因此就有了七大古都之说: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2004年11月,中国古都学会,认定郑州为第八大古都,因此就有了八大古都之说: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郑州。
龙门石窟属于什么景观
龙门石窟属于佛教石窟寺艺术景观,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6公里处的伊阙峡谷间。由于地处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拟己为“真龙天子”,故又称“龙门”。
因山青水秀,环境清幽,气候宜人,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又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而建石窟。这里青山绿水、万象生辉,伊河两岸东西山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龙门风景名胜区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2007年5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景区。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从而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
在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这几个洞窟最有代表价值。其中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崇佛的历史情态。这些形制瑰异、琳琅满目的石刻艺术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珍贵记录。
唐代龙门石窟的重点洞窟中,以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最为著名。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组雕像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清代武亿曾说:“龙门不仅为石镌佛场,亦古碑林也”。
“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体的代表,它基于隶、形于楷,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众多的石刻题记中精选出来的魏碑书法精华。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称魏碑有“结构天成、笔法跳跃、精神飞动、血肉丰美等十美,他大力提倡学习书法应从龙门二十品入手,给“龙门二十品”以极高的评价。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遂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魏碑体的珍品和唐楷书体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之杰作。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优美,更是许多石窟难以比拟的。
龙门石窟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龙门东山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的香山寺,是武周时代封建王朝为安置印度高僧地婆诃罗的遗身而建立的一座佛教寺院。在此后的一百多年中,香山寺法音绵历、香火炽盛,以致中唐时代享誉中外的文化名人白居易,竟以居士情结与如满和尚等人结为“香山九老”,酬唱于该寺的堂上林下、晨烟夕蔼。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卒于洛阳履道里故居,白居易的亲属,根据他生前的遗嘱,将他葬于龙门香山寺下。
今日的白园(白居易墓园),是各界来宾体验大诗人晚年生活的理想之地。龙门石窟这些洋溢着信仰情感的文化遗存,其极具异域格调的外在形态和充斥着人文意识的内在涵养,是古代社会广大人民对现实世界充满诉求意愿的物质折射。中华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和成效卓绝的创造能力,透过这一遗响千载的人文景观可以得到透彻的解说。
龙门石窟的历史及简介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十三公里处,它同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龙门石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直至北宋。
现存佛像十万余尊,窟龛二千三百多个,碑刻题记二千八百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奉先寺中的卢舍那佛,据说是仿照武则天雕塑的。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连续开凿宾阳洞的北中南三个大石窟,石阳洞和宾阳洞的修建共费人工80万以上,还开凿了药方洞和东魏时开凿的莲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龙门山,古阳洞自慧成至东魏末50多年的营造,表现出列多的中国艺术形式,大佛姿态也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可畏转变为龙门石窟的温和可亲。以宾阳中洞主佛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着微笑,龙门石窟比云岗石窟表现出更多的中国艺术佛像。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总数的60%以上,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数,与她长期有洛阳有关。
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萨70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长度)。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称第一,先后用了四年时间,武则天自己出钱二万贯。龙门二十品是珍贵的魏碑体书法艺术的精品。
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隶书向楷体过渡中的一种字体,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扩展资料:奉先寺里的主像是卢舍那大佛的坐像。这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尊佛像,通高五丈一尺多,单耳朵就长达五尺七寸。
卢舍那是西天如来佛的报身像,也就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可是洛阳的老百姓却把这尊像叫成“武则天像”。据龙门山一带的群众说,卢舍那大佛就是以武则天为模特雕塑的。传说,有一年唐高宗和皇后武则天居住在东都洛阳的皇宫中。有一天清晨,武则天正在梳妆。
唐高宗在一旁夸赞道:“梓童(皇帝对后妃的爱称)相貌端正,雍容华贵,有菩萨之仪态。”武则天听了这话,心里暗暗高兴。她灵机一动,立刻抹开了眼泪。高宗吃惊地说:“梓童为何如此悲伤?”武则天抽泣着说:“眼前纵有千般好,百年之后还是一堆枯骨,有谁知道我的模样?”高宗说:“这有何难?孤命画工为梓童作幅精美的画像。
”武则天撒娇说:“画像虽好,只是薄薄一纸,不能流传千年。”这下子,高宗可作难了。想了半天想不出门道,只得问武则天:“依卿之见?”武则天嫣然一笑说:“陛下说妾有菩萨之相,何不在龙门山上开窟造像?”唐高宗恍然大悟,说:“这有何难!”于是命画工为武则天画像,又命人在龙门西山半崖上开凿九间房大的露天佛龛,取名奉先寺。准备工作就绪后,高宗命人选拔技术高超的石匠,按武则天的画像雕凿了一座大佛像。
为了把这座像雕得更精美,流芳百世,武则天还捐助了两万贯脂粉费。 大佛像塑好后,命名为卢舍那大佛,卢舍那梵语是光明普照的意思,武则天为自己造字取名为“曌(读照)”,其意为“日月当空”,也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因此,这尊像不但形态像武则天,连名字的含意也完全一样。
当地老百姓说不惯“卢舍那”这个词眼,干脆就把它叫作“武则天像”。直到今天,龙门街上的老百姓还是这个叫法。
求河南龙门石窟的介绍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坐落于素称“十三朝古都”的洛阳城南13公里处的伊河两岸,南北长达1公里。这里两山巍然对峙,伊水中流,形如门阙,故古称伊阙。
龙门之称始于隋,中经唐、宋、元、明、清,直至今天仍然沿用。龙门自古为险要关隘,交通要道,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因山清水秀,环境清幽,气候宜人,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又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建石窟。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诸朝,断续营造达400余年。其间,以北魏和唐代为两大造像高潮,历时近150年。其他朝代只是零星开凿,且规模较小。
龙门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多块,佛塔70多座。在整个石窟中,北魏造像约占1/3,全部在西山,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等;唐代造像几乎占2/3,大部分在西山,自武则天时转移到东山,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西山潜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以上两洞的洞窟及窟顶装饰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龛、奉先寺大像龛、万佛洞、极南洞和东山擂鼓台三洞、看经寺、高平郡王洞、千手千眼像龛、二莲花洞等。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公元5-1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石窟艺术中最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两山窟龛造像以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题材多样、雕刻精美、蕴涵丰厚而蜚声中外,以北魏和唐代造像达到艺术的顶峰及匠心独具的皇家风范、中原风格而异于早、晚期石窟,以碑刻题记数量为世界石窟之最而被誉为“古碑林”,以造像内容广涉佛教信仰的众多宗派甚至包括道教的题材也是石窟艺术中所罕见。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幽美,更是许多石窟难以比拟的。龙门石窟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龙门石窟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石窟艺术系列中不可缺少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应当受到全人类的重视和保护。1961年,龙门石窟被中国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龙门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典型的皇家风范 龙门石窟是北魏时代继大同云冈石窟之后开辟的又一处国家级的佛教圣地。由于龙门石窟开凿于中古时期多数封建王朝的都下近畿,是皇亲国戚、王公大臣、高级官吏祈福穰灾、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也可以说它主要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封建国家政治色彩。
与其说云冈石窟的一些造像盖有“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之意,那么龙门石窟的不少大型洞窟雕刻则是把封建政权披上宗教的外衣,从宫廷移到了佛场。如古阳洞、宾阳三洞、皇甫公窟、敬善寺、万佛洞、惠简洞、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极南洞、高平郡王洞等,都是为皇帝、后妃、王公大臣祈福之所。也正是由于封建统治者的直接参与,才能不惜人力、物力营造出如此规模宏伟而璀璨绚烂的洞窟。所以龙门石窟的兴衰嬗变,不仅反映了公元5~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而且因与众多的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有关,也在某些侧面披露了当时的政治风云的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
龙门石窟这一突出的特征是其它石窟无法匹敌的。
二.龙门石窟是中国历史上繁荣时代雕刻艺术的典范之作 龙门石窟的造像,丰富多彩、姿态各异。计有佛像、菩萨像、罗汉像、天龙八部护法像、佛传故事像、经变故事像、供养人像等。造像组合布局,适度得体、和谐优美;佛及菩萨、弟子等形象的塑造,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刀法运用娴熟流畅,可谓独具匠心、不拘一格。
龙门石窟的装饰艺术形式多样,琳琅满目、华贵富丽。藻井由莲花宝盖外绕天衣飘动、裙带当风的供养天人和伎乐天人构成;佛、菩萨的身光、头光,或为火焰纹、或为莲花坐佛、或为伎乐天人等;窟额、龛楣有尖拱、圆拱、盝形、屋形等式样,其上或饰宝相花、忍冬、卷草纹和帷幕、华绳,或雕铺首、金翅鸟、升龙、摩尼宝珠,甚至有的还雕饰供养天人、伎乐天人以及佛传故事等。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北魏和唐代佛教盛期的高度艺术水平,堪称中国历史上繁荣时代雕刻艺术的典范之作。
三.龙门石窟的碑刻题记是一部涵盖多种学科的“石史” 龙门石窟的碑刻题记多达2840余块,凡30多万字。其数量之多,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诸石窟寺中居首位,故有“古碑林”之美誉。其内容主要是出资营造石窟功德主的发愿文,即造像铭记,也有一部分是历代帝王、文人学士等游览龙门留下的题刻 .Mч。
Waч.| 回答采纳率:21.8% 2009-03-08 18:25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南郊伊河岸边的龙门石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佛教四大石窟之一,世界著名的艺术宝库。工程浩大,令人叹为观止。在2100多个窟中,今存佛像10万多尊,题记碑刻3600余品,佛塔40余座。龙门石窟开创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88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连续大规模营造达四百余年之久.这些石窟雕饰奇伟,冠于当世,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
旅游须知:参观龙门石窟最好上午去。因上午阳光直照石窟西山,光线充足。便于游人照相摄影。
古阳洞 在龙门山(西山)南部。窟内两壁镌有三列佛龛,其拱额和佛像背光精巧富丽,图案纹饰丰富多彩。供养人像姿态虔诚持重,生动逼真,有运动感。刻品琳琅满目,洞窟内的造像题记,书法质朴古拙,所谓"龙门20品”,19品即在此洞窟内。
宾阳洞 在龙门山(西山)北部。共三洞,中洞为北魏景明元年开凿,主佛释迦牟尼和两个弟子、菩萨,面相清瘦略长,衣纹折迭规整而稠密,体现了北魏造像的艺术特色。宾阳中洞南北两壁为一佛、二菩萨,洞顶雕莲花宝盖和十个迎风飘逸的伎乐供养天人.洞口内壁两侧为大型浮雕,分《维摩变》、《佛本生故事》、《帝后礼佛图》、《十神王像》四层。
莲花洞 在龙门山(西山),建于北魏晚期,主佛释迦牟尼立像,高5.1米,面部和两手已损毁,但仍能看出双手前伸,右边迦叶手持锡杖,可能为“释迦乞食像”。洞中佛龛较多,有尖拱、楣歌功颂德和屋檐拱,有璎珞、帷草帽和华绳,又有云纹、卷草纹和几何图纹,以及莲花、宝相花等,刻工精细,富于变化。窟顶�。
简要说出龙门石窟与佛教文化的理解
龙门石窟虽然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时尚。石窟中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在中国佛教史上,由于信仰的神祗和义理不同而出现了许多宗派。龙门石窟就聚集了佛教众多宗派的造像。如唐高宗与武则天经营的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是依据《华严经》造像,与华严宗有关;敬善寺、万佛洞、北市采帛行净土堂、东山万佛沟的西方净土变龛与净土宗有关;东山大万伍佛洞(即擂鼓台中洞)和看经寺内的罗汉浮雕群像应是依据禅宗的经典所为;西山中段万佛洞南上方的十一面观音、东山万佛沟北崖的千手千眼观音龛、千手观音龛以及擂鼓台南、北二洞的造像与密宗有直接关系;40余尊的优填王造像与法相宗有关;以地藏菩萨为主尊的造像应是三阶教崇拜的对象。在一处石窟内集聚如此多的佛教宗派造像,在全国石窟中极为罕见。
这就大大地丰富了石窟造像的题材内容,反映了龙门石窟初、盛唐时期的中心地位,也为研究佛教宗派的活动及其仪轨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龙门石窟艺术与佛教文化
根据《魏书》记载,龙门石窟开凿于云冈石窟之后。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这一时期北魏统一北方,外来的宗教佛教成为思想统治的精神支柱。为了控制中原地区,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将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迁于洛阳。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迁都洛阳的前几年。此后在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都有修复和续作,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的开凿活动规模最大,长达150年之久。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
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石窟寺是宗教文化景观吗
石窟寺是宗教文化景观。
它位于河南巩县城西北一公里。
因在砂岩石之断崖凿有多数石窟,故名石窟寺。建于北魏熙平二年(517),一说景明年间(500~503)原名希玄寺,宋代改称‘十方净土寺’,清代改今名。东西魏、北齐、隋、唐、北宋,相继于此造窟凿像。现存五窟,七七四三尊佛像和数十篇题记。第一窟最小,约四公尺平方,门内两侧雕有‘帝后礼佛图’,余三壁雕佛像和佛传故事。于壁角雕神王、怪兽、乐伎等。帝后礼佛图分为三层六组,每层由比丘和比丘尼作前导,帝后、侍从,前呼后拥,反映皇室之宗教信仰。
此等雕像多已破损,且经后世加塑补彩,大抵失去本来面目,然其构图简练生动,是我国现存浮雕中较为完整者。 第
二.第三两窟,由其构造判断,殆为同一人之作品,中央方柱之每面作有三尊佛、两罗汉等之佛龛,四面壁上并雕有千体佛像、奏乐天人及供养行列等。 第四窟系由东、西二窟组成。
东窟有北魏所造之三尊佛,上有唐咸亨元年(670)十月之铭文,其左右并有二佛龛。西窟前面西方之侧壁上亦有大小之三佛龛,其一即刻有唐干封二年(667)八月之铭文。又东西二窟之界壁上,尚有三层之佛龛,佛像中并有唐龙朔二年(662)及三年之铭文。
盖此等石窟之最初,只刻三尊佛而已,至唐代开始开凿更多之佛龛。 第五窟呈方形,面积最大,纵横及天井高各约七公尺。外壁入口之左右安置金刚力士像。入口东方之侧壁已崩坏,西方则有小佛龛,刻有唐延载元年(694)、久视元年(700)、咸通八年(867)等之铭文。
中央有约三公尺之方柱,其四面各刻有大佛龛,窟内东西北三壁上,各开四佛龛,安置三尊佛,上部并造千体佛。前面入口之左右壁同于第
二.第三窟,三层浮雕上,刻有供养人物行列之图,上面亦有千体佛。四壁之腰壁如同第
二.第三窟,其前面及左右均刻有天人奏 乐之图。 总之,五窟共同之特色,系在各窟内筑造大方柱,观其手法,则是承云冈、龙门之后,于北魏开凿而成。
然或因年久破损,或经涂抹塑土,故现在第一窟除存有东魏天平三年(536)之造像铭外,其他之北魏铭刻已不见。第
四.第五窟岩壁间有佛龛,内置三尊摩崖大佛像,其巨大之佛龛大半破坏,左胁侍菩萨已失;右胁侍菩萨之头部亦损,然颇能显出北魏雕刻之特质;本尊为释迦立像,表现北魏风格,惟膝以下埋没地中。此外,本寺大殿之外壁间所嵌入之碑中,保存有唐代禅宗大德演公(明演)之塔铭并序,寺之前庭亦存有宋绍圣三年(1096)十二月建立之净土寺宝月大师(惠深)碑。
洛阳有哪些佛教圣地
洛阳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第一座佛教寺院,被称为中国的“祖庭”和“释源”。位于洛阳东12公里处。
玄奘寺,玄奘寺原名唐僧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一九九六年拜访该寺,更名为“玄奘寺”,并亲题匾额。广化寺,龙门西山北500米处山崖,是北魏所建龙门八寺之一。
福先寺,又称大福先寺,位于洛阳东花坛东北唐寺门村内,福先寺坐南朝北,背依洛水而面眺邙山,与传统的寺院风格迥异。
宜阳灵山寺,洛阳宜阳县城西7.5公里处的洛河南岸, 灵山寺,原名报忠寺、报恩寺,亦名凤凰寺。
还有些比较偏远的:
龙马负图寺----位于孟津县会盟镇雷河村
皇觉寺------位于伊川郭寨村,有座以泉水饮誉古今的“皇觉寺”。
藏梅寺------藏梅寺为俗称,本名白云寺,位于偃师县顾县乡回龙湾村。
商山寺----商山寺就“藏”在洛宁县西部山区罗岭乡。
龙潭寺-----龙潭寺位于宜阳县张坞乡岳社村东南的龙潭河东。
三大石窟分别是什么?
我国的三大石窟是:
1.莫高窟,位于甘肃省的敦煌市,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兴衰而兴衰的。
2.云岗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
3.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
莫高窟以壁画和泥塑为主,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以石刻为主。
位于甘肃省的敦煌市、莫高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5A级景区(最高级别) 、世界文化遗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08年中国最佳旅游品牌景区 [1] 、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休闲旅游景区。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2680余品,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 其中最大的卢舍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她面容丰腴典雅,笑意微露,端庄而美丽。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极高的艺术造诣。
我国著名的佛教石窟是那几个
中国佛教石窟大约始凿于公元3世纪,盛行于5—8世纪,16世纪以后开凿的数量就较少了。现存石窟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古代的西域)、甘肃西部(古代河西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在南方也有一些零星分布。
甘肃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千佛洞的总称,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传统石窟造像以石雕为主,因莫高窟岩质不适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塑、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
莫高窟唐时有窟千余洞,现存石窟492洞,隋唐为莫高窟全盛时期,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画是多种经变图,其规模极为宏伟,表现出天国的壮丽图景。莫高窟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山西大同云岗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窟龛252个,大小造像五万一千多个,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云岗石窟创建于公元450年,魏孝文帝令沙门统昙曜开凿5个大石窟(第16-20窟),后人称为昙曜五窟。最大的是第6窟,由地面到窟顶高达20公尺,中央直立一个宽约60平方米的大塔柱,上连窟顶,整个塔柱和洞壁嵌满了大小佛龛和多种装饰,找不出一块没有雕刻的空隙。
云岗石窟大部分是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的作品。佛像的形状一般是厚唇、高鼻、长目、宽肩,有雄健的气概,体貌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特征。第
五.六窟和五华洞内容丰富多采, 富丽瑰奇,是云冈艺术的精华。
云冈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鉴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同时,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河南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南12公里处的伊水两岸的山崖间。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年),直至北宋。大大小小的窟龛,像蜂窝一样密布在伊河两岸的山壁上,长达650米。
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品。佛塔40余座,造像10万多尊,窟龛二千三百多个。其中最大的造像卢舍那大佛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朝开凿的魏窟在龙门山,最著名的是石阳洞和宾阳洞。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占唐窟的多数,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称第一,武则天出钱二万贯。龙门二十品是珍贵的魏碑体书法艺术的精品,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隶书向楷体过渡中的一种字体。
甘肃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因该山形似麦堆而得名。
始凿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后又经历代开凿修建,共有洞窟194个。现存历代泥塑、石雕像7200余件,壁画1300余平方米。其中最有价值的洞窟有牛儿堂、万佛堂、天堂洞、123窟、84窟等。
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麦积山石质不宜于雕刻,佛像一般都是泥塑。自隋至明清,历朝都有塑像,大塑像高达15米,小塑像高仅20多公分。
麦积山石窟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这里的雕像,大的高达15米多,小的仅2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