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从哪边开始读?对联从哪边开始读
对联读法根据横批决定,横批书写顺序为从右往左,则对联从右边开始读;横批书写顺序为从左往右,则对联从左边开始读。阅读对联都是先读上联再读下联,而上联最后一个字的读音一般都是第三声、第四声,下联最后一个字的读音是第一声、第二声。

对联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从哪边开始读 对联介绍
1.读对联的顺序是由横批决定的,如果横批是从右往左读,那么对联也要从右边开始读;如果横批是从左往右读,那么对联也是从左边开始读。如果按照传统习俗,要区分门的上下首,在面对大门的时候,右手方为上首,左手方向为下手,贴对联时上联贴上首,下联贴下首。
3.发展起源: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一说起源于桃符。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4.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
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
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5.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
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6.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从哪边开始读
春联应该从右边开始读 。贴春联时,要区分门的上下首,在面对大门的时候,右手方为上首,左手方向为下手,贴对联时上联贴上首,下联贴下首,其次是区分春联的上下联。
贴上春联,意味着过年正式拉开序幕,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迎新年。春联有各种各样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种类进行购买。 春联一般贴在主门上,不过,对于小房间的门上面,也是可以贴的。主门上贴的春联都是一对,不能单个贴,正确的读法顺序,应该是从右边开始读,读完右边,再读左边。春联都是不一样的,有些春联是从上往下读,而有些春联是用下往上读。 春联是过年的重要标志,除了贴春联之外,很多家庭在过年的时候还会挂灯笼,是为了增加新年的喜庆感。一般春联都是红色的,有极少数是黄色的,或者是蓝色的,不过这些春联都很小,只是春联,并不是对联。
对联的阅读顺序是什么?
对联的阅读顺序可分为两种:传统的阅读顺序和现代的阅读顺序。传统的阅读顺序为从右至左,即右边阅读上联,左边阅读下联。
传统的阅读顺序一般从右至左,是古人源于一种尊卑礼法的观念来定的。古人常说“一时无出其右者”,说明古代同一起并排的两个人,以右边的为居上者。同样,两个身份不同的人同时进入一个大门时,应该让位高年长的人沿着贴上联位置的一侧先走,而左手位的人略后跟进。现代的阅读顺序一般从左至右,是出于阅读的习惯,从左到右,即横批从左到右进行读写,上联也应对应的贴在大门入口处的左方,下联则贴在大门的右方。对联应该先念左边还是右边?
1.看横批。如果横批是从左往后念,则对联也是先左后右,即左联为上联,右联为下联。
2.看上、下联的联尾。联尾仄起是上联,联尾平收是下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看七言联的尾字“柳”与“天”,“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管是放在左边还是右边,都只能做上联,“一行白骘上青天”则只能做下联。当然,有了横批,横批从左往右念,上联在左侧,下联摆在右侧。
3.看书写材料的设计。旧式的多尊崇右为大,右为上联,左为下联,排版的字也从右往左排列。如今,大家乐于从左往后书写,规则以左往后,左为上联,右为下联,约定俗成。
4.看作者的书写习惯。可以多研究,多探讨该楹联作者的书写习惯,老学究爱写繁体字,几十年如一日,对联习惯以右往左逐字来写,右边是上联,确定从右往左读。追求新潮的,如我们大多数人,习惯了左为上联右为下联,以左往后来读。
扩展资料: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
”观其形式与内容,与中国早期基督徒有关联。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
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联的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对联从哪边念的啊
怎么读,要看哪个是上联 = = 门框上贴的不一定贴的对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上联则贴在左边.另外,对联除了对仗等要求外,一般应上仄下平,就是上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上声和去声,下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在平声.
上下联的区分与位置
按照古书读法,上联在右,下联在左。现在有不少门上的对子和柱子上的对子,很多都贴反了,往往都是把上联贴在左边,下联贴在右边了。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上下联的区分:
上联的末字,无一例外地都是“仄声”字。下联的末字,无一例外地都是“平声”字。如前例中的“柳、绣”(上联末字),“天、图”(下联末字)等。
请问对联是从左往右读的还是从右往左读的?
中文本来是直行竖排、由上而下、由右而左书写、阅读的。上世纪五四运动之后,逐渐有少量书籍如数、理、化;外语、新诗、翻译小说……开始横排,由左而右书写、阅读。
基本上是古物照旧,新式对联即不考虑对仗和平仄的两行字,包括横批,其排列阅读方式,可由执行者以己意为之;不存在正确或错误的论定。对联是从左到又读起还是从右到左读起?
对联在古时候是有很多规矩的,而现在,就显得不是那么规范化了。
因此,对联在古时候多从右向左读,但现在,多从左向右读,当然,一些比较正规的场合还是延续了以往的传统,从右向左读。
对联到底是从左读起还是右起? 给个正确答案,因为两种都有人说
展开全部
对联必须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最后一个字是
3.4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
1.2声。这也是判断对联上下联的唯一标准。
横批决定先右还是先左:
如横批为“风调雨顺”(左起),上联就应是左边;
横批为“门临福五”(右起),上联就是右边。
春联应从左边读起,还是从右边读
春联是从右往左读还是怎么读?和横批有关系吗?
春联应该先读右联,后读左联,最后读横批。我国自古以来一直以右为尊,这是根据国家中央集权的最高统治者——皇帝的位置所决定的。
所以我国原来的书籍和其它文件也都是采取竖排右读的行文格式。对联是从右往左念还是从左往右念
从右往左念,先是上联,后是下联。
汉语普通话有四个读音,第一声、第二声统称“平声(不升不降)”。
对联讲究平仄结伴,就像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一样,平仄结合,读起来好听。区别上下联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听平仄”。一般来讲,上联最后一个字多为仄声;而下联最后一个字多为平声。找到结尾是第一声、第二声的那句,就找到下联了。
扩展资料
对联的特征
独特性和普遍性
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
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
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两部分成双成对。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
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
寄生性和包容性
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
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哪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下一篇:荷月是几月?荷月是几月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