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四学士是指哪些人?苏门四学士是指哪些人
苏门四学士是指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苏门四学士都出自苏轼门下,最先将此四人并称的即苏轼本人。他说:“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

“苏门四学士”这一称号只是表明这四位作家得到过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他的文学影响,并不意味着他们与苏轼可以统称为一个文学流派。

实际上四学士造诣各异,受苏轼影响的程度有差别,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比如黄庭坚的诗自创流派,与苏轼并称苏黄;秦观的主要成就在词,但是他的词却不走苏轼的路子,作品内容多写抒情,亦有感伤身世之作。
"苏门四学士"是哪些人?
苏轼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 苏门四学士”: 秦观(1049~1100年),北宋词人。
历官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馆编修等职。文辞为苏试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词诗,词多写男女情爱,伤感身世之作,是婉约词人中一大家。诗风与词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士长短句》。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人。
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与宜州贬所。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
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
有《山谷词》。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二年进士。历仕秘书省正字、校书郎 、礼部郎中及地方官职等,曾两度被贬。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
苏门四学士之一。其集有诗赋23卷。杂著散文47卷。诗以古体为多,七律次之。
补之喜学韩、欧,骨力遒劲,辞格俊逸。也有失于散缓,散文化倾向较显著。其散文成就高于诗,风格温润典缛,流畅俊迈.词风受苏轼影响,气象雄俊沉郁。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
张耒(1054-1114) 字文潜, 号柯山. 楚州淮阴(今属江苏)人. 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 苏门四学士之一. 熙宁六年(1073)举进士, 历任临淮主簿、寿安尉、咸平县丞等职. 张耒13岁能文,曾游学陈州, 受到学官苏辙爱重,因得从学于苏轼. 张耒论文, 渊源于三苏,主张文理并重,平易自然. 创作以诗歌成就最高,集中有乐府诗、古律诗30余卷,近1700首, 除个人抒情遣怀之作外, 写田野风光、稼穑艰难和民生疾苦的作品较多,诗风以平易、流丽、晓畅见长, 很少用硬语僻典,晁补之曾赞称说:“君诗容易不著意,忽似春风开百花”, 颇能道出张诗的妙处. 张耒之作对南宋诗人学习唐调, 开了风气. 他的写景抒怀诗, 真醇自然, 清新圆润, 耐人寻味. 不过, 张耒写诗, 长于锻造佳句, 而短于谋篇布局, 有时琢炼不够, 部分作品不免流于平直粗疏. 有《柯山集》50卷,《拾遗》12卷,《续拾遗》1卷. 《张右史文集》60卷. 《宛丘集》76卷. “苏门六君子”。“四学士”指的是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六君子”是在四学士之外、再加陈师道与李廌。
陈师道(1053~1101)北宋诗人。字履常、无己,号后山居士。
16岁时跟曾巩学习,元?初年,任徐州教授,后为太学博士。他仰慕苏轼,经常以诗文唱和,成了“苏门六君子”之一。受人弹劾,改任颍州教授,不久又罢官回乡。为人耿直,不趋奉权贵,一生清贫。
爱苦吟,以诗著称。初学黄庭坚,后习杜甫,作诗态度严肃,炼幽锤邃,精深雅奥,自成一家。方回著《瀛奎律髓》中,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同尊为江西诗派“三宗”。
著有《后山集》14卷、《后山诗话》1卷、《后山谈丛》6卷、《长短句》2卷等。? 李廌(zhì)字方叔,华州(今陕西华县)人。父李敦与苏轼同年举进士。他曾以文章谒苏轼于黄州,苏轼认为他的文章笔墨澜翻,有飞沙走石之势。
拊其背曰:“子之才,万人敌也。抗之以高节,莫之能御也。”著有《济南集》,近 人自《永乐大典》辑出。
《全宋词》录其词四首。
苏门四学士是指哪些人?
01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最先将此四人并称加以宣传即苏轼本人。他说:“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
另,苏门四学士又和陈师道、李廌合称苏门六学士。在苏轼的众多门生和崇拜者中,他最欣赏和重视这四个人。最先将他们的名字并提和加以宣传的就是苏轼本人。他说:“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答李昭玘书》)由于苏轼的推誉,四人很快名满天下。《宋史•文苑(六)黄庭坚传》记载:“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 “苏门四学士”这一称号只是表明这四位作家得到过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他的文学影响,而并不意味着他们或他们与苏轼可以统称为一个文学流派。
实际上四学士造诣各异,受苏轼影响的程度有差别,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比如黄庭坚的诗自创流派,与苏轼并称苏黄;秦观的主要成就在词,但是他的词却不走苏轼的路子,作品内容多写抒情,亦有感伤身世之作。风调婉约清丽,辞情兼胜。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
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贬所。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
早年受知于苏轼,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称“苏门四学士”,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世称淮海先生。
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代表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晁补之(1053—1110年),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
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宋史•晁补之传》云:晁补之为“太子少傅迥五世孙,宗悫之曾孙也。父端友,工于诗。
”从这几句简短的记载里,可知晁补之生长在士宦之家、书香门第。他从小就受到家庭良好的文化熏陶,加上他聪敏强记,幼能属文,日诵千言,故早负盛名。《宋史•气文志》曾录有晁补之《左氏春秋传杂论》一卷、《续楚辞》二十卷、《变离骚》二十卷、《鸡肋集》一百卷和《晁补之集》七十卷。这些集子在宋徽宗崇宁二年均遭禁,现存的仅有《鸡肋集》七十集,其中诗赋二十三卷,散文杂著四十七卷,系补之从弟晁谦之于绍兴七年编成刊行于建阳。
张耒,字文潜,号柯山,生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殁于政和四年(1114),享年六十一岁。他是宋代著名的诗人,“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中辞世最晚而受唐音影响最深的作家。因其曾担任过起居舍人,所以人又称其张右史;因其晚年居陈(今河南淮阳),陈地古名宛丘,所以人亦称其宛丘先生;因其仪观甚伟,魁梧逾常,所以人复称其“肥仙”。
张耒平生仕途坎坷,屡遭不幸,可他从未忘怀操写诗文。其著作被后人多次雕版印行,名为《柯山集》、《张右史文集》、《宛丘集》等,今人李逸安、孙通海、傅信三人编辑的《张耒集》,收诗约二千三百首,散文、史论、议论近三百篇,真可谓洋洋大观矣!其诗早年体制丰腴,音节浏亮,东坡称之“汪洋冲淡,有一唱三叹之音”,晚岁落其华,趋务平易,酷肖白乐天(居易)、张文昌(籍),一时独步吟坛;其文则雄深雅健。纤秾瑰丽,无所不有,蔚然成家。
苏门四学士,分别都是谁呢?
答:苏门四学士指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在苏轼的众多门生和追随者中,苏轼最看重这四人,曾说:“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代表作有《豫章黄先生文集》。黄庭坚不仅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而且在散文、书法等方面也极为擅长,尤其是黄庭坚的书法,可谓自成一家,是宋四家之一。他的《松风阁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九行书。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江苏高邮人。少年博览 群书,豪迈慷慨,生活浪漫。
后曾任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秦观是婉约派一代词宗。作品内容以传统的相思艳情为主,但描写细腻,音律相谐,韵味蕴藉,风格纤丽。
同时,又在此中融入自己的身世感慨,超出了简单男女爱情的范畴故词风缠绵悱恻,凄婉悲,。代表作有《满庭芳》《鹊桥仙》《踏莎行》《望海潮》等。晁补之,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
晁补之年少时家境很好,出生书香门第,儿时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他又是一个聪明好学、记忆力超强的人,所以出名很早。进入仕途后曾任国子监教授、秘书省正字、校书郎、通判知州、吏部员外郎等职务。晁补之在诗、文、词等方面均有建树,其诗骨力遒劲,辞格俊逸。
词作写作内容非常宽泛,在婉约、豪放等方面均有成就。散文风格温润典缛,流畅俊迈。如《新城游北山记》、《拱翠堂记》等。张耒,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曾任主簿、著作郎、太常少卿等职务。仕途坎坷,颠沛流离,屡遭贬谪,生活困苦。但纵然如此,他在文学创作上仍然鼻根笔耕不辍。张耒在文学创作上受“三苏”影响较明显。
他的文风流畅平易,文理并重,自然流露,不事雕琢。张耒在诗歌创作方面又极力模仿唐代乐府诗写法,开北宋诗人学习唐调风气之先,故而内容以反映底层百姓生活为主。总的来说,苏门四学士各有才华,在学习苏轼中又有各自创新的成就。
苏门四学士和苏轼一样,人品贵重,为人正派,是当时集人格和学识于一身的典型代表,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很好的精神垂范和创作引领。
苏门学士是哪四个人
苏门四学士即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合称。都出自苏轼门下,最先将此四人并称加以宣传即苏轼本人。
继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之后。苏门六学士即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 苏门六学士是在苏门四学士之外,再加陈师道与李廌。 “四学士”指的是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也有人称为苏门六君子。
苏门四学士是指:
苏门四学士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和并称。这四位作家得到过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他的文学影响,但与苏轼并不属于同一文学流派。
比如黄庭坚的诗自创流派,与苏轼并称苏黄;秦观的主要成就在词,但是他的词却不走苏轼的路子,而专以纤丽婉约见长。苏门四学士是谁,为什么都归为苏门,分别和苏轼有什么渊源?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
最先将他们的名字并提和加以宣传的,就是苏轼本人。他说:“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之。(《答李昭□书》)由于苏轼的推誉,四人很快名满天下。《宋史·文苑(六)黄庭坚传》记载:“(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不过“苏门四学士”这一称号只是表明这四位作家得到过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他的文学影响,而并不意味着他们或他们与苏轼可以统称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上四学士造诣各异,受苏轼影响的程度有差别,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比如黄庭坚的诗自创流派,与苏轼并称苏黄;秦观的主要成就在词,但是他的词却不走苏轼的路子,而专以纤丽婉约见长。
苏门四弟子分别是谁?
秦观(1049~1100年),北宋词人。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商邮(今江苏)人。
文辞为苏试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词诗,词多写男女情爱,伤感身世之作,是婉约词人中一大家。诗风与词相近。有《淮海集》、《淮海 士长短句》。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人。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与宜州贬所。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
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有《山谷词》。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二年进士。历仕秘书省正字、校书郎 、礼部郎中及地方官职等,曾两度被贬。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苏门四学士之一。
其集有诗赋23卷。杂著散文47卷。诗以古体为多,七律次之。补之喜学韩、欧,骨力遒劲,辞格俊逸。
也有失于散缓,散文化倾向较显著。其散文成就高于诗,风格温润典缛,流畅俊迈.词风受苏轼影响,气象雄俊沉郁。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