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和状元的区别
进士和状元有什么区别?

状元是进士中的第1名,1300年科举史上只出不到700状元,而进士多达十几万,这个难度不是一个等级的。举人通过了会试都可以称之为进士,但是只有在殿试中被皇帝钦点为第1名的才叫状元。
状元每三年才有一个,而进士却多达几百人,这就是差距。
在过去科举考试里,能考中状元的,都属于非常顶尖的人才。以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为例,当时的状元,不仅是一个称呼,更是在殿试中荣获第一的人,含金量非常高。因为在对于一个生活在明、清时期的读书人来说,他们想要成为状元,就要经过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的多重考核。每一个考核的难度会不断叠加,享受的待遇也不断上升。
如果他们通过童生试,就可以成为秀才。秀才可以享受见到县官不跪,免除赋税等待遇。通过乡试后,秀才就成了举人。
这个时候,就有直接当官的权力。不过,职位较低,大多是县官、教谕的职位。而且,举人还可以全家免除赋税。
这是一个很大不同。通过会试、殿试后,他们就正式成为进士。而进士的第一名,就是状元。
也就是说,状元属于进士的一部分。但进士当中,并不完全是状元。进士被分为三个级别。第一个级别就是常说的状元、榜眼、探花。
他们被称为一甲。
进士跟状元的区别

进士的第一名为状元。封建科举制下,乡试第一名为解元,礼部主持的会试第一名为会元,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所取第一甲为“赐进士及第”,第二甲为“赐进士出身”,第三甲为“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扩展资料:科举制始于公元7世纪的隋朝。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进一步扩大统治阶级的政治基础,废除九品中正制,下诏令分科取士,最初设有“志行修谨”(有德)和“清平干济”(有才)两科,这种分科取士已经具备了科举制的雏形。到隋炀帝杨广时期,又分“孝悌有闻”和“文才秀美”等十科,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设置“明经”(通晓经义者)和“进士”(可以进受爵位者)两科,并用考试策问的方式取士,这就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唐朝继承和发展了科举制,并使它更加完备,首先是考试分“常科”和“制科”两种模式进行。
所谓“常科”是每年分期的考试,而“制科”则是皇帝下令临时举行的考试。考试最初由吏部主持,后来改为礼部,因此通常称为“礼部试”。其次,明经、进士两科最受重视,并将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或“状头”,唐代宰相许多人是进士出身,除此之外,唐代还产生了“武举”科目的考试。
古代的状元和进士有何区别?为什么进士升迁更快?

进士和状元区别还是非常大的,状元是进士中的第1名,1300年科举史上只出不到700状元,而进士多达十几万,这个难度不是一个等级的。举人通过了会试都可以称之为进士,但是只有在殿试中被皇帝钦点为第1名的才叫状元。
状元每三年才有一个,而进士却多达几百人,这就是差距。
通过会试的都叫进士及第,但是进士要分为三甲,前三甲只有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和三甲的名额按照国家每年情况的不同规定也是不一样的,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状元会被朝廷赐予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职,而榜眼和探花会被赐予七品的翰林院编修官职。翰林院属于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刚考完试的士子便能进入皇地私人秘书机构,将来有很大的几率出将入相。清朝历史上状元中的14位,都是翰林院出身,并且进入了内阁。
历史上的名臣如王安石,曾国藩,李鸿章,张居正等这些出将入线的人物都是翰林院出身。二甲三甲的进士会派到地方基层做一个县长或者副县长之类的,从基层开始锻炼。统观历朝历代,但按比例来看的话,并不是状元在官场混得最好,反而是进士出身的人比状元出身的人混得还要好。
原因在于能当上状元的读书人,一般家境都是比较贫寒的,一门心思读书,研究如何写好文章,如何一举夺魁。俗话说,朝里有人好当官,当状元进入官场后,由于没有强大的靠山予以扶持,只能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往上爬,但官场的规则谁都懂,没有人扶持是没有出头之日的。要凭自己实力论资排辈的话,以前的老状元还在那儿等着呢。
而恰恰是普通进士出身的这帮人,往往出生于名门贵族或者家庭背景实力雄厚,他们一旦过了进士这条线,其家族或背景力量就会迅速爆发出来,这帮人由于各种裙带关系或帮扶关系会迅速蹿升。再者,能考状元的读书人更适合搞研究,书本知识学的太多,自然处事能力尤其是在官场上摸爬滚打的能力比一般进士要差很多,性格也更为张扬,这种性格在官场上只有挨宰的份。生于官僚世家的进士对于祖辈父辈如何当官,可以说是耳濡目染,手到擒来,说话做事更容易上道。
这种能力可不是读几年书便能养成的。
古代的秀才进士,状元,究竟有什么区别?

每当看古装剧时,常常会看到秀才、进士、状元等称呼,在古代秀才、进士、状元究竟有什么区别?以现在来看,就是古代读书人科考所取得的“证书”,相当于我们的学历一样;但秀才跟状元的等级可是差很多的,身分也是天壤之别;而状元之难考,你会庆幸是生在现代,根据史书记载,科举制度历经了1282年,才选拔了文状元654名,武状元 185名(有姓名记载的),想想中国那么多人口,历经千余年才选出这些状元,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在古代秀才、进士、状元究竟有什么区别?令人好奇!状元是中国的特产,会有这些名称,一定要先了解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
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31年(1905年)废除,历经近1300年。
中国科举制度影响深远。至于大家好奇秀才、进士、状元究竟有什么区别?凡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想考取功名,大致上要经过第一次童子试、第二次考试叫院试、第三次考试叫乡试、第四次考试叫会试;通过院试的人都就被称为“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凡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想考取功名,就得经过科考。第三次考试的乡试,只有获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以参加,所有通过乡试的叫“举人”;接着就可参加第四次考试的会试,由有举人功名的人参加,通过会试的称为“贡士”,贡士就有资格面圣,随后就进入殿试了,由天子,也就是皇帝亲自面试,一旦通过,被称为天子门生,也就是中了进士,进士里边的第三名为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才叫“状元”。
古代考取状元之后,就能光宗耀祖,飞黄腾达了!一介书生要考取状元实属不易。全国无数读书人,经过乡试、会试,最后到殿试夺魁,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在古代,考中状元和中个进士,差距有多大呢?

在古代,朝廷选取人才的方式经历过很多的变革,最后发展成了科举制度,到了明清时期较为成熟。多少读书人为了一个前程,花费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苦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考取功名。
这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他们要经过乡试、会试、殿试等层层的考验,而且难度越往后越大。
当然只要考中了就完全不一样了,不说别的,就说中个秀才待遇都远高于普通人。首先作为秀才他可以免交赋税,同时面见县官可不下跪,即使遇到案子也可免除受刑。别以为考个秀才很简单,洪秀全自从13岁便开始考试,但直到三十岁了,却依然没中一个秀才。可见要想考一个秀才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甚至要比我们现今的高考还难。
当然,读书人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取进士或中个状元,因为这相当于取得了做官的通行证,自己的努力总算得到回报了。当然,中个进士和高中状元,那是不一样的,他们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首先进士按照成绩被分为三个甲次,越往后说明名次靠后,虽然都是进士,但有待程度却不一样,也就是说成绩越优等皇帝越喜欢,将来也可能分派到更好的地方就职。
一般来说,状元作为一次科考表现最优异的考生,当然优先会被入选翰林院。这可是一个很重要的机构,诏书什么的都是竟有他们来起草,与皇帝容易接触较多。这既是为什么很多从翰林院出来的,容易得到好的发展机会,容易升迁。
考究史料,大清高中状元的人选当中,后来担任内阁大臣的就有14人之多。而内阁是清朝最重要的机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说“非翰林无以入内阁”的原因。而中个一般的进士,当然没有状元一开始这么高的优待了。
大多数人都会被任命到地方的县衙任职,从基层做起,表现优异的再升迁。但也并不是说普通的进士就一定日后没有状元的发展空间大,只是可能他们在早期的起步不一样。因为状元每一届只有一个,总不能人人都当状元。像我们熟知的曾国藩、李鸿章都没有中状元,但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依然可以成为朝廷重臣,他们一生的成就甚至超过很多所谓的状元出身的同僚。
毕竟科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里程碑,成绩好坏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后面的路关键还是要靠自己走。
秀才、举人、进士、状元、贡生、茂才有哪些区别?有哪些联系?

提问者所说的这些其实就是科举考试的层级,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并不是单纯一场考试,而是逐级进行、逐级淘汰的一种考试制度。中国古代,一个读书人要想金榜题名高中进士,必须有“过五关、斩六将”在多场考试中逐一胜出才行,而不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考完录取。
首先必须参加县试、府试、院试三级考试,全部合格后录取为生员,分发各地府学、县学继续深造。
所谓生员即人们常说的秀才,如果没有取得生员资格,就算你读一辈子书,也没有资格参加下一步的乡试!而所谓茂才是东汉对秀才的一种称呼,其为了避光武帝刘秀的帝讳,东汉以后,茂才又重新改回了秀才。考中秀才之后也并不等于就直接拥有了进入乡试考场的门票!只是拥有了进入府学、县学深造的资格而已。在府学、县学学习期间还要进行淘汰考试,考试合格者才有资格参加下一步的乡试。乡试虽然是分别在各省举行,却属于国家级考试,有些类似于现在的公务员省考,但又不完全一样!参加乡试的秀才们如果通过考试,就获得了举人的身份。
不要小看举人,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举人属于“后备官员”,享受见官不拜、不服徭役、不纳税等一系列优待政策。除了获得下一步参加会试的资格以外,举人还可以直接入仕为官,即俗称的一榜出身。虽然举人直接入仕的名额有限,而且以八九品的下层官员为主,但毕竟拥有了进入官场的门票。
即便不能入仕,举人们还可以入高官幕府充当幕僚,一旦为高官所赏识,同样是有着光明前途的!晚清著名的左文襄公便是这样一种存在。没有录取为举人的秀才还有一个晋身途径,那就是副榜补录,这些没有过线、但成绩还不错的考生通常会被补录为副榜贡生。这些副榜贡生没有举人直接入仕的资格,而是统一进入国子监继续深造,学习、考核合格之后才具备和举人差不多的待遇。
除了副榜补录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贡生,诸如恩贡、纳贡拔贡等等,主要是选拔途径不同,贡生资格本身并没有什么区别。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贡生是低于举人的一种特殊身份,贡士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下面说一说贡士,举人如果自认为还有继续应考进阶的能力就可以参加进一步的考试——会试了。
会试三年一次,在京师举行。全国所有应考的举人都必须进京参加考试,考试合格者就可以获得贡士身份了。贡士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为官资格了,接下来的殿试仅仅是重新排名而已,名额上不进行删减、淘汰。换言之,中了贡士等于就是中了进士!接下来的殿试便是由皇帝出面对贡士进行重新考核、重新排名,将所有贡士分为三个等级,即所谓三甲。
一甲只有三人,赐进士及第,即人们常说的状元、傍晚、探花,一甲第一名就是人们常说的状元了。除此之外,又拣选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一名即人们常说的传胪。剩下的则全部划入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考中进士者也就此迈进官场,接下来就是等待进一步分配工作了。
一甲通常直接进入翰林院镀金,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进行再次选拔,成绩较好者进入翰林院镀金,任庶吉士。剩下的则分发各部院担任主事等职或者外放担任知县等职,总之就是人人有份、永不落空,比举人待遇要好很多!在很多影视作品里似乎中了状元就如同当了高官一般,实际不然,状元被授予的翰林院修撰只是一个从六品官职,只比正七品知县高一级而已,搁现在也就是比县处级略高,离高官还有很大距离。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