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笙舞是哪个民族的
芦笙舞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芦笙舞是族的舞蹈。芦笙舞主要分布在中国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等地的侗族,分别系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壮傣和侗水两个语支。
其先民是古代“百越”中“骆越”支系“西瓯”的后裔。
隋唐时期至宋代,曾被称作“峒”和“洞”,以后才以“侗”为该民族的族称。广西柳州地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要举行具有丰富多彩内容的盛大民族活动。礼仪性芦笙舞也因其活动时的内容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活动形式和特点。凡属男婚女嫁、新屋落成等喜庆活动,则以动作跳跃、轻快,气氛热烈欢腾为特色。
舞者也多在堂中起舞以示祝贺。在丧葬的仪式上,芦笙舞蹈的作用主要是对死者家属的安慰和向死者致哀。在这样的场合,除在入棺仪式上有跨过棺木的跳跃动作外,其余动作均沉稳而有节制。
芦笙舞是哪个少数民族的

这位朋友你好,芦笙舞主要是苗族人民的舞蹈。其中芦笙的主要材料是竹子和木材。
芦生有六管的芦笙和十二管的,其它的不常见。
并且这种乐器可大可小是用嘴吹奏,所以可以独奏重奏或合奏。希望对你有帮助! 其中芦笙舞是苗族人民最高超的舞蹈,有:过山刀,滚山珠等高难度舞曲。
芦笙是哪个民族的乐器

芦笙是苗、瑶、侗等民族的乐器,其中以苗族应用最为广泛。1、芦笙简介: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
发源于中原,后来在少数民族地区发扬光大,其前身为竽。
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历史:据文献记载,芦笙已有3 0 0 0 多年的历史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鼓簧”的诗句出现。据考古发现,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两件战国时期的葫芦笙,是我国最早的笙类乐器之一。
原料:竹、木材、金属。特点:芦笙分为轻音芦笙和重音芦笙两种,重音芦笙的曲调深沉而洪亮,轻音芦笙则轻盈而高亢,其音乐曲调的使用是很严格的,大体分为《祭祀》、《抒情》和《叙事》等三大部分。芦笙舞蹈既有舞蹈之柔,又有武术之刚。
因此,在苗族武术演练中,芦笙也可作武术器械与习武者对打。芦笙在苗族民间,大多出现于群体活动,如花山节、丧葬仪式等,总是作为重要角色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始终,但芦笙不是爱情信物,也很少扮演爱情角色,它只作为凝聚力和号召力将苗族的心连在一起。工序:笙芦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
制作时,将整块毛坯料从中破为两半,分别挖掏出内膛,待装入笙管后再用胶粘合,外部用细篾箍五至七圈而成。文化起源芦笙历史,渊源流长,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鼓簧”的诗句出现。据考古发现,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两件战国时期的葫芦笙,是我国最早的笙类乐器之一。
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在《今昔集·钓鱼城访古》一书中断言道:“(笙之类乐器)据我看来起源于苗族,苗民间均备有芦笙”。由此看来,芦笙源于古代苗族先民,由于苗族历史上的不断迁徙而形成了芦笙的文化体系,并在苗文化中占了主导地位。
哪个民族以善于吹芦笙跳芦笙舞而闻名于世界

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 发源于中原,后来在少数民族地区发扬光大,其前身为竽。
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
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芦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苗族最喜爱的民间舞。芦笙舞基本可以分为三类,群众性芦笙舞,表演性芦笙舞,风俗性芦笙舞。彝族流行于四川省凉山地区和云南省西部一些地区,曾用于喜庆丰收的酬神和送葬仪式中。
清《滇南志略稿》载:“……每年秋后,宰牲祀神,吹笙跳舞而歌,谓之祭庄稼。”清乾隆《开化府志·九》记:“……送葬,女婿吹笙跳舞尸前。”葫芦笙舞已多为群众自娱性舞蹈。
云南省有些地方除用葫芦笙作为舞蹈伴奏乐器外,还用笛子、月琴等同时伴奏,称为“打跳”或“打歌”。男女青年边唱边舞、肩部前后摆动,舞姿健美潇洒。四川省凉山地区,凡吉日均跳葫芦笙舞;每逢火把节更为隆重,届时昼夜欢舞,连续3日。
舞时不歌,多为两人一对,互相对脚动作,男子动作幅度大而有力,腿部高抬重落,女子动作较小,腿部不高抬,众人围圈而舞,吹葫芦笙者在圈内领舞,亦有女子边弹月琴边舞,或边吹边领舞 。拉祜族在节日和劳动之余均跳葫芦笙舞。传说有80多套舞曲。
舞蹈中的动作,大致可分为表现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模拟鸟兽的舞蹈。例如舞者㧟脚向里扫腿,勾脚向外蹁腿,是表现收割谷子;“斑鸠拣谷子”,表现了斑鸠觅食、嬉戏的姿态。舞蹈富于表现力,生动有趣,独具特色。男子在圈内边吹笙边舞,动作繁杂,女子拉手围圈,动作简单。
舞蹈动作速度,一般先慢后快,动作幅度,逐渐加大。芦笙舞芦笙舞是拉祜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在节日集会或有的祭祀活动时,均跳此舞。拉祜族与同属氐羌族群的彝族一样,崇拜葫芦,把葫芦视作祖先诞生的母体的象征。
芦笙舞的动作,除有少数为祭祀活动时的特有动作外,绝大部分是表现生产生活和模拟动物生活的,其过程非常详尽。男的吹笙,女的手拉手围成圆圈其舞为芦笙舞的基本舞蹈形式。芦笙舞是特点突出的拉祜族代表性舞蹈。跳起芦笙舞,能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充满民族团聚的欢乐,增强民族的信心和力量。
拉祜族百分之八十以上集中分布的澜沧江以西地区,都跳芦笙舞。而与其它民族杂居地区则较流行跳歌。葫芦笙悠扬婉转、口弦声余音绕梁,表现拉祜族劳动场面的“丰收摆舞”充满欢腾和激情,使人难以忘怀。
僳僳族由吹葫芦笙者领舞,众人皆随后,按逆时针方向移动,互相拉手、甩动臂膀,动作多为二人相对,有前、后对脚或面对面、背对背翻动转体,动作有力,跳动不高,偶有拍手击节而舞。舞者情绪开朗奔放。在云南西部和四川西昌等地也称为“跌脚”或“蹢脚”。
纳西族在古老的纳西族东巴经《鲁般鲁绕》中,早已记载了牧奴们作和吹奏芦笙的情景,芦笙舞也相应产生了。纳西族葫芦笙舞是节日时自娱性舞蹈。一般首先要跳一段“扭美”,它是葫芦笙舞曲的基础。舞时众人携手紧扣臂膀,面向圆心,左肩微向前,胯部随脚步的移动略向前后闪动,当向前抬腿时,身体略前倾,胯部向后,动律独特苗族是苗族民间舞中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
早在明代《南诏野史》中就有“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的记载,清《苗俗记》中也记有“每岁孟春,……男女皆更服饰妆。男编竹为芦笙,吹之而前,女振铎继于后以为节,并肩舞蹈,回翔婉转,终日不倦”。这说明1000多年前苗族芦笙舞即已盛行。
也说明女子振铃击节而舞的舞蹈一直延续到清代,现多为徒手而舞的情况有所不同。有些地区出现了过去从芦笙舞未有过的妇女芦笙手。苗族芦笙舞大致可分为自娱性、竞技性、祭祀性3种,其中自娱性芦笙舞最为普遍。舞蹈时,芦笙手在队前或在圈内领舞,一般按男前女后的队列,逆时针环绕行进。
有的地区还用3.3米高的大芦笙和芒筒伴奏,增加低音声部伴奏效果。每当盛大节日,成百个芦笙,上千的人群,层层环绕跳芦笙舞,气势极为壮观。在“跳花”、“跳月”、“踩花山”等民族节日,青年男女还通过芦笙舞选择配偶,如“讨花带”、“牵羊”等均为表现男女青年相爱的舞蹈。
竞技性芦笙舞,在节日期间举行,以曲调多、技巧难度大取胜。舞蹈动作有连续旋转、矮步、倒立、翻滚等。舞时乐曲不中断。
民族舞蹈芦笙舞介绍

民族舞蹈芦笙舞介绍 芦笙舞主要分布在中国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等地的侗族,分别系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壮傣和侗水两个语支。其先民是古代“百越”中“骆越”支系“西瓯”的后裔。
隋唐时期至宋代,曾被称作“峒”和“洞”,以后才以“侗”为该民族的族称。
广西柳州地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要举行具有丰富多彩内容的盛大民族活动。 历史 “芦笙舞”(苗语称“究给”)是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它流传广泛,普及各苗族地区。其中尤以贵州东南部、西北部和广西西部山区最为活 跃。
在那里,人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开始学吹芦笙和跳芦笙舞。凡是在演奏和舞技上出众的芦笙手和芦笙队,都深受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在过去,青年小伙子会不会吹芦笙,能不能跳芦笙舞甚至都成为姑娘们择偶的重要条件之一。
芦笙舞,广泛流行于中国南方苗族、侗族、水族、 仡 佬族、彝族、拉祜族、 僳 僳 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舞蹈。以男子边吹芦笙边舞蹈为其主要特征。 笙分葫芦笙与芦笙两大类。
葫芦笙用葫芦做笙斗,一般插有5支带簧片的笙管,约16~66厘米;芦笙为木制笙斗,一般插有6支笙管,长约33~333厘米不等。两类统称为“芦笙”。至今吹奏葫芦笙而舞的民族有彝族、拉祜族、 僳 僳 族、纳西族等;吹奏芦笙而舞的民族有苗族、水族、侗族、 仡 佬族等。
芦笙舞历史悠久,在云南省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春秋中晚期墓葬中发现的两件青铜葫芦笙,是迄今中国最古老的葫芦笙实物。芦笙舞的舞蹈形象在古文物中也有生动的反映,如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就刻有正在吹葫芦笙而舞的形象。这些都证明在2000多年前中国南方就已经有了葫芦笙和葫芦笙舞。 起源 关于芦笙舞的起源,苗族有朴素和美妙的传说。
相传盘古开天地之时,大地一片荒凉。那时,苗族祖先是靠狩猎飞禽走兽作衣食的,为了解决捕获鸟兽的困难,当时一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在林中砍下树木和竹子,做了支芦笙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吹跳起来以引诱各类鸟兽。从此,人们每出猎均有所获,于是芦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而世代相传。这类传说与现今仍流传着众多模拟鸟兽鸣叫和形态的芦笙曲调及舞蹈动作的现象虽相吻合,但要弄清它的起源,仍有待从史料方面进行研讨。
文献中多有涉及;明清以来,更广见于文献和志书之中。明人倪 辂 《南昭野史》有“每孟岁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的记载。足见芦笙舞早已是苗族人民传统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并风靡一时了。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