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来自贪心的人怎么办
自己太贪婪太痛苦怎么办一晚上痛苦的思索睡不着。。。

我很器重有理想的贪婪之人,他们会为理想而不懈努力。但在金钱上切不可私欲太重,太贪婪,否则你会失去与你同甘共苦的同士和朋友。
人的一生也就几十年,千万不要做为金钱的奴力,以平常人的心态去工作去生活才是最幸福的。
如何面对贪心

如何面对贪心与过去任何时代的人相比,现代人拥有更优越的物质条件。但从精神的层面来讲,我们却比过去任何时代的人更空虚、更浮躁、更痛苦、更贫乏。
缺乏物质的痛苦,可以结束人的生命;精神的空虚、痛苦,同样也能让人走上绝路。
据中国疾病预防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的一项报告显示:中国目前有超过一亿的精神病人。每年自杀人数为二十八万七千人,两百万人自杀未遂,焦虑症、孤独症、自闭症等精神疾病层出不穷……虽然我们可以找出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其他理由,但如果深究其根源,用佛的方法来说,就是贪嗔痴三毒。精神上的负面影响和金钱有关系,但金钱却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药物虽然可以缓解一些症状,但其副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修行去解决。
此文介绍的,是如何面对贪嗔痴三毒之一的贪心。一、贪心的危害贪欲有很多种:贪财、贪色、贪名等等。只要有了贪心,而且不加控制,任其自由发展,成长壮大,它一定会无限膨胀,使我们不知满足,进而受其奴役。
短短的人生,就在拼命追求虚幻无实的目标与竭力填满欲望的沟壑中蹉跎了。大限临头回顾一生才发现,幸福的时候少之又少,不幸福的时候却占据了人生的大多数时光。贪心不仅会毁掉这一生,也会毁掉下一世;不仅会毁掉自己,还会毁掉他众。
以抢劫为例,因为有了贪心,才会去抢劫别人的东西,不仅毁掉了自己的今生来世,也破坏了别人的生活。每一个人都希望过幸福生活,包括动物也是一样,但仍然有很多人不幸福。其主要原因,来自于内在精神上的一种因果关系。
当我们越希望拥有更多物质的时候,欲望只会让我们更多地付出,用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完成自己的心愿,同时我们的压力就更大,生活就更匆忙,休闲的时光也会更短暂。最后,我们的幸福感也会全部被剥夺。虽然欲望的初衷,是为了自己幸福,结果却把我们的幸福毁掉了。所以,适当地调整欲望很有必要。
释迦牟尼佛讲过,轮回是痛苦的,但佛并没有全盘否定轮回当中也存在相对的幸福。释迦牟尼佛经常讲,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并尽量行善,就可以享受人天的福报。人天的福报就是相对的幸福,而不是痛苦。但这些表面上的幸福,都是短暂、相对的,而不是绝对、永恒的。
所以,佛经常告诫我们要做好思想准备,只有这样,在面临生老病死的时候,才有足够的勇气。世人认为,欲望是人类发展的动力。这一点,佛教也不会否定。大乘经典中说过:发起须弥山一样的我执,才能够成佛。
所谓我执,就是对自我的执着。虽然平时佛教很忌讳有我执,因为我执会衍生贪嗔痴,但此处的我执,却可以成为追求解脱的动力,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欲望。如果没有成佛的欲望,也就不会学佛,不会渴望解脱,不会发愿利益众生。
真正的修行,是一个庞大、辛苦、漫长的工程,需要足够的勇气与动力,才能达成目标。勇气的来源,就是成佛的欲望。小乘阿罗汉没有这种欲望,所以没有动力成佛,而只追求自己的解脱。
欲望可以分为不好的欲望和好的欲望。好的欲望,是修行、成佛的动力。世俗红尘的欲望如果过度,也会反过来毁掉自己。当然,我们不可能在一开始,就放弃一切欲望,这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
大乘佛教非常人性化,不会要求所有修行人都要当苦行僧,而是提倡不堕两边走中道的生活模式。所谓中道,就是不要太极端。比如,本来有条件过上比较优裕的生活,却以为吃苦就可以解脱,而刻意不吃不喝,身穿破衣烂衫。
这些做法对修行不但没有帮助,有时反而会成为修行的阻碍。反之,不知惜福而过着穷奢极靡的生活,也是一种极端。选择中道,适当控制欲望,才是可取之举。欲望也即贪心,贪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贪心,包含了对财、对色、对名,甚至是对解脱的欲望。狭义的欲望,则仅仅是对名、利等等的贪图心。我们应该适当地控制欲望,否则就会导致很多的痛苦。
尤其是对人的贪心所导致的痛苦,就更具伤害性。比如,夫妻双方中的一个人出轨了,但另外一个。
面对贪婪的人该怎么办?

心念干净 何处惹尘埃贪瞋痴捆绑着我们,让我们背着一身的罪业和执著, 因为我们贪了不该贪的东西,我们恨了不该恨的人,我 们天天在愚痴啊,这些都让我们背着一身的罪业。你们 想起你们年轻时候做错的事情,你们就是已经背着罪业 了;你们想起来要打自己嘴巴的事情,恨死自己的事情, 那么你们就是一直背着这个罪业,一直到你们离开人间。
做错事情了,被人家骗了,不当心差点被人家打了,差 点跟爸爸妈妈闹翻……差一点怎么样,你们就是活在差 一点点上啊,因为你们不明白,因为你们无明。
差一点 点死了,你们每个人死过多少次了?差一点点离婚,差 一点点吵架,差一点点把东西砸过去,差一点点被汽车 压死,你们有没有啊?这都是因为无明、不明白啊,所 以,你们背着一身的罪业,还有执著,“我就这么做,我 一定要这么做。”你们得到的是什么?你们得到的就是罪 业。不该你做的,你一定要去做,你得到的就是业债, 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东西必须要去做的啊?人生要随 缘。师父跟你们讲的佛法,表面上听起来很浅,实际上 非常深奥。
就“因缘”这两个字,表面上看起来,有因 才有缘,实际上就是因为有了这个缘,才会造成你这个 因啊。你没有这个缘分,你哪来的这个因可以造呢?你 们今天看见了某一个人,马上就喜欢上了,有这个缘分 来了,你们接下来就开始好起来,一会儿相互闹起来, 开始造这个因了,对不对?因缘,因因缘缘,缘缘因因, 有缘有因,有因才有缘,这个也是一个轮回,人就是在 因缘果报之中不断地轮回着自己。你们过去做错的事情, 现在有没有再做错?你如果有毅力,过去做错的事情不 要再犯了。
想要脱离痛苦,但是又被自己的业力所缠绕, 绕住你,脱也脱不开。我们要想停止自身一切的罪,你 们每天都说:“我下决心坚决不做这些事情,我怎么这么 犯傻啊。”难道你们不想停止吗?但是等到有缘分来了, 你们又犯傻了,所以,我们不知不觉地在堕落。
要记住,一个人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堕落的,一个人 不会一下子变成坏人,因为我们做了坏事,我们没有重 视它,因为我们不经常做好事。你每天做一点点坏事,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下来,你就是一个大坏人,你不知不 觉地在转变思维,不知不觉地在堕落。举个简单例子, 一个人天天在家不肯做事情,今天不肯做,明天不肯做, 一年下来,这个人不就是一个大懒虫吗?他能做什么? 这种人很危险,每天都在下滑线上走着。
只有真修、实修,就是真正地修,才能改变。你们 去看看,观音堂在人多的时候,有些人磕头,师父看他 是真的,他不管边上有没有人,他的两耳两眼全部给封 死了,他就在这里拼命地给菩萨磕头,因为那个时候他 心中只有佛,他心中只有菩萨,这种人念经磕头才会灵 啊。如果他磕头的时候,还要往边上看看有没有人在注 意他,这个头磕下去边上会不会有人怎么样,这种人是 实修吗?是真修吗?这种人修得好吗?修心要用心,要 实修啊。要除污垢,我们的心中污垢太深,我们要清洁无始 无明以来的业障。
也就是说,我们一到人间,我们就有 业障了,想想是不是这样?我们生出来之后,我们身上 是不是有业障?小吴以后接电话一定要当心,你自己这 么急,你怎么能够不听人家讲啊?你教训人家,你是谁 啊?师父看你再这么下去,你会跟人家吵起来的。你如 果去看病,你跟医生讲“我的身体怎么样”,如果医生跟 你说“你别讲了,我知道”,这样人家病人会开心吗?你 要听病人讲,你连这点耐心都没有,你可以做菩萨吗? 要懂道理,你们代表着菩萨,人家把你们当菩萨,难道 你们就是这么没有耐心回答人家问题的?师父跟你讲过 多少次,叫你讲话慢一点,你们耍嘴皮子的话,还不如 去说快板书呢。你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毛病,稍不当心就 会堕落,功德就没有了,所以,必须要清除身上的污垢, 才能了脱生命。什么叫了脱?就是才能解决掉,才能脱 离自己在人间有限的生命。
忏悔分有相忏悔和无相忏悔。有相忏悔是什么?比 如说,我今天做错一件事情,马上说:“对不起,我真的 做错了。”讲完了什么都忘记了,过几天毛病又犯了。无 相忏悔是什么?就是做错事情了,心里难过:“我真的要 改正啊,对不起,我真的做错了。
”讲完之后,表面上看 不出来,心里却一直在难过,下次就不会再犯了,无相 忏悔就是在心里忏悔。学佛不容易啊,人有内心和外心,有相忏悔和无相 忏悔,实际上就是一个真心忏悔和一个表相忏悔。表面 上的忏悔,这个人不会往心里去的,跟人家赔礼道歉的 时候说“对不起”,嘴巴里讲得一套一套的,这个人一定 不是真心的。
真心忏悔的人话很少,心里很难受,想着 自己真的不能再做这些事情了。师父讲的对不对?你们 每个人都自己好好体验体验,是不是这么回事?有相忏悔是“我忏”,是我这个肉身,是表面肤浅的 一种忏悔。无相忏悔是“心忏”,是用心来忏悔,用心 说“对不起”。
很多妈妈把孩子骂出去了,孩子跑了,妈 妈心里难过,用心忏悔:“我不能再这么对孩子了。”对 不对啊?还有些妈妈说:“这孩子我对不起他了,随便他 了,他爱怎么样就怎么样。”那也叫忏悔,叫“我忏”。 你们做错事情,跪在这里念《礼佛大忏悔文》的时候, 你们知道要用心来忏悔吗?心中本无一物,我们心中本来就没有任何的杂念, 是干干净净的,何处惹尘埃?如果这个地方很干净,哪 来的灰尘啊?你开车的时候把车窗全部关上,会有灰尘 进来吗?不会的。
就是因为你把窗户打开了,你看到了, 你接触到六尘了,你的汽车里才会肮脏啊。因为你家里 把门打开了,把窗户打开了,所以,灰尘才会越来越多。 世界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没有 什么的,都是人自己搞出来的事情。
要把心修干净,心 愿就没有尘埃了,把你的心擦擦干净,你的心就没有灰 尘了,很简单的白话佛法,把你家里的灰尘擦擦干净, 你们家不就干净了吗?把你们的心弄弄干净,你们的心 不就干净了吗?“哎,我的心不净啊。”那是因为你没有 把它洗干净啊。要明白,佛本身是干净的,是无烦恼的,因为佛本 身没有尘埃。也就是说,我们本来的佛心是没有灰尘的, 是无尘无染的,而且是浩瀚无边的。
我们从小生出来, 如果爸爸妈妈气量很大,我们孩子跟在爸爸妈妈边上, 我们的气量也会大。你们相信不相信?如果这个妈妈经 常说:“这个伯伯很可怜的,把这个东西送给伯伯。”这 个爸爸说:“他们很辛苦的,我们把钱多给点他们吧。
” 这个孩子长大了,就会送东西给人家,就会多给人家钱。 生出来就小气,那是前世的因果,今生跟着大气量的爸 �。
人类的一切痛苦都来自于自身的贪婪

骄傲、狂妄都是人所具有的缺点,但算不上是最大的缺点。所谓最大的缺点,是造成我们人本身最大痛苦的根本原因,它也是指人类痛苦的来源。
骄傲、狂妄是缺点没错,但它能给人们带来最大的痛苦么?好像它们还没这样大的威力吧! 嗔、痴、贪这三样,是人类共通共有的所有缺点的汇总。
这仅是人类独有的现象。其它动物是没有的。 我们说某些猛兽(如凶猛的肉食性动物)贪婪,其实并不正确。它们捕杀其它动物只是为了生存,实际上他们并不滥杀,足够他们食用的就行了,一旦吃饱,就是小动物们跟它面对面地走过,它都没兴趣多瞅一眼,只管眯眼大睡。
可人类就不行,拥有多少都不满足。 嗔、痴这两样更是如此。嗔的本义是发怒、生气。
痴乃愚昧无知、不明如实之事理之意。 人是思想性复杂的动物,发怒与生气的原因多种多样,一旦感到不如意或与自己的设想有差距时,人就会变得不接受现实情况,随即产生不适应现象而表现出来。发怒与生气的这个过程让我们感受到了痛苦,但仔细想一想,引起这个过程的原因就真的值得我们去发怒与生气么?恐怕都不是,很多时候都是人们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或是觉得丢了面子而下不来台,或是与别人的观点有出入等等…… 痴实乃不智之举,因为执着于愚昧所犯的错误而不自知、不自明,所产生的后果是无法预料的,痴这个现象的存在不用多作解释,因痴而痛苦的例子简直是不胜枚举。
贪、嗔、痴实为人类所有痛苦的源头。所以说这三点才为人类存在着的最大缺点。这三点根深蒂固,只要还有人类存在,这贪、嗔、痴也就永远存在,而人类的痛苦之源就永远也不会消逝。
所有的人都有贪的本性,这是与生俱来的,只不过有些人呈隐性的蛰伏状态,有些人表现得比较明显,无论明显与否,都与社会形态和自身状态的激发程度有关,也就是说,社会因素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来自人们自身的环境、心态与经历等等…… 狼孩?狼孩远离了人类社会,贪婪的本性还达不到被刺激出来的条件,不但是贪,很可能其它的缺点也显示不出来,可是一旦回归了人类社会,他就会渐渐地适应、接受和习惯这一切的,而且越来越自然,到后来完全跟正常人一样了,如果他没有人类这些本性,他又怎么能做到这些呢?狼孩回归人类社会越早,到后来就越容易激发出这些人类所共有的本性。回归的越迟就越不容易,因为这些本性潜伏期相对较长,需要的适应期也相应的越长,如果过了一定的期限,就是再适应与学习也不太可能激发与触动他的本性,因为他的本性长时期得不到足够的刺激,潜伏期已变成了永久性的沉睡状态了。但无论怎样,因为狼孩终究是人,他肯定有跟所有人一样的本性,只是看能否被激发出来罢了。
怎样消除贪心?

自我抑制最好的方法就是自我的控制。控制好自己的贪念,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贪婪心理,知道哪些是正常的需求,哪些是贪婪的欲望。
然后要对自己的贪婪进行冷静的分析,比如认定其是由于什么样的心理造成的,是由于过分的补偿心理、侥幸心理还是攀比心理,是不是自己的价值观本来就有待改正。
认清楚这些事实,改正这些不良心理就能够从根源上消除贪婪心理了。自我警醒可以通过许多途径来做到自我的警醒。一些古往今来的名言、警句可以帮助自己起到警示作用,好人好事,社会上弘扬的无私精神,也可以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和示范作用。知足常乐古人说“知足者,常乐也。
”要想活的快乐就要懂得知足。知足,就不会有太多的欲望、贪婪的心理和这样那样的非分之想。一个人对生活的期望不要过高,要符合自己的现实和能力,快乐的生活不是大堆的金钱、很高的地位和权利,这些都只是身外之物而已,真正的快乐来自内心,只要懂得知足,快乐就会来到你的身边。
人太贪心怎么办

人生要学会舍得,有舍方有得,所以人不能太贪心。太贪心的人呢?依赖他的物质欲望会比较浓厚,因此,在日常生活当中就会体现为不断的去追求,谋求一些利润,这对自己来讲,即使压力也是一种辛苦,生活节奏就会非常的烦恼,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和谐。
其实人太贪心的话,心态也会活得比较辛苦的,容易患得患失,一旦想要得到的最终结果,没有实现,那这个时候心态就会不好,调节就容易出现崩溃的现象。
相反的,如果能够适度而来,适当的去放弃一些,那么你得到的将会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心灵上的放松,这种远比物质上的享受要重要的多。所以要慢慢的学会放下,看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重视精神生活的丰富和自由,而不要为客观的物质所束缚。
因为漫漫人生路,前几十年也许你在不断的追求物质财富,但是到了后期,身体的健康,精神的自由是更重要的,所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50知天命,60耳顺,70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上一篇:通关抢了隔离酒店怎么办
下一篇:铜线容易掉色怎么办啊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