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明朝怎么被清朝灭了?

明朝怎么被清朝灭了?

最佳回答2022-10-25

明朝怎么被清朝灭了?

明朝被清朝灭亡的过程是:明中期之后时常发生农民起事,崇祯时期朝政混乱与官员贪污腐化;与后金的战争带来大量辽饷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夺;以及因为小冰期气候变冷,农业减产带来全国性饥荒,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负担。1627年,陕西澄城饥民暴动,拉开明末民变的序幕,随后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事,最后发展成雄踞陕西、河南的李自成与先后占领湖广、四川的张献忠。

1644年李自成建国大顺,三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克北京。

崇祯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之后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多尔衮率领清军占领北京,自此开始了清朝时期。明朝的内阁政治:1380年,朱元璋废丞相,罢中书省,亲理政务,但是力不从心,故设立四辅官来辅佐政事。但这项制度效能不彰,1382年七月被废。

十一月,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设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品秩皆为正五品。朱棣登基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由此成立内阁。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

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明仁宗增置谨身殿大学士。宣宗时期,由于杨溥、杨士奇、杨荣等三杨入阁,宣宗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

明初,内阁无实权。之后内阁地位逐渐升高,权限逐渐增大,到明世宗时,内阁终跃至六部之上。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自此,内阁成了中央最高的的决策机构。

明朝怎么被清朝灭了?

清军入关的时候,其实明朝已经灭亡。1644年3月19日北京城破,崇祯皇帝自尽于煤山。

明朝已经灭亡了。

而清军入关是在1644年4月23日,山海关附近吴三桂和李自成鏖战之中,清军突然杀出,给李自成以沉重打击。4月29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4月30日李自成逃离北京城。当年的十月初一,顺治帝在武英殿正式宣布“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而此时,明朝已经灭亡了近半年了。

后来清军入关之后,根本不承认朱由崧在南京称帝的合法性。以追击李自成为由,很快就占领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河南、湖北等地。之后一路向南,到1662年彻底消灭了明朝的残余势力。

扩展资料清朝对明朝的灭亡有一定的作用。清朝在建立之初,根本没有想到过有朝一日能够夺取整个天下。他们的目标也就是能够夺取东北地区就算是不错了。

而明朝在丢掉了东北之后,肯定不能善罢甘休。因此,明朝与满清一直处于敌对的状态。为了防范满清,明朝不得不在山海关一线布置了重兵。

到北京城破之日,都没有调动山海关的部队回防。但是毕竟明朝不是直接被清朝灭亡的。所以,对于明朝的灭亡,清朝算是个帮凶。而直接的杀手是李自成。

明朝为什么会被清朝灭了

庞大复杂的军事体系积累了愈来愈多的顽疾。明王朝庞大复杂的军事体系,在长时间地运行和转变之后,积累了愈来愈多的顽疾,成为影响明王朝灭亡的核心因素。

从明朝中期开始,较为完善的军事体系在国家内外交困的环境下愈来愈显得弊端重重。

明朝中后期,太仓银库赤字非常严重,各个时期赤字的数额分别为,正德时期351万两,嘉靖七年111万两,隆庆元年345万两。万历前期收支暂时平衡,万历后期再度亏空。三饷加派实行后,将近200。万两的负担又加在了中、小土地所有者身上(万历九年以后天下赋税总额本为1461万两),这就使得许多人失去了衣食之源。

再加上多年来累于边晌、藩傣之供的北方诸省(宗室多封于北方)又连遭大旱,使这些地区的怨兵饥民等揭杆而起。扩展资料:明朝灭亡:明中期之后时常发生农民起事,崇祯时期朝政混乱与官员贪污昏庸;与后金的战争带来大量辽饷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夺;以及因为小冰期气候变冷,农业减产带来全国性饥荒,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负担。1627年,陕西澄城饥民暴动,拉开明末民变的序幕,随后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事,最后发展成雄踞陕西、河南的李自成与先后占领湖广、四川的张献忠 。

1644年李自成建国大顺,三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克北京。崇祯在煤山自缢, 明朝作为统一国家的历史结束。

历史上的明朝,究竟是怎么被清朝灭亡的?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强盛的政权,也是我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个汉人政权。鼎盛时期的大明朝曾威震东亚,扬威海外,北伐蒙古、南下西洋、东逐日本、西平乌斯藏,世界60%的白银都流向中国,但如此强盛的大明朝却说亡就亡了。

那么强盛的大明帝国因何而亡?第一,天灾。

15世纪,世界进入了小冰河时期,全世界的气候都在变冷,寒冷的气候引发了严重的旱灾,中国是这场灾难中受灾严重的国家。持续的干旱造成了北方农业的绝收,导致陕西、河南等地灾民遍地,所以激发了严重的民变,大明朝无力赈灾,引发了席卷北方的叛乱。第二,内忧。大明朝北方遭遇了严重的天灾 ,但南方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富庶的江南本可以支撑起大明的乱局,但崇祯上台后,对宦官进行打击,政党失去平衡,一直被阉党压制的东林党失去了制衡,代表南方工商业主和大地主的东林党人势力迅速反弹,他们迫不及待的废除了阉党设立的矿监、税监,造成了大明财政的急剧减少,大明财政不得不重新依靠土地税和人头税,巨额的摊派被转嫁到了农民头上,让本来已经被天灾逼得走投无路的北方农民雪上加霜,老百姓活不下去只能走上造反的道路。

第三,外患。由于明末连年动乱,蒙古人叛变、倭寇入侵、苗疆土司叛乱,万历发动了三大征,三大征掏空了大明的国库,大明精兵良将暴尸荒野,所以给了满清千载难逢的崛起时机,假如没有倭乱李成梁的辽东铁骑会把努尔哈赤收拾的服服帖帖,怎么会有满清的崛起。满清的崛起加剧了大明朝的危机,大明朝不得不将捉襟见肘的税赋投入到对付满清的战争中,同时在满清和农民叛军之间来回奔波,最终在内忧外患中把大明朝拖垮了,到最后大明朝连十万两银子都拿不出了,可以说大明朝是穷死的。

清朝,也只是在明朝灭亡的一个因素罢了。

明朝是被清朝灭的?

明朝是被李自成所灭,然后建立”大顺“政权。大顺(1644年—1645年)是上承大明下启大清,由李自成在西安建立的政权。

明朝覆灭过程如下:元末民不聊生,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

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因皇室姓朱。定都于应天府 ;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 ,以应天府为陪都。

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 ,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覆灭。

扩展资料:李自成为政举措1、政权建设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国,国号大顺,年号永昌;他自己改名自晟。改西安为西京。设天佑殿大学士,由牛金星充任。

增设六政府尚书等官。地方上增加省级设置,分全国为十二个州,官为节度使。2、经济方面农民战争期间,在义军控制的地区里,李自成采取了一些安定人民生活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措施。

如没收南阳、襄阳一带地主的“庄田”,进行耕种。同时招抚流亡的贫苦农民,“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生,务农桑”;又“募民垦田,收其籽粒以饷军” 。由于流动作战,这些措施不可能完全执行,但这些政策的本质,却同封建皇朝的繁重盘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3、文化方面在文化上,制定“甲申历”,废除八股对偶的陈腐文体,改为散文形式。

清朝之所以会把明朝灭掉,是因为哪些原因?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定都北京。共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但是,在许多人的眼里,都以为是清朝推翻了明朝,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

实际上,真正推翻明朝的另有其人。明朝末年,社会局势动荡,农民起义不断,就在众多的农民起义中,出现了一个名为大顺的政权,它的建立者就是李自成。明朝崇祯十七年,“闯王”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大顺政权。自此,中国大地上形成了三个政权,而李自成建立的这个政权,一度在当时处于鼎盛时期,有着一统天下的气势。

自从李自成起义开始,就一路顺利,他的大军一度占领了包括山海关在内的整片黄河流域。李自成亲自东征,攻占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在当时的背景下,以李自成的势力,完全有能力一统中原,但最终含恨兵败,这与他在决策上的几个失误是分不开的。

明朝末期,政治腐败的原因除了统治者的昏庸外,官绅贵族势力顾家不顾国的做法,也是重要的原因。当明朝摇摇欲坠的时候,这些国家的顶梁柱,并没有为国家做到尽心尽力,反倒是加快了对百姓的压迫搜刮,完全不顾国家的安危。当李自成的势力逐渐变强,直至威胁明朝统治的时候,这些官员又纷纷向李自成靠拢。

尽管,这些贵族官员的行为令人不齿,但是,不可否认,他们对于一个政权的建立和稳固,能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然而,李自成考虑到自己的农民出身,以及对自己实力过高的估计,导致他忽视了这部分官员的势力。李自成之所以能够建立大顺政权,基本上,都是靠着农民阶级的支持和帮助,以至于,当他建立政权之后,仍然致力于维护农民阶级的利益,对于贵族官僚阶级,一直保持着打压的态度。

而史学界认为,李自成的这种做法是为了满足自己高额的军费和政治经费的需要,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然而,笔者对此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李自成在占领北京之后,几乎把整个大明王室收刮了个遍,上到皇亲国戚,下到婢女太监,从殿堂到密室无一遗漏,收获的财富即使不够满足军费需要,剩下的财务不足也十分有限,丝毫没有得罪贵族势力的必要。再者,李自成在建立政权之后,也没能够完成对自己身份的转换,仍然以农民阶级利益的维护者自居。以至于,其他贵族势力认为:李自成尽管建立了大顺政权,也只是一个流寇而已。

在史学界流传着一种观点,古代政权的更替,无非就是一个封建政权替代另一个封建政权,即使推翻前朝的是农民起义,最终,建立的也依然会是一个封建政权。对于这种说法,李自成就是一个最好的反例。对于传统的封建政权,它明显的特点就是对农民阶级的压迫,而李自成却在建立政权之后,实行了长达三年的免税政策。当然,史学界也有人认为李自成所谓的“免税”,并非完全免除赋税,只不过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减免,但是,这种说法却没什么依据。

根据大量史料文献的记载,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一直到兵败之前,都执行的是以缉拿官绅追赃助饷代替征田亩税的政策,只要是大顺政权的官员到达地方,他们首要的任务就是,威逼官绅索要钱财,以充当军备之需。并且,对于那些不服从的官绅,大顺官员使用的手段也十分残暴,不是以诬陷之罪将对方抓到牢里,就是以无端之罪让对方充军。不仅如此,大顺政府还有一套专门的规定,将前朝官员按照官阶大小进行排列,与需要缴纳的银饷相对应,官阶越高,需要缴纳的财物就越多。在史料中,就有关于大顺执政的赋税收入记载,其中“征”到的银子,粮食大多都是整数,这难免让人猜测它的来源。

大家都知道,平常的征税,所得的银子和粮食不可能是一个整数,这种情况,只有在对官绅进行收缴的时候才可能出现。除此之外,征收上来的其他杂物,其中,大多数都是制箭用的翎毛,钢铁等的军用物品,这些物品在寻常人家是很难找到的,因此,对于这些物品的来源,也就不难猜测了。当然,李自成并非完全拒绝明朝官员,毕竟一个新政权,在建立之初,需要很多有用的人才。

但明朝官员在大顺官僚群体中,只是极少的一部分。李自成在任用官员的时候,一直都是以没有当过官的举人为重点。这些明朝留下来的贵族官僚,从那些被大顺接纳的旧官员身上看到了希望,而李自成的许多政策却注定了会让他们失望。

大贵族官绅,因他们的出身不同,大都看重家族的利益,即使是国家利益,也不能改变他们对家族利益的重视。他们不惜通过政治上的变节,来投靠这位之前自己看不上眼的统治者,就是寄希望于通过对方的势力,使自己家族的荣耀得以延续。而事实上,被他们“寄予厚望”的李自成,非但没有对他们施以保护,反倒将他们作为压迫的对象。这其中,不仅在行为上使身为贵族的他们颜面扫地,在政策上的抉择,更是深深损害了这些旧贵族的利益,以至于,最终失去了这些人的支持。

尽管,这些贵族会畏惧李自成的势力,不敢与他正面对抗,但是,私底下却能给大顺政权带来不小的麻烦。因为社会的舆论走向,几乎完全控制在这些世家手中,在他们的作用下,大顺政权的正统性一直饱受质疑,当李自成势力强盛的时候,谣言的作用或许不是特别明显,可是,当李自成势力衰微之后,这些谣言就足以让他成为过街老鼠。由于世家的眼光完全局限在自己家族的荣耀上,对于民族之间的斗争反而是没那么看重。

因此,在后来女真族崛起的时候,他们只要稍微给这些贵族一点支持,就可以得到众人的扶持。而女真族能够以外族的身份在北京建立大清王朝,这些舆论的控制者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除此之外,李自成等人固有的农名阶级局限性,也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的明朝之所以灭亡,主要是因为要面对两个敌人,最终,顾此失彼,应接不暇,除了要应对频繁发生的农民起义外,还要面对来自女真族的外族入侵,这也给明朝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当李自成等人推翻明朝之后,却全然没有意识到女真族,这一强大的势力,是自己统一中原的最大对手。几乎大顺政权的所有人,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内部成员忙于瓜分财宝,争权夺利,对于外部的军事部署,却没能考虑周到,致使女真族有机可趁。大顺政权建立之后,李自成就将兵力分散于各地,这种做法对于镇压叛乱,稳定政权确实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在抵御外敌方面,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昏招。

尽管分兵的措施给李自成带来了许多小型战役的胜利,但是,在关键的对决上,却让他处在了下风。然而,李自成丝毫都没有意识到来自女真族的威胁,他把全部的精力都用来收服吴三桂,对女真�。

继续浏览:

上一篇:琢磨的读音 琢磨怎么读

下一篇:脸上长毛怎么去掉 有什么有效的去除方法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