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蒋介石呢?
如何评价蒋介石呢?

客观评价蒋介石说到蒋介石,在这里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大家应该都没有接触过他,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得出对他的印象的。
我也没有接触过他,我对他的印象是从我爷爷那里得来的。
我爷爷是KMD,以前是民国的一个小高层。大概是因为和他同姓,所以就走得近些。在我爷爷的印象里,蒋先生(当时很多人都是这么称呼的)军人气息很浓重。信基督教,吃得不多,很简单。
平时穿军装,或者长袍,很精神。脾气不怎么好。说他不爱国是胡扯。
他一直以孙中山继承人自居。不过他和毛泽东不同,毛泽东认为类似俄国的共产主义革命能救中国,蒋介石认为类似希特勒的那套国家主义,讲究集体和纪律能救中国。所以这造成了他以后镇压CCP,建立类似盖世太保的中统军统,实行独裁政治。
无可否认,他是极为痛恨CCP的,但说他恨 CCP比恨日本还多,就太过了。当时他的想法是先歼灭CCP,再举全国之力对付日本。毕竟当时CCP比起日军要好对付得多,无论从装备,人员。
可惜他过低的估计CCP,打了好几年,还是没灭掉CCP。后来就是去西安督战,发生西安事变,全国抗日,“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抗战守土之责!”因为这句话,我家不少人都参加了国军。后来就是2党争天下。后来,我家留在了大陆,没有去台湾。
文革也没被怎么样,成分是“起义部队,开明绅士”。说了那么多,我还是觉得现阶段,我支持CCP。这个就是我对蒋介石的印象。
如何评价蒋介石这个人?

过,过度集权,无论是新军阀战争还是后来的解放战争,都是老蒋挑起的,老蒋从一开始就是武官,崇尚用武力解决一切,尤其是对内部各派系和共 D;治军不利,抗日战争结束后,放纵部下在光复区大肆贪污敛财,使其嫡系部队和大量中低层官员迅速腐化,失去战斗力,否则,胜负未可知。
对外过于软弱。抗日战争结束后,香港本可收回,国军也可以驻军日本,但老蒋都没有争取到。
初二历史题: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蒋介石的评价

蒋介石在对待日军的侵略采取消极抗日的策略,但是蒋介石在八年抗战中地位无人可以替代,是民族英雄。中华民国国军也是抗日战争的主导力量。
大陆民众更认识到国民革命军是在蒋介石领导下赢得抗日战争胜利。
但后期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注定了他所代表的利益层面。
秋石客评毛主席和蒋介石?

首先,二人的阶级不同,立场不同,所接受到的思想就不同。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有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做指导,靠着这些思想武器,共产党拥有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选择了一条能够真正解放全中国的正确道路。
反之,蒋介石的国民党走的依旧是“民主共和”的资产阶级道路,这条道路一没有强力的资产经济为其奠定基础,就决定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妥协性,这两点不论是在孙中山还是蒋介石的身上都有所体现,而不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注定了是一条必输之路。
其次,两个人的性格,为人处世尤其是驭人之术也大相径庭。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者,如何用人很大程度上决定该组织的走向和结果,因此来说,如何用人是领导者不可或缺的职能之一。下面将在驭人之术的角度从三个方面比较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不同。第一,毛泽东主张任人唯贤,而蒋介石则是任人唯亲。
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新的中央委员会选举,王稼祥因为没有得到半数选票而落选。在毛泽东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特意做了很多委员的思想工作,虽然王稼祥和王明、博古一样犯过“左倾”错误,不同的是,王稼祥同样也在党中做出过不能磨灭的贡献。
因此王稼祥的当选,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党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在用人方面举贤不避仇的特点,事事处处从大局出发,绝不狭隘。在会议讲话中,毛泽东一件一件地列举了王稼祥的功劳,还特别提到了王稼祥在遵义会议和六届六中全会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最后,毛泽东非常肯定而又恳切地指出:“他是能够执行大会路线的,而且从过去看,在四中全会后第三次‘左’倾路线正在高涨时,在遵义会议时,在六中全会时,也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毛泽东的讲话加深了代表们对王稼祥的了解。大会进行了候补中央委员的投票,王稼祥以第二高票当选。毛泽东还强调:“在这个使用干部的问题上,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即任人唯贤与任人唯亲。
一条是正派的路线,而另一条路线则是不正派的。”在毛泽东的讲话中多次针对任人唯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任人唯贤就是坚决地走党的路线,执行党的方针,遵守党的纪律用,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这就是“任人唯贤”的路线 。反观蒋介石却一味地任人唯亲,大搞“黄埔浙江”那套江湖做派,锱铢于个人恩怨,几乎不去考量个人的能力与品质,一味地任用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
这其中“黄埔系”最受蒋介石的信赖和仰仗,黄埔系是蒋介石起家的源头。在抗战胜利后,其势力一度达到了只手遮天的状态。在国民党中被蒋介石授衔的将领,几乎都是来自他“日本士官系”、“保定系”、“黄埔系”的亲信。其次,蒋介石在用人时还讲究同乡渊源。
“浙江帮”横亘整个国民党党政军警宪特系统。在军事系统中也是胡宗南、陈诚、汤恩伯一干老乡等,掌握着国民党中实力最强的军队;特务系统有戴笠、毛人凤,整个特务系统简直就是浙江人的天下;党务系统有陈果夫、陈立夫兄弟。甚至,蒋介石还以貌取人。在决定是否对一个人给予重任时,往往在几分钟的时间里就做出判断。
而依据则是那个人的音容相貌和回答问题的内容,所以,当一个在面见蒋介石当天发挥失误,无论平时的工作完成得有多出色,也依然会被蒋介石拒之门外,被他视为不堪重用。蒋介石任人唯亲、唯私的用人方法,一方面随意性很大,有时可能提拔一些人才;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制度保证,引起他人的不服,最后造成众叛亲离。不仅如此,一个组织的人事任命只是按照领导者心情的变化而随意更改,必然不利于组织的持久健康发展。
第二,毛泽东强调“放手使用”,蒋介石则喜好“越级指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确,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需要最熟悉的前线将领临场发挥,做出最符合形式的判断与决定。换句话说,即使是一军的不在前线的总指挥官应该将一定的权利放手交给前线指挥。
在这一点上,毛泽东与蒋介石二人截然相反。淮海战役之所以取得重大胜利,是同毛泽东的从善如流、“放手使用”和粟裕的战略奇思、斗胆直陈分不开的。孟良崮战役后,粟裕认为我军应该改变作战思想,根据当前的局势提出了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的战略构想。而中共中央在当时决定从中原战场上抽调部分兵力挥师南下,以调动中原战场上的国民党主力部队。
显然这一决定与粟裕的构想背道而驰。对此,粟裕经过认真考虑,三次致电直陈中央,提出在中原战场上集中兵力打大仗的建议。粟裕的三封电报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毛泽东当即决定开会研究粟裕的对策,最终决定在既定战略方针不变的前提下,采纳了粟裕的建议,为淮海战役的最终结果埋下了胜利的火种。可以说,淮海战役能有这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奇迹与毛泽东多次采纳粟裕的建议是分不开的。蒋介石则与毛泽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待下级时总是不能充分信任,事前迟疑不决,任命后又会多加干涉,导致前线指挥官成为一个摆设,不仅如此蒋介石还常常越级指挥,在他这一系列的操作下使得战事最后往往陷入僵局。同是三大战役之一的辽沈战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当时国民党节节败退,蒋介石便想用卫立煌的王牌部队挽回败局,当时,卫立煌被蒋介石任命为东北行辕副主任兼东北“剿总”总司令。然而,蒋介石一方面对卫委以重任,另一方面又对他始终没有放下戒备。就在卫立煌动身前往东北之前,蒋介石还在私下里偷偷地面见了卫立煌的贴身秘书审查一番。
在他和卫立煌的意见经常性的相左时,蒋介石甚至想过换统帅,最后由于种种原因,他便亲自指挥战役,完全不把卫立煌放在眼里,并且在战役结束后,将一切的责任都推到了卫立煌身上,最后逼得卫立煌出走由此看来,蒋介石的一意孤行势必彻底失去了将士们的心。第三,毛泽东采取“依法用人”,蒋介石则大耍“帝王之术”。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争的胜败,离不开民心所向,离不开将领、士兵及人民的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正所谓是天时地利与人和。自然也离不开军事指挥正确的领导他们的决策对于战役而言起着�。
如果不带政治立场客观的评价蒋介石,他的历史功和过分别是多少?

中共对蒋介石的评价虽然带有一定的政治立场,但基本上是客观的,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评价,比较接近历史真实,首先就是老蒋的执政能力并不高,军事才华也很糟糕,至少不配做中国的最高领导人,跟日本鬼打的时候也想赢,就是没有这个能力,政治氛围方面也搞得乌烟瘴气,在西方国家可能干不了几个月就被人赶下台了;其次就是私欲太强,他建立的中国基本上是蒋介石的中国而不是中国人的中国,而且滥杀太多,凡是反对自己的人一律杀,毛泽东虽然也犯过这样的错误,但他的基本出发点是好的,而且没有霸占过国家财富;如果说大陆对蒋介石的评价带有政治立场的话,那么看看台湾人是怎样评价他的?就是一个无能的暴君!当然,老蒋也并非秦桧、汪精卫那种彻头彻尾的大汉奸卖国贼,而是对国家和民族也有一定贡献的,为人也比较有骨气和民族节气,只是执政的能力低了些和私欲强了些,综合起来应该跟老毛刚好相反吧,三分功七分过或者四分功六分过。
上一篇:手机上怎么下载歌曲到mp3
下一篇:如何制作PPT课件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