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

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

最佳回答2022-10-25

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

《三国演义》里写的是魏延企图夺取军权而被被马岱所杀,但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是小说而非正史,里面有很多不实的情节。那么正史《三国志·蜀书·魏延传》里记载的魏延是如何死的呢,原文如下: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

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意思就是说,魏延与他的儿子,手下等几人逃亡汉中,杨仪遣马岱追杀,马岱追上后杀掉魏延,并砍下脑袋交给杨仪,杨仪将魏延的脑袋踩在脚下说:“庸奴,看你还能不能做恶!”之后夷了魏延三族。那么魏延为何要跑,为何又被杨仪所杀,诸葛亮死前又是否真的留下剿灭魏延的计策呢?其实这些在《三国志·蜀书·魏延传》里都能找到答案。诸葛亮临死前确实做出了撤军的决定,但绝对没有授予杨仪,姜维等人剿杀魏延的计策,原文是这么说的: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大意就是,诸葛亮定下撤军计划,由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那就不管他了,其余人自行撤退,改为姜维断后。那么根据后来魏延的表现来看,诸葛亮是非常了解魏延性格的,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没有下令斩杀魏延,这就说明,诸葛亮断定魏延也许会闹情绪但绝对不会反,当时蜀国人才稀缺,魏延智勇双全,是蜀国非常重要的大将,诸葛亮怎会临死前决定断掉蜀国一臂呢?但是,“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诸葛亮为何要这样说呢?他真的决定不管魏延了吗?大军走了,独自留下魏延,他不怕魏延投降曹魏吗?其实前面说过了,诸葛亮了解魏延,他断定魏延不会反,如果大军撤退,魏延抗议无效,那么他魏延即便心中有万般不愿意最终也会跟着大部队走,事实上,魏延也确实这么做了。

虽然魏延也撤退了,但他很不满断后,至于原因,他是这么说的“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也就是说,他不是不满诸葛亮的决定,而是不满杨仪,那么不满杨仪之后,他又是怎么做的呢?延大怒,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魏延率领部下先行南归还烧掉了杨仪等人的退路,说实话,这就有点过分了,你如此行径怎会不引来杨仪等人的怨恨?不贻人口实呢?不仅如此,他还“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到了这里魏延和杨仪已经刀兵相见了,两人之间的隔阂已经升级为仇恨。之后两人就纷纷上书互相指责对方谋反,此时的后主刘禅年纪尚轻根本不知道谁是忠臣谁是奸臣,只能问身边的人,结果就是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大家都担保杨仪是忠臣,魏延是反臣,就这样魏延失去了朝廷的信任,手下也便作鸟兽散,魏延自知败局已定,只能如前面所说的那样跑去汉中。那么,我们通过这一系列的事件以及魏延的表现来看,不难看出,自始至终,魏延都未曾真正想过谋反,他所有的行为都是只针对一个人,就是杨仪。

所以我们就要分析魏延为何对杨仪不满呢?其实《蜀书》里也有过解释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魏延极善养兵,用兵,且勇猛过人,但性子也很孤傲,所以手下的人都不愿与他争执,纷纷对他敬而远之,只有杨仪从来不会宽让他,这令他很生气,所以两人的关系势同水火。后来诸葛亮死后,他又愤愤不平的说“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这说明了魏延是非常瞧不起杨仪的。

与杨仪的关系不好,又要受制于杨仪,这对性情孤傲,目中无人的魏延来说根本忍受不了,甚至视为奇耻大辱,所以他才会处处与杨仪过不去,而杨仪虽然是文官,但也不是好惹的,逮着机会就杀了魏延,还夷其三族,所以说,文化人生气起来也很严重。

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呢?

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魏延是三国后期蜀汉重臣,屡次随诸葛亮北伐,战功卓著,后被任命为凉州刺史,封都亭侯。

北伐期间,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谋,奇袭长安。

因风险太大,被诸葛亮果断拒绝。234年,诸葛亮因常年在外征战,积劳成疾,于五丈原病入膏肓。诸葛亮便秘令杨仪、姜维安排退军的部署。又暗自吩咐,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肯服从命令,大军即刻开拔,不必理会魏延。

诸葛亮病逝之后,魏延却被马岱斩杀,并被杨仪以谋反的名义,诛灭三族。魏延究竟怎么死的?以下依据《三国志》做简要分析。首先分析诸葛亮逝世后,魏延都有哪些反常的举动,以及如何被杀。

诸葛亮病逝后,杨仪、姜维等秘不发丧,按照孔明的计划,瞒过司马懿,再循序渐进的撤回汉中。为了提防魏延,杨仪令费祎前去魏延军营中打探,以此来试探魏延是否愿意遵循遗命,撤回汉中。魏延听后勃然大怒,不但不愿意撤回汉中,还要继续北伐。

声称怎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北伐大业,并且指责杨仪,不过一介参军,三军怎可由他安排。魏延要求费祎记下军事部署,为了稳定魏延,费祎只能照做。出人意料的是,杨仪已经按照诸葛亮的部署,率军撤回汉中。

魏延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率军抢先在杨仪前面,烧毁栈道桥梁,设置障碍,阻止杨仪等撤回。杨仪也是很愤怒,于是魏延、杨仪纷纷上表刘禅,弹劾对方谋反。因杨仪是遵循诸葛亮的遗命,刘禅和朝中文武都支持他。后来魏延就抢先占领了褒谷口,凭险据守,迎击杨仪。

杨仪派遣何平前去应战,何平大骂魏延行篡逆之事。魏延的部下也自知理亏,各四散逃命,魏延携带亲自和儿子逃往汉中。杨仪命马岱率军追赶,并成功斩杀魏延。杨仪见到魏延的首级之后。

扔在地上,用脚踩踏,大骂魏延十个顽劣的奴才,并以谋反的名义夷其三族。《三国志》中曾这样记载:延独与其子数人逃往,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三族。其次分析魏延之死的深层原因。

一者诸葛亮因担心蜀国的国运,对魏延并不放心。魏延本为韩玄的部下,后斩杀其主投靠刘备,诸葛亮对魏延一直有提防之心。况且诸葛亮病逝前,魏延身为镇远将军,都亭侯。

他在北伐的军队中,除了诸葛亮无人可比,可谓是北伐的二当家。无论是战功,还是威望,都是其他人所不能比的,就连姜维也要看魏延的脸色。因此诸葛亮怕魏延带来祸患,才让杨仪、姜维等提防魏延,并且没有把军队交给魏延。

诸葛亮所顾虑者,有三点。其一魏延我可能反叛蜀汉,毕竟魏延曾经就斩杀其主,被认为是脑后有反骨。万一魏延谋反,蜀军将会万劫不复。二者魏延佣兵自重,不听从指挥。

即使魏延不谋反,他一但拥兵自重,独立为王,也是无人能够制服,毕竟魏延手握重兵,这样蜀军也会面临分裂的局面。三者魏延在朝中已经威望很高,除了诸葛亮,其他人都不是魏延的对手,杨仪虽然不服魏延,但他也无法与魏延抗衡,魏延以后很有可能位极人臣,对蜀国不利。诸葛亮正是对魏延有些顾虑,这才召集杨仪等提防魏延,并没有把大权交给魏延,甚至向刘禅举荐魏延官职。

魏延因其性格特点,遭受排挤,这是他被杀的一大原因。其二魏延与杨仪素来不和。无论在朝中还是北伐,魏延和杨仪经常争的面红耳赤,二人的矛盾很深刻。杨仪曾多次与魏延闹矛盾,魏延曾用剑指着杨仪大骂,为此杨仪只能求助诸葛亮,孔明也只能尽量从中调和他们的矛盾。

诸葛亮逝世后,魏延与杨仪的矛盾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二人在朝中是劲敌,更有权利的争夺。杨仪因有诸葛亮的旨意才占有上风,但魏延怎么会服从杨仪的安排。这才出现了魏延阻碍杨仪等撤军的一幕,只不过魏延此举理亏,再加上杨仪痛恨魏延,才让马岱追杀魏延。

而杨仪以谋反的罪名,诛杀魏延三族,这是有些过分了。依据魏延的举动,他并不想谋反,否则他也不会往南撤军。

三国时期的魏延是怎么死的呢?

读汉末历史,尤其是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蜀汉名将魏延,是被马岱斩杀,尤其是《演义》之中有个最为经典的情节:魏延在马背上大喊三声:“谁敢杀我,谁敢杀我,谁敢杀我...哈哈哈,”咔嚓,就被马岱从背后斩杀。《三国演义》说魏延脑后有反骨,最终会造反,被诸葛亮埋伏了卧底马岱,设计除掉了,当然这只是故事,正史上是这样的吗?历史上的魏延确实是被马岱斩杀,但是并没有造反。

马岱为什么能够斩杀魏延呢?这或许还得从魏延的出身开始讲述。

三国志说魏延是以“部曲”身份“随先主入蜀”,部曲,就是奴隶、家丁、私兵。后来杨仪骂魏延“庸奴!复能作恶不?”骂的就是庸奴。由此可见,魏延是刘备的“私有财产”,他只对主人刘备刘禅负责,只对刘备忠心。赤壁之战后,刘备疏远了诸葛亮,取西川的时候,带的是庞统、魏延。

后来魏延屡有战功,被升为将军。刘备得了汉中,需要一个重将镇守,大家都以为必是张飞,张飞也以为非自己莫属。没想到刘备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

“一军尽惊。”可见魏延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诸葛亮当政期间,魏延虽有不同意见,但他是下级,还是听诸葛亮的指挥。

诸葛亮也从没担心他会造反,常常委以重任,只担心他与杨仪不睦,“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但是呢?魏延经常和杨仪发生冲突,两人势同水火,只要一说话就要吵架,一吵架魏延就拿刀在杨仪脸上比划,杨仪就痛哭流涕,号啕不止。杨仪何许人也呢?杨仪,字威公,本是关羽的功曹,本来担当信使见刘备。

刘备与他谈起国家军事大计,议论政治得失,非常喜欢他,于是征召他为左将军兵曹掾。因与尚书令刘巴不和,调为弘农太守。建兴三年(225年)任丞相参军,此后一直跟随诸葛亮战斗。是个有才华,但是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诸葛亮一死,魏延、杨仪二人就开始内讧。

魏延是诸葛亮的一号战将,杨仪是诸葛亮的参军。战将与参军开火,十有八九是在争诸葛亮丞相的位置。诸葛亮死前只说:“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撤军的时候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服从,不管他的,军队自己撤回去。

诸葛亮没有安排杨仪杀魏延?而给魏延的断后的命令,完全是想保护魏延,不想让其参与进来。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诸葛亮不把大权,交给魏延呢? 这个也很简单,因为魏延的军事路线很冒险,与诸葛亮有严重的军事分歧。杨仪秘不发丧,派人来揣摩魏延的意思。魏延说,丞相虽亡,我还在啊,怎能以一人之死而废天下事呢?况且我魏延是哪个?叫我为杨仪断后?!于是,杨仪就按诸葛亮的部署,自己带着部队撤走了。

魏延大怒,便率军抢在杨仪前面回撤。并且放火把桥路都给毁了,这是魏延使出的昏招!几乎陷杨仪于绝境。杨仪上书皇帝说魏延造反了,魏延也上书皇帝说杨仪造反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两个人告状的信前前后后都报给了刘禅。

刘禅问朝中大臣,说谁更像造反啊?因为平时魏延的人际关系很不好,所以大家都认为是魏延,不假思索也不加以求证,默认魏延造反了。让蒋琬带着大军去镇压魏延。这个时候,魏延抢先拦在南谷口,遣兵逆击杨仪,这又是一个昏招,落人口实。

杨仪令王平抵挡。王平叱曰: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怎敢就这样做呢!“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的军士知道是魏延不对,就不再卖力,军皆散。军队都散了,魏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杨仪遣马岱追往汉中击杀魏延。

马岱将魏延斩之,把魏延的头提来,交给杨仪,杨仪用脚踩住魏延的头颅,大骂道:“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奉皇帝之命的蒋琬向北而行,行数十里时,听说魏延已经死了。

也就是说,皇帝刘禅还没有调查清楚谁是谁非,魏延就冤死了。

继续浏览:

上一篇:简单去痘痘的方法

下一篇:游泳怎么游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