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笄怎么读?
及笄怎么读?

读作:[ jí jī ]。及,拼音:jí,声母是j,韵母是í,读作第2声。
笄,拼音:jī,声母是j,韵母是ī,读作第1声。
释义:古代女子满十五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扩展资料:相关年龄另称:1、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2、垂髫:也指儿童幼年。
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3、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龄段(十三四岁),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
4、弱冠:古代汉族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
及笄怎么读

及笄读音为jíjī。据《礼记·内则》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
指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及笄怎么读拼音 及笄的意思

1、及笄的拼音:jí jī。 2、及笄,汉语词语。
又叫“既笄”。
指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3、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又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
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 4、垂髫:也指儿童幼年。
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
5、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龄段(十三四岁),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
及笄怎么读 及笄的读法

及笄,汉语词汇,读音为jí jī。据《礼记·内则》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
指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及笄组词: 及笄年华:指少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及笄之年:十五岁女孩的代称。
及笄 拼音?

及笄(jī)之年。出自《礼记·内则》。
指女子满了15岁。
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扩展资料年龄的其他雅称1、豆蔻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dòu kòu,指白豆蔻( Amomum cardamon )的别称或白豆蔻的果实和种子的俗称,可以入药。另外豆蔻也比喻少女。出自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十三四岁的少女姿态袅娜,举止轻盈美好,就像二月里含苞待放,初现梢头的豆蔻花。2、总角,古时儿童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角。3、而立之年,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
现在成为了一个人三十岁的代称,用于男性。4、不惑之年,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不惑,是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有完全的了解 所以不惑,而立是做事能循礼,但并不完全了解,即表明了智和仁的关系。因此,不惑是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达到智者的地步。
女子十五及笄怎么读?

及笄的拼音是[jí jī] 。及声母j,韵母i,声调二声。
笄声母j,韵母i,声调一声。
拼音:[jí jī]释义:汉语词语。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6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6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出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六年而笄”。女孩子15岁16岁就要结发。其他词汇1、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3、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4、豆蔻:十三四岁,是指女孩的年龄段,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5、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
上一篇:平方面积怎么算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