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大美女和丈夫之死
我来试试:
纣王-自焚而死,致死人-武王姬发
妲己-被抓斩首
夫差-自刎而死,致死人-越王勾践
西施-一说随范蠡远走他乡,还有就是被勾践杀了
呼寒邪-病死
昭君-老公死后,无奈随胡俗嫁给了自己的儿子(蛮人就是蛮人),最后也是郁郁而终
汉成帝-精尽人亡,致死人-赵飞燕、赵合德姐妹(这个很销魂)
赵飞燕-成帝死后,害怕被反攻倒算,自杀身亡
吕布-缢杀(即被勒死),致死人-曹操
貂蝉-不明,其实历史上并无此人,貂蝉是小说家杜撰的人物
陈叔宝-病死,被俘后病死于长安
张丽华-斩首,被高颖借口红颜祸水斩首,使得爱慕至极的杨广对高颖深恨之
李治-病死
则天皇后-这个不用介绍了,地球人都知道,当了唯一的女皇,后病死
李隆基-病死(死的时候比较郁闷,被儿子打入冷宫,郁闷坏了)
玉环-一说吊死马嵬坡,一说东渡扶桑了
弘历-病死(这位最够本,当了60年皇帝,让位给儿子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但仍旧大权在握,因此实际掌权为六十三年,同时还是封建帝王最长寿记录保持者-年八十七岁)
香妃-病死,死的时候五十多岁
对我的回答还满意么?满意的话就把分给我吧,呵呵。
杨贵妃怎么死的
根据《旧唐书》记载,由于当时正在西逃途中,事起仓促,杨贵妃死后只是用紫褥包裹,葬于驿道西侧,时年38岁。也就是说连口棺材也没有,只是拿褥子裹在尸体上,草葬于大路西侧,随后唐玄宗就起驾向西继续逃亡去了。唐玄宗走了以后,当地流传有一种掘墓观美人说法,事实如何,不得而知。不过,据史料记载,西逃第二年,唐玄宗回銮时(当然此时他已经是太上皇),曾经下令将杨贵妃的遗体改葬。但是据《旧唐书》记载,宦官启开坟墓后,却发现杨贵妃的尸体已经没有了,坟中只剩下一个香囊,于是也只能把香囊献给太上皇。
从杨贵妃死到改葬,中间只隔了一年半的时间,尸体不可能全部腐烂,连骨头都没了,因此,这一记载难免令人生疑,这里边究竟有没有埋过尸体。白居易《长恨歌》也证实马嵬坡前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可见在唐时就已经普遍认为杨贵妃并未葬在马嵬坡,那么杨贵妃究竟被埋在哪儿了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也不那么容易,因为现存的杨贵妃墓地就有四处之多。一处是在今天陕西兴平县马嵬镇西,这里还盛传一种说法,埋过杨贵妃的坟,虽然时日不长,坟土却细腻光滑像擦脸的粉一样,并且奇香无比,所谓此地纵千天,土香忧破鼻。而且妇女用杨贵妃墓上的土擦脸,可以去掉脸上的黑斑,使面部肌肉细腻 *** ,其墓土也因此被称为贵妃粉。远近妇女争相以土擦脸,连外地游人至此,也要带包墓土回去,于是墓堆越来越小,守墓人不断给墓堆添土,但不久又被人挖光。为了保护坟墓,只好用青砖将其包砌,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
另外,在日本山口县大津郡的久津渔村二尊院,保存有相传为杨贵妃墓的一座五轮塔。在久津二尊院里还供奉着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两座立像,传说是唐玄宗为了安慰杨贵妃而特意送到日本来的,现已被日本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2005年9月,四川大学的蔡正邦等学者提出了一种杨贵妃葬地的全新说法,他们从多个方面论证,杨贵妃死后并未葬在马嵬坡,而是葬于四川省崇州市的三郎镇。从史料上看,《资治通鉴》曾载唐开元二十三年,朋故蜀州司户杨玄琰女(杨玉环)为寿王妃,杨钊(杨国忠)、杨贵妃之从祖兄也,从军于蜀得新都尉,杨玄琰卒死于蜀,钊往来其家。他们认为这一记载说明杨贵妃的父亲曾在蜀地为官,并且死后家人留于蜀中,所以杨国忠才会往来其家,因而杨贵妃出生于蜀州,而今天的蜀州即崇州市的古称。
另外,《唐书》载,贵妃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瘗道侧。帝至蜀密遣使具棺椁葬焉,而日本上靖在所著的《杨贵妃传》中叙述,唐玄宗即派敕使祭祀杨贵妃,悄命宦官将杨贵妃遗体移葬别处,这说明杨贵妃虽死在马嵬坡,但遗体却曾被迁葬。另外从资料看,杨贵妃喜爱多汁水果,并且喜欢香辣味,这与蜀中人相似,在《马嵬坡志》中记载,杨贵妃死前嘱,入宫后常思念故乡蜀州的佳山秀水,请求死后归葬于翠围山中。从这些记载看,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听从其意,将她移葬到蜀中的可能性极大,而蜀中山水最佳的地方莫过翠围山。
蔡正邦在对崇州市三郎镇进行的实地调查时,还发现翠围山中还残留有大唐天宝字样的石碑。据说,多年前,崇州市收藏家陈忠仁曾在翠围山附近遇见两个盗墓者,向他出售唐代五爪金龙黄袍和五彩凤凰二马裙,丝绸保存得当,千年不朽。唐代丝绸保存到现在是完全可能的,而黄袍和凤裙非帝王家不可能拥有,而唐朝和翠围山有瓜葛的就只有杨贵妃一人。他们还从翠围山兽医马少君家听到一个世代相传的故事,杨贵妃墓就在翠围山中。
蔡正邦还从人文地理方面进一步论证说,杨贵妃墓应在三郎镇南面,墓北正对长安,正印证了古时合魂归里面对三郎、皇宫的意思。他甚至认为三郎镇的名称也与杨贵妃有关,由于唐玄宗排行老三,三郎是杨贵妃生前对他的昵称,唐玄宗杀杨贵妃后,心中有愧,就改镇名为三郎镇,长伴妃墓,以求得心理平衡。并且三郎镇还有一个九龙沟,龙被喻为天子,即皇帝,这与凤栖山也恰好对应,不过,这种说法虽然论证充分,也有合理之处,但只是一家之言,也多有牵强附会之处,事实究竟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的挖掘和论证。
台湾学者魏聚贤甚至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中声称,他考证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坡,而是被人带往遥远的美洲,因而杨贵妃死后,也就自然葬于美洲了,不过这一说法太过于渺茫,也就不好论辩了。
关于杨贵妃的死因,历史上有多个不同的说法。目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杨贵妃在安禄山叛变中死于马嵬坡。
具体解释:
《旧唐书》卷五一讲,安禄山反叛,玄宗等逃离长安,途径马嵬坡时,赐死杨贵妃,并葬于此地。玄宗后来自蜀地重返京都,念及旧情,密令改葬。当挖开旧冢时,发现“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
因为杨国忠的错误决策,本该固若金汤的潼关天险被叛军很快就攻破,长安城危在旦夕,玄宗惊慌,连夜带着杨贵妃和皇宫禁卫军以及一部分文武大臣逃往四川,跑到马嵬驿的时候已经是第三天中午了,众将士又饥又饿,心里满是怨气,正好看到杨国忠和吐蕃人在一起,于是就大喊“杨国忠勾结胡人”冲上去将他乱刃分尸,参与哗变的士兵越来越多。
傍晚的时候大批士兵包围了玄宗和贵妃所在的驿站,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来见玄宗,对他说道“士兵们情绪激动之下杀死了宰相杨国忠,现在心中忧惧,害怕您秋后算账,所以想请您杀死贵妃”玄宗回道“这都是我的过错,与贵妃无关”士兵们不从,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然就不再跟随玄宗去四川了。眼看着一场更大规模的哗变就要出现,玄宗无奈,只能向将士们妥协,含泪杀死了杨贵妃。
《新唐书》中的记载与《旧唐书》大致相同,由此可见,杨贵妃确实死于马嵬坡。后人传说贵妃没死,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扩展资料:
关于杨贵妃死因的其他说法:
1、死于佛堂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 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 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 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 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 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 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
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 指出:“所可注意者,乐 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 恐是受香山 (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 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 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
杨贵妃自缢死于佛堂中。陈玄礼及禁卫军的将官看着这个过程,确认杨贵妃已死后,再出来跟禁卫军士兵解释,过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归队。
2、死于乱军
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
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 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
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 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
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3、吞金而死
杨贵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
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
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
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 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 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旧唐书·卷五十一杨贵妃传》)
4、逃往日本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最后逃亡到日本。
1984年出版的《文化译丛》第五期,张廉译自日本《中国传来的故事》一文说,当时马嵬驿被继死的,乃是个待女。禁军将领陈玄礼为贵妃美色所吸引,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待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经海上漂泊,辗转来到日本久谷町久,最终在日本安度晚年。
5、贬为廉人
还有一种说法是,杨贵妃没有死在马嵬驿,只是被贬为廉人,并被下放于民间。
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及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本人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蕴含着另一种意思。假设以“长恨”为篇名,写到马嵬就不写了,何苦还要在后面假设个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从而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杨玉环
光明网: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丝路芬芳
上一篇:下雨是怎么形成的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