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简介和文章背景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

创作背景,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
桃花源记的介绍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
桃花源记的作者简介和文章背景
《桃花源记》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到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即29岁-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义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陶渊明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其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桃花源记》写作背景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晋恭帝。
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扩展资料诗词赏析《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陶渊明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
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
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桃花源记的作品介绍
虽然看似一部中国传统动画片,但《桃花源记》实质大不相同。导演陈明将其定义为“传统艺术形式与电脑新技术的完美结合”。
《桃花源记》的人物采用皮影的表现形式,但不需要人工制作,而是通过电脑三维技术,合成皮影的视觉形象。电影中的桃花、山石、林木,采用的是水墨画和工笔画的形式,也是用电脑生成的,无需挥毫泼墨。皮影、木偶或国画,在表现人物方面存在局限性。《桃花源记》借助电脑三维技术,使角色的形体动作更流畅,面部表情更丰富,细节性更强。与以往传统动画片不同的是,《桃花源记》不局限于一种表现形式,工笔、水墨、剪纸、皮影,被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大量出现的水流和缤纷飘落的桃花,则运用了电脑三维图画。整个画面使传统的艺术符号,得到新的视觉体现,细节逼真且动感十足。
在制作时,动画师刻意体现皮影的视觉效果,人物像薄片一样的奇特转身,给了国外观众新奇感。陈明说:“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增添了电影的趣味性。中国传统的表现方式给动画制作注入了新的内容。
桃花源记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又设下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二折)。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初极狭,才通人”,又设下悬念:里边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三折)。接着写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