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介绍?河西走廊历史介绍有哪些
河西走廊,简称“河西”,位居中国西部地区,在甘肃省的西北部,北山—阿拉善高原以南,祁连山以北,是一个呈北西—南东走向的狭长地带,因形似走廊地处甘肃黄河以西而得名。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约30—120千米不等,包括阿拉善高原中西部地区总面积约为40万平方千米。 主要涉及甘肃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城市。 河西走廊的中心城市为武威市。

河西走廊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大凉在此建都;公元前1年已有了经贸和宗教往来的古道;先秦时期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大小乘佛教通过河西走廊传入洛阳;佛教古代四大译经家有三位与河西走廊有着深厚渊源;20世纪中国四大文献考古奇观中的两大奇观敦煌遗书、居延汉简与河西走廊有关;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马踏飞燕从河西走廊出土;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凉州白塔寺在这里屹立;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1600余年历史的敦煌莫高窟在这里留存;华夏族的农耕文明在河西走廊保留下来。

河西走廊位居中国西部地区,在甘肃省的西北部,北山—阿拉善高原以南,祁连山以北,是一个呈北西—南东走向的狭长地带,因形似走廊地处甘肃黄河以西而得名。河西走廊东部与著名的黄土高原相邻,南部与青藏高原毗邻,北部与蒙古高原接壤,西邻塔里木盆地。
河西走廊的历史概述
历史上最早的河西走廊为原始印欧人的一支吐火罗人、月氏和汉藏羌等民族的聚居地。吐火罗人分北路及南路往东方进发,直至受匈奴所阻为止。
《河西走廊》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g6VdJqvs46Bw5Y9X42XEA?pwd=p79f提取码:p79f 《河西走廊》是一部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的十集系列纪录片。河西走廊历史介绍有哪些?
也谈河西走廊历史沿革 翻开中国的历史,自秦汉起始,河西走廊一直纷纷扰扰,成为中原王朝同历代西域文明、乃至西方世界的交流之路,以及中原王朝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角力之所。回溯这段历史沿革,有助于我们了解河西地区的民族融合。
[1]其地处于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之间,也处于“祁连合黎两山南北并峙”[2]之间,形成的一个平原地带,适宜农垦耕种,及交通羁旅休憩歇脚,为一天然走廊。由于这一地带连通中原和西域,偏于行走。且北边接壤宁夏,南边依托青海,东南与陕西相通,西北与新疆、内蒙古接壤,我国最长的东西铁路干线陇海—兰新线就经过这里,铁路沿线有武威、张掖、酒泉等重要城市,目前这里仍是联系亚洲和欧洲、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的重要通道。河西走廊周边地势险要,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夺取此地,则可以南北连横,共犯中原。中原政权守之,则可以割断西部少数民族之间的南北连接,并可以分路出兵以制之。河西走廊具体优势如下:
(一)河西走廊北枕合黎、龙首二山,南倚绵绵祁连,两脉夹峙,得一狭长平坦地带,形似走廊,走廊的长度有1000多千米,宽仅百千米,自西汉张骞以毕生心血开通此廊,这里便绵延起两千年的苍凉与璀璨,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就从这里穿过,这便是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闻名世界的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地处祁连山地,而祁连山地受高原寒冷气候的影响,祁连山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终年积雪,在春暖花开之时,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汇成的溪流,是河西走 廊地区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这里经济文化繁荣的基本保证。绿洲点缀在西北干旱的大地上,是古今驿路商旅的必经之地。作为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一处关口——嘉峪关,意为“美好的山谷”,是万里长城之明长城西端起点,丝绸古道上的重要关隘,雄峙于祁连山脉与黑山之间,地处河西走廊西段最窄处,地势险峻,气势雄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天下雄关”
(二)灌溉农业和生态农业河西走廊地区的气候类 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土壤、水源、气候条件,致使这片古老的绿洲有水即为良田,无水便是荒漠。
由于河西走廊的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间低,东西为狭长走廊,南部高峻的祁连山,是河西走廊重要的水源地,其冰雪融水和河流对河西走廊绿洲的形成、人口分布以及城镇的兴起与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中部走廊平原地带,灌溉农业历史悠久,是我国西北绿洲灌区的精华宝地。河西走廊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走在了甘肃省的前列,灌溉历史悠久,春小麦、糜子、谷子、玉米、高粱、马铃薯、胡麻等是绿洲上的主要农作物。但是,也面临着生态环境的严峻条件和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可持续 发展的艰巨任务。
河西走廊绿洲仅占总面积的17.4%,其余为沙漠、戈壁和难以利用的绿洲,河西走廊每年大风日数约60天—70天,平均风速每小时可达 4千米,这里不仅是我国风沙东移南下的大通道,还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沙尘源区之一。现有民族为汉、蒙古、回、藏、哈萨克、裕固等民族。
二.河西走廊古代历史沿革 秦至汉初,河西走廊先后为乌孙,月氏,匈奴地。[公元前174—161年]匈奴休屠王和浑邪王,逐走了原居牧在这里的乌孙和月氏族,占据了河西走廊。
西汉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始建郡立县,以郡隶凉州刺史部。其后,延至西晋都由凉州刺史管辖。东晋时期,先后属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领地。北魏统一北方,仍为凉州。
其后,北魏分裂,其地陆续分为多个州府。到了唐代,大历元年[766年]后,河西走廊陆续为吐蕃所据。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收复河西,复归于唐。五代时期,回鹘占据多个地区,至西夏建立后,河西走廊成为西夏辖地。
嘉定十七年[1224年]后属蒙古。元代,蒙古废西夏的蕃和郡,至元十八年[1293年],立甘肃行中书省[驻张掖]。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河西走廊隶陕西布政使司。
二十七年[1394年],隶陕西行都指挥使[驻陕少]。 清初,沿袭明制。雍正七年[1729年],直隶甘肃行省布政使司[驻兰州]。
中国与异域文明的交流源远流长,各地考古发掘的古代文物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公元前二世纪,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正式成为沟通中外的“国道”,使者、商贾不绝于道,使当年西域“秘境”不秘。绿洲丝绸之路从长安(西安)出发,经渭河入陇,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然后由阳关、玉门关、哈密分为南、中、北三道。由于经由这条道路输出的货物中,数量最多的是中原丝绸,后来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冠名为“丝绸之路”,最初含义为汉代中国至中亚河中地区(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以及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交通路线。
由于“丝绸之路”能形象生动的高度概括中西交通的本质,此后中外史家沿袭使用,并大而化之,成为中国通向亚非欧交通的总称。因而谈及丝绸之路,就有四种说法,即横贯欧亚大陆的北方草原丝绸之路;经过中亚沙漠地带的绿洲丝绸之路;经过东南亚、印度、到达波斯湾、红海的海上丝绸之路;经过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广西到印度、东南亚的西南丝绸之路。一般所说的丝绸之路,是绿洲之路,这里着重阐说的也是绿洲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外文化艺术在亚洲腹心区域的汇聚交流创造了条件,当时交通工具以驼马、大车为主,往返一次需历时三年以上。中国的丝绸、玉器、火药、造纸、造纸术由此传入亚、非、欧辽阔地域,祆教、景教、摩尼教、佛教、伊斯兰教由此传入中原,文明世界的丝绸之路成了名副其实的连接纽带。玄奘西去印度取经之后,所著《大唐西域记》描述过沿途地理风光、民族风情、历史传说。今天在丝绸古道上,依然留存着反映当时文化、经济、政治交流融汇的许多遗迹,近代以来不断出土的考察发掘不断证实着当初的繁华岁月。
三.河西走廊的重大历史事件
(一)河西走廊初具规模时期事件1.初设郡县。元狩二年[前121]汉武帝为剪除威胁,打通与西域的联系,派骠骑将军霍去病于春,夏两次率军征讨盘踞在河西的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霍去病率兵深入腹地,扫荡了五个匈奴王国,大获全胜,迫使浑邪王杀休屠王归汉朝。
相传霍去病曾在这里的金泉边庆功,顷御酒入泉与将士同饮,遂名酒泉。汉朝乃取此名在河西置酒泉郡和武威郡。2.据两关设四郡。为了巩固�。
河西走廊位于什么 关于河西走廊位置介绍
1.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以东,合黎山以西,乌鞘岭以北,甘肃新疆边界以南。河西走廊长约10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二百公里,为南北走向的长条堆积平原。
3.河西走廊,古称雍州、凉州,简称“河西”,晋朝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大凉在此建都。是中国内地通往西域的要道,又称雍凉之地,是古凉州、雍州的属地,治所所在地。
4.河西走廊气候干旱,许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祁连山冰雪融水丰富,灌溉农业发达,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食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地。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