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西溪的由来?西溪且留下的来历是什么

西溪的由来?西溪且留下的来历是什么

最佳回答2022-12-21

西溪最初是因唐宋时期钱塘县西部的一条溪水而得名。据史料记载,西溪作为溪水的名字约始于唐朝,这和西湖还有联系。唐代以前,今日西湖古称钱塘湖,到了唐代,白居易为杭州刺史前后,因钱塘湖地处城西而被民间称为“西湖”,而这条溪水,则因地处西湖之西而得名。

西溪的由来

西溪,古称河渚,“曲水弯环,群山四绕,名园古刹,前后踵接,又多芦汀沙溆”。历史上的西溪占地约60平方公里,现实施保护的西溪湿地总面积约为11.5平方公里,分为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和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

西溪的由来

西溪起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建溪与富屯溪交汇处,自西南向东北流至西芹镇浆甲村折向东南,在西芹镇复折向东北,流经西芹镇、水南街道、四鹤街道,在南平市区双剑潭纳建溪,以下始称闽江。

西溪湿地的文化历史? 急需

到了宋元时期,在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朝廷正式在此建置西溪镇,这是西溪进入新阶段的开始,这也说明了西溪是个千年古镇。明清时期,西溪两岸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得到了多方面的进展,养鱼育蚕、种竹培笋与茶叶果蔬等农副业得到发展,成为郊区农业的特色。

到了20世纪五十年代,西溪地域多个乡镇的建立,工厂企业的发展,使西溪湿地范围逐渐缩小。2003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开始对西溪湿地进行综合保护。2005年,西溪湿地期建成并正式开园,并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首个国家湿地公园。2006年,西溪湿地启动二期综合保护工程。

2007年,西溪湿地二期有限开园,同时,西溪三期工程开工建设。2008年9月,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三期有限开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部,离杭州主城区武林门只有6公里,距西湖仅5公里。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约为11.5平方公里,分为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和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2009年11月03日,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2012年1月10日,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扩展资料:清代康熙和乾隆二帝也曾游历西溪并留下御诗数篇。文人墨客或游览或赏景或雅集或隐居不计其数,如苏轼、米带、秦观、唐寅、张岱、厉鹊、黄宾虹、马一浮、郁达夫、徐志摩、于右任、夏承熹等等。

都为西溪留下了烩灸人口的千古诗文、书画,杭州人施耐庵更以西溪为背景地,写下了传世名著《水浒传》。它还有一个两浙词人祠堂,奉祀着自唐张志和以下1044位历代著名词人。2017年9月8日,根据《国家湿地旅游示范基地》行业标准,经各省推荐和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专家组评定,确定为首批10家国家湿地旅游示范基地。

西溪且留下的来历是什么?

西溪且留下的来历:1000多年前,宋高宗赵构看到了小桥流水、芦花似雪的西溪美景,故曰:西溪且留下。西溪最有名的当然是芦苇,古书说,西溪水道自松木场起,至留下止,溪光杳霭,引人入胜,至南樟湖,蒹葭满目,曳素百顷,皑若白雪,所谓秋雪。

西溪多庵,据说最盛时有68个,西溪的庵文化独具一格。西溪景区内目前还存有千斤漾、龙舟渡、秋水庵、神道寺、梅竹山庄等历史遗迹。整个风景区给人的感觉就三个字:清、净、静,原始自然。西溪湿地主要景点核心景点泊蓭:明末清初钱塘人邹孝直(名师绩)的庄园。

当时这一带芦苇丛生,野趣盎然,从高处远远望去,整片庄园似仙岛泊于水上,因此得名。其中自在堂、空明轩两组建筑与拈花舫前后呼应,由南向北分别构成三个空间。烟水渔庄:西溪农耕渔事文化展示中心。

借鉴了清代文人陈文述《秋雪渔庄》的诗歌意境,取柳烟、炊烟、水烟三烟之妙,因此得名。此景点有桑蚕丝绸故事、婚姻民俗、西溪人家等展览馆,展现水乡民居的地方特色和居民质朴的农耕文化。深潭口:又名深潭港,据《南漳子》记载:“深潭口,非舟不渡;闻有龙,深潭不可测。

”因此得名,是西溪主要的民俗文化展示中心。西溪龙舟胜会每年都在此举行。这里也是许多影视文化作品在西溪拍摄的取景点,如冯小刚导演的《非诚勿扰》等。

西溪且留下的来历

“西溪且留下”的来历是传闻宋高宗曾经路经杭州西溪,见西溪景色优美,就说了一句“西溪且留下”这样一句话。从此,“留下之名”逐渐成为了西溪的代名词。

根据历史记载,北宋靖康二年(1127),徽宗、钦宗二帝被金人俘虏,押往北方。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史称南宋。同年10月,金人大举入侵,南宋王朝朝不保夕,宋高宗赵构踏上了南逃之路,一路逃到杭州。连日来的逃亡,将士们已是疲惫不堪,南宋王朝决定在杭州临时歇歇脚。

然而,当赵构第一眼看到西溪时,便被这里的景色人物迷住了。冬日的江南,湖水清冷,大片的芦苇在湖面上铺展开来,蒹葭弥望,随风摇曳,又有大雪飘落,整个天地、湖面一片白茫茫的醉人景色。在芦花飞雪的美景中,赵构暂时忘却了数月来逃亡路上的狼狈不堪,不由的感叹道:“西溪且留下”。

西溪的考证

洪钟之父洪薪,字汝林,别号淡庵。赠承德郎、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授徽州府街口批验所大使。

洪薪逝世后,姚氏曾这样教诲洪钟:“汝父存时,见汝聪明过人,每喜语人曰:‘人以积金以遗子孙,吾惟教子以一经耳。’每得当代名公文稿,必亲手录以为汝式。又曾私语汝曰:‘吾家自安抚公以来,累世称德,然未有显发者。虽吾祖与父大负才美而不获见用,吾亦偃蹇若是。

所以显发而昌大门户者,尚有望于尔曹也,此能记之乎?’”母亲的教诲,洪钟终身受到影响。其时,洪钟到蒙塾学馆读书有一段路,且需渡五常港。母亲顾及儿子安全,无论风雨,不顾寒暑,用竹子编成渡船每天接送。

洪钟每有懒怠,想到母亲辛劳,便更加勤奋好学。由于良好的家庭教育,洪钟学有所成。成化四年(1468),洪钟年26岁,以《易经》领受乡荐试。

成化十一年(1475)已未科谢迁榜进士及第,授刑部主事。虽然洪钟名望鹊起,仍不忘母恩,每有闲暇,便伴随母亲。当洪钟官居刑部尚书兼左都御使要职时,仍在京师赡养母亲。

“钟每暮归,必问所治事当否为忧喜,识者谓有平反之意。钟之成名,亦本于母教然也。”成化十八年(1482),洪钟母亲日有桑梓之念,归乡心切。是年八月,洪钟就与其弟洪镃一起扶持母亲归钱塘。

“逾四月竟以病卒,是为腊月二十九日。”享年67岁。正德七年(1512),洪钟因与廖复战未胜遭弹劾而告老还乡。归乡后念及母亲教诲,为报恩德。

于正德十五年(1520)出资在昔日母亲摆渡接送处建造一座桥梁,取名“思母”,又在桥南50米辇道旁盖一座亭子,亦名“思母”。洪钟所撰《思母亭记》一文镌刻于亭内石碑之上。思母亭早已圮,据2007年12月考古发掘,其处有4个0.48×0.45米的亭柱基石,亭柱之间南北宽1.64米,东西长1.54米,估计亭高2米有余。思母亭石碑尚存。

惜碑文漫漶不清,“桥坍塌,编竹而渡”、“大明正德十五年□月吉旦立”字样尚可辩。有碑额、底座,太湖石质,高约2米,宽0.7米,厚0.25米。思母桥位于洪家埭东,横跨于洪家河,南北向,东为五常港。

为三板三孔石梁桥,桥面条石铺砌,中间平整,正中处有一图案似花,周以祥云环之。桥梁两侧镌有“思母桥”字样。整座桥略成拱形。

南桥墩外侧有一七宝柱形图案,其旁一方石板上刻有佛经,传为洪钟母姚氏常念之经文。北桥墩外亦有图案文字,文字似记年代。桥堍各有台阶2步。思母桥于1977年被改建为水闸,尚存部分基石。

朝廷对洪钟父母事迹有所闻知,并予以赞赏。明宪宗、明孝宗分别于成化十五年(1479)、二十三年(1487)、弘治十三年(1500)3次敕封洪钟父洪薪、母姚氏,诰命书碑而今尚存。碑高2.36米,宽0.64米,厚0.27米,分底座、碑额及碑身。

洪钟承继耕读人家书香门风,一生清白不置田产,惟爱读书藏书重视教化。他曾写过一首《命子作》的诗:汝父慕清白,遗无金满籝。望汝成大贤,惟教以一经。经书宜博学,无惮历艰辛。

才以博而坚,业由勤而精。洪钟还筑两峰书院于涌金门南,教授子弟。洪钟建两书峰院的目的正如他在《重修万松书院记》中所云:“皇明圣圣相承,益隆治道,而于教养之政尤切切焉。

以故侍御之臣仰体德意,于作养学正生徒之外,又有修复书院,盖欲山林田野之人来歌来游者,睹羹墙于面貌,仰望圣道如日星,不为异端所惑厖。”由于洪钟教育有方,其子孙于科举考试中高中者极多,他们于文化方面的建树也颇多。明清时留下镇上有一街坊为“尚书坊”,也与洪钟及其子。

继续浏览:

上一篇:买的榴莲是脆的怎么办?榴莲打开后肉是脆的

下一篇:西湖断桥由来?西湖断桥名称的由来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